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模式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模式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职院校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应努力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由于会计行业的特殊性使得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外实习日趋困难,因此各高职院校都纷纷加大了校内实践的投入。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目前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建立“理实融合,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专业校内实践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校内实践模式 会计模拟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32-02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企业在招聘会计人才时,都要求至少有1-3年工作经验, 因此,理想的会计实践性教学是组织学生深入工商企业及其他单位进行实习。但是由于会计资料的保密性和会计岗位本身容纳会计人员的有限性等原因,使校外实习日趋困难。各高职院校都纷纷通过加大校内会计实践来增加会计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力求缩短学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的适应期。那么,究竟如何组织校内实践才能更贴近会计工作实际,就成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难题。

一、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模式的弊端

虽然很多高职会计教育工作者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加强会计专业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应作为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重点。但是从目前会计专业教学体系来看,基本还是沿用先理论后实践的常规会计校内实践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先进行一定学时的会计相关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再进行几周的会计单项模拟实训。这种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而且教学成本低、通用性强,因而被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较为普遍的运用。但笔者认为此种模式与真正倡导的“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存在一定的弊端。

1.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不能紧密结合,往往导致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目前,在先理论后实践的会计校内实践模式下,一般都是先进行一定课时的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再在学期末安排一到两周的“××课程设计”(有些学校也把它叫成“××会计模拟实训”),比如,《基础会计》课程之后,进行两周的“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或者叫“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还有会计的其他主干课程――财务会计课,成本会计课,财务管理课等。即使有些学校加大校内实践的力度,也仅仅是在所有会计专业课程学完之后,也就是学生毕业之前的一个学期安排时间较长的“会计专业综合实训”。这种校内实践模式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紧密结合,致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经常由于理论知识被遗忘不得不重新学习,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实训效果。所谓的实训课程也就流于形式,演变成了学生根据老师给的业务题“作作分录、填填凭证和账簿、编编报表”的简单的程序化操作。而且往往是这些实训环节设计的越多越成了不断的重复作业――基础会计一遍,财务会计一遍,会计综合实训又一遍。这不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应付差使的思想严重,而且不仅没能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反而使学生认为会计就只是填凭证和编报表。这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缺乏有机联系的校内实践模式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和融合, 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过去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旧教学模式的束缚,培养出的学生也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会计校内模拟实训项目仿真度低,实践体系缺乏层次性和广泛性。现有的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大多是选择某一工业企业或商业企业一个月的业务作为实训项目,而对其他行业的经济业务往往不涉及或涉及很少,仿真度低。实际上不同类型的单位财会工作是有很大差异的,如一般企业和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企业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差异,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差异,企业与非营利组织账务处理与报表编制的差异,财会工作网络化高的企业与网络化低的企业会计数据归集与传输的差异等,而目前校内实训室只能模拟大众化企业的大众化会计处理工作。另外, 会计实践教学应包括会计(含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三类学科的系列课程,还包括手工操作和计算机操作两种方式。但从许多高职院校的模拟实训教学来看,真正体现在模拟实训中的课程只有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而涉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纳税会计等课程的实习项目还非常少。也就是说模拟实训的要求和层次都比较低,基本上都是验证性实训项目,特别缺乏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训项目、设计性实训项目、创新性实训项目。.

3.会计校内模拟实训中忽视职业岗位的设计,与实际工作有较大差异。在现行的会计校内模拟实训特别是最后的综合模拟实训中,往往忽视会计实际工作中职业岗位的设计,不重视出纳岗位、成本岗位、审计岗位和税务会计岗位等,对于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不明确,学生实习后仍然不知道出纳人员要做些什么,谁应该对会计凭证进行“审核、监督”,企业办税人员如何进行纳税申报、缴纳税款。难以适应毕业后的实际工作岗位。大多数企业都特别重视成本核算工作,都设有专门的职业岗位对本单位的各项成本进行预测、核算、监督和控制。但在我们的实践性教学中往往由于其不便操作而不够重视,常常是简单化处理,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也不是太了解。此外,高职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虽然比较重视会计核算岗位的实际操作工作,但只注重会计账务处理,而对于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等基础工作规范不够重视。只是培养了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没有培养学生决策应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财务分析能力。

4.校内实践教学环境有待完善,会计模拟实训效果欠佳。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项会计模拟实训配套教材较少,甚至没有。对于单项实训,一般没专门教材,所使用的由教师编造出来的资料受教师社会实践经验的影响,与会计实际工作往往有一定的距离。而对于综合实训,尽管有一些教材可以选择,但这些教材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会计核算,忽视会计工作的岗位分工,尤其是没有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及税务操作等实训内容纳入综合实训中。这些实训教材内容的不规范,不成体系的现象直接影响了会计模拟实训的效果。

其次,会计模拟实训所需的硬件设施落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配有“手工实训室”和“电算化实训室”,还有部分院校仅有“手工实训室”。就实训室的配置情况来看,由于实验经费短缺,实验室软、硬件滞后,远未达到仿真要求。因而,无法保证会计模拟实训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对会计工作形成直观认识。

最后,缺乏有实践技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方面,很多高职院校会计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进入高职教学岗位后,正值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教学任务繁重,往往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数高职院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在时间上、组织上和经费上都没有相应的安排和保证,从而导致大部分教师缺乏会计工作的实际经验,这与高职教育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是极不相称的。

二、建立“理实融合,多层次,多方位”的校内实践模式

要使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不流于形式,真正弥补校外实训的不足,就应该建立一个“理实融合,多层次,多方位”的校内实践模式,使学生通过“理实融合”的教学方法了解会计账务处理过程;通过“多层次”的校内实践环节,尽量达到校内模拟实训的高度仿真性;通过“多方位”的校内实践内容的设计,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模式的具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理论教学与单项实训教学融合,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所谓的“理实融合”就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单项实训教学内容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做到了会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将原来的课程同与之相配套的实训课题有机组合。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来说,就是在教师讲授课程的理论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灵活的加入与基础会计课程有关的单项实训的内容。比方说,在讲到原始凭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练习企业常用的原始凭证的填制,使学生通过实际练习,直观的了解原始凭证的概念、内容等基本问题,区分哪些是自制、哪些是外来的原始凭证。这样可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在最短的时间内紧密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深化理论,真正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很好地促进了对高职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也避免了原有模式下的重复教学和教学时间浪费。

2.建立课程单项实训、分岗综合实训和校内实训基地实训三位一体的多层次校内实践环节。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其单项实训相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分岗综合实训将所学单项知识和技能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会计主体的会计业务分岗位操作,对会计实际工作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真正成为一名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毕业生。

为此,在分岗综合实训的实践环节里,应按照现代企业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专门设置出纳、会计核算、成本会计、审计、税务会计等职业岗位,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岗位角色,进行职业岗位模拟实践操作,并实行岗位轮换。这样可以改变学生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模糊认识,使其明确各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们相互检查、监督,以增强操作的规范性。除掌握分岗实训的基本技能外,还应加强期末和期初的核算与结转工作, 以相邻的两个月来设计资料, 同时还要注意突出年末会计核算内容。

各高职院校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相关企业的会计师,加之校内具有双师资格和实践经验的会计教师,共同研究建立校内建立工厂化的实训基地――校内会计事务所,并通过争取一定数量的企事业单位的支持,获得会计记账、企业财务顾问,审计等业务,把校外实习转化为校内实习。并要求学生在进行了分岗综合实训的基础上,进入会计事务所进行顶岗实践,使其成为高职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

3.形成专业知识和行业特色相结合的多方位的校内实践内容体系。三位一体的“多层次”校内实践环节,必须有充实的实践内容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因此形成一套合理的校内实践内容体系在校内实践模式改革中是至关重要的。

具体来说,对于第一层次的课程单项实训,除包括常规的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课程单项实训外,还应设计纳税申报模拟实训,以及将财务管理课程融入的ERP沙盘模拟实训等单项实训。对于第二层次的岗位综合实训,应将专业知识和各行业会计账务处理的特点相结合,将行业会计分为三大类――一般企业类、金融企业类、非营利组织类,再从各类企业中选择较为典型的行业设计会计岗位综合模拟实训的具体内容。笔者认为一般企业类中应选择制造型工业企业,金融企业类中应选择商业银行,非营利组织中应选择事业单位来设计实训。即要根据这些行业的特点设计实训内容,设计岗位分工进行综合实训。而且学生也可以根据各行业特色,自行设计其他相应的实训内容,创造新的实训项目。对于第三层次的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学生可以通过校内会计事务所这一平台真正接触到各种不同行业企业的会计业务,而且可以通过事务所的优质服务,让企业真正愿意和学校合作,推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最终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4.为建立“理实融合、多层次、多方位”的校内实践模式创造条件。各高职院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为这一新型校内实践模式的建立创造条件。首先,要加强会计实训教材的建设。为弥补目前会计模拟实训教材的不足,拓宽会计模拟实训的范围,各高职院校应组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实地调研、搜集资料, 与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会计实务工作者共同编写会计多层次多方位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训教材体系。其次,尽量争取各种资金,以加大对各种实训硬件设施的投入。最后,要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鼓励自己的教师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引进一些具有相当实践经验的会计实务工作者,通过兼职的形式为学校服务。

总之,“理实融合、多层次、多方位”的校内实践模式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的,要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丹,陈建松.高职会计专业校内实践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2.魏文君,张萍.对会计专业多元化实习模式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4(1)

3.陈立波.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6)

4.张文林.充分利用高职院内资源为专业实训教学服务――会计专业财务处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6(6)

5.吴志坤.关于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践环节教学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1)

6.张同法.对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 山西阳泉 045000)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