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的分析和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三本院校人才培养的分析和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针对目前三本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和就业压力的增大问题,学校制订的培养计划对于人才的培养质量有重大影响,能否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就业,成为家长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每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式是培养过程主要的依据,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培养计划有利于完成人才的培养工作。由于三本是在母校一本、二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订培养计划和实施培养计划多参考原来的本科专业,难免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地方,本文分析了目前的培养计划实施现状,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策略。

关键词:三本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10-03

一、三本院校的产生背景

三本院校是1993~1995年间发源于公立高等学校内部以民办机制运行的二级学院,形成规模于1999年高等学校的扩招,命名定位于2003年的教育部8号文件。为广大学生圆了上大学的梦[1]。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三本逐渐成为独立招生和培养的院校,成了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在我国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三本院校是高等教育发展到市场经济时代,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产物。由于我国三本院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着计划管理体制与市场运行机制的矛盾,经营性与教育的公益性的矛盾,个性化发展与宏观政策统一性的矛盾。在发展阶段面临的这些矛盾,使得培养方式也和原来本科不一样。三本院校属于第三批次招生,因此生源质量较低,在培养过程中无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管理模式上都应具有其独特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时间来研究。另外,三本是在全日制高校的基础上创办的,许多教师和管理人员来自全日制高校,讲授内容深度把握不是很好,目前缺乏适合三本学生使用的配套教材,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协调的现象。论文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分析,教育部门也应将三本院校人才培养作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作些具体的规划。

二、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本院校建设离不开教学管理部门、一线教师和辅助部门的工作,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作都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我们提倡和谐社会,作为高校和高知识人员密集的校园,更需要把构建和谐校园作为一种责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人为本,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此,对三本学生的培养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三本学生和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学生相比,他们的思想状况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三本学院生源存在“三多一低”现象,即城镇生源多、家庭条件优越者居多、独生子女多、入学成绩低,在许多省入学成绩都要低于二本线100分左右。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高考发挥失常的;有的是对自己要求不严,形成了散漫、懒惰、任性的坏习惯的;有的则是在父母压力下很不情愿地进入三本院校学习的。他们来上三本难免有一种失落,在思想上有一种自卑感,这时,思想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很愿意学习,老师们如不能降低标准授课,由于学生入学成绩低、基础差,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一种无奈,造成课堂讲授内容不能及时消化,学习热情有可能下降,这样,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多,获取毕业证、学位证困难,导致家长和社会对三本学校也有看法,给人们造成不好的认识:认为三本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差、在社会上没有用。这样下去,学生学习也没动力,把学习当成了混文凭,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一届影响一届。因此,将三本院校人才培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制订相应的教学措施,从多方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调动这些学生自身潜力,激发其努力学习的自觉性,克服困难,完成学业,把握住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教育的一个新的课题[2]。

2.培养计划修订的必要性。三本办学历史较短,招生生源质量差,社会上普遍对三本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持怀疑的态度,用人单位对三本学院也存在误解,就业时一些用人单位对三本学院培养的本科生采取歧视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问题在于学校是否对学生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加工、培养,而这个问题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培养计划的修订。三本专业是应社会需求而设立的,时效性强,但人才培养又具有滞后性。当社会对某种人才需求增加时,三本学院就会设置并招收此类专业,但是这些学生在四年学完后是否还是社会需求的人才就与当时的情况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有关。三本院校在制订培养计划时由于比较仓促,一些专业将二本的培养计划直接用于三本人才的培养,显然生源质量不同,接受同样的知识能力也会不一样。如电子类专业学生高等数学、微积分等都学不会,在专业课中学习数字信号处理显然如同天方夜谭。在制订切合适于三本学生的培养计划时必须以教学第一线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学习效果为参考,讲授内容、选择教材、考试方式等都是课程教学计划必须考虑的问题,并在各个环节调整教学时数,在实施一轮后重新修订培养计划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因材施教的效果。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本院校是在原有学校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创办的,许多代课教师具有硕士或以上学位,由于三本专业的招生规模增大,各个高校新进教师较多,许多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就走上讲台,没有经过老教师的指导,对教学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对三本的教学和学生特点不是很熟悉,难免会对学生高要求。有些教师讲授知识的方法简单、手段单一,不能很好利用多媒体和板书去完成教学内容,在学生的作业和课后的辅导方面工作不能做到位。更有许多教师,除了带二本的课外,还带三本的课程,通常选择的教材都是相同的,讲授内容也完全一样,有的课程考试题难易程度也相差无几,这样做是极不合理的。作为教师,在针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问题上,应该因材施教,不能在接受能力上将他们一视同仁,应该有区别;同时还必须经常性地开展讨论和研究,逐步提高讲授质量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要与学生探讨教学内容和方式,寻求一种他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完成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如教学理论培训、教学方法交流、聘请专家名师作报告、给青年教师创造进修学习深造机会等。

4.改善配套教学设施。三本院校作为大众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满足了多数人上大学的愿望。招生规模增长很快,教学配套设施也会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学生的住宿条件、就餐环境、运动健身设施、实验实践条件、教室环境、图书资源等,都是完成学习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因素。有的三本院校在校园面积、教学场所、实验设备、图书馆藏资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无疑会对以后的招生带来困难,社会对三本的认识造成影响。

三、提高培养质量的策略

三本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补充,三本院校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也会存在不同层次的三本院校,要想持续稳定发展,需在管理理念和办学理念上更具可操作性,做好人才定位和长远规划。

1.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的建设。特色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是三本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但是目前三本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一些三本学院在没有能力开设新的学科专业的前提下,就移植母体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以求能够尽快运行。不顾自身生源的特点,不顾市场的需求,盲目照搬母体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从长远的发展来讲,这种盲目的专业复制不可能会使三本院校走上开拓创新的路子,只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以及人才结构的失调,在竞争中不可能获得长足而稳定的发展。大部分学院在设置专业上都偏向于市场人才需求的热点专业,很少有学院自身的特色专业,或者说是品牌专业。

2.切实加强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由于教育内容与培养方式的重点不同,高等学校培养出的高级专门人才有学术(研究)型、学术与应用(研究应用)型、应用型、应用与技能型、技能型等之分。一般而言,重点大学(一本)培养的是学术(研究)型和学术与应用(研究应用)型人才,一般本科院校(二本)培养学术与应用(研究应用)型和应用型人才,职业学院定位于培养应用与技能型和技能型人才。三本在本科第三批录取,按照本科规格培养,办学定位为教学型大学,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教师对学生有了明确的定位,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注意学生文化基础差的问题,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

3.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强调的是因材施教、因用而设,三本院校的立足之本在于灵活设置特色专业。高校的毕业生要接受社会的严格选择,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就业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三本院校不能求全、求大,而应求精、求新,特别是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要做到思路抢在前,专业办在先,独立潮头,敢为人先,超前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学生也是有个性的个体,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体现多样化,注重个体化培养。同时三本学院尤其应关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服务,把根牢牢扎在地方,这是三本办出特色的保障,也是三本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空间。

4.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校的人才培养是否合格,虽然可以通过教学、教师、专家和社会用人部门来验证,但是,在这些方面,能够了解和验证培养目标是否达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感受和判断。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完全有资格分析和判断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不是得到了实现。在现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3],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除学生以外的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实际上,学生才应该是真正的教学质量的裁判员,如果学生满意了,教学质量就应该是高的,如果学生都不满意,那么教学质量就有问题了。大学生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一个评价方法,而且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眼界,确实可以成为学校改进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力量。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可以借助于网络媒体,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搭建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和建议,学校在看待这些网上的观点时要理智,不要把“问题多”理解为“学校没办好”,而应该理解为“有人关心学校,提的这些问题都是为了学校办得更好”,这样学校才会更加重视网络提供的媒体平台,参与评价教学质量的人员才会更广泛,评价系统才会更客观,这样更有利于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大众化教育正在逐步走进每个人,如何完成教学内容和提出有效教学方式,对培养人才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必须把教学研究和研究教学结合起来,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和谐的学习沟通氛围,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很高,综合素质能力会在宽松的环境下得到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35-153

[2]温中兰.“三本”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51-53.

[3]张世义,胡建军.基于新质量观的实践性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11):45-47.

基金项目:太原科技大学校教改项目、太原科技大学华科学院教研项目和山西省教研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