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建立的研究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建立的研究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自 2004年以来,我国正逐步计划推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分类改革,直至2015年我国事业单位保险改革正式拉开序幕,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本文将梳理有关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的文献,并做简要述评。

关键词:事业单位 职业年金

职业年金是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为雇员或公职人员提供补充养老保险的总称,具体的就是在国家统一监督、指导下,仅限于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由公职人员和事业单位共同缴费组成养老保险费,以符合事业单位工作性质、公职人员的职业特点,为公职人员提供退休收入保障的养老金保险制度。

一、理论依据

世界银行于2005年提出养老保险“五支柱”的概念:零支柱为最低生活保障,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金,第二支柱为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第三支柱为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第四支柱为养老责任在家庭内部的分担。职业年金作为一项补充养老保险,介于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之间,是员工福利的一种体现。

养老保险之所以发展为多支柱,原因如下:

第一,为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从世界范围看,尤其是西方福利国家面临的危机使得仅仅依靠公共年金模式这一单一支柱已不可行。近些年以来,由于出生率降低、人口寿命延长、退休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如果不转向通过包括职业年金在内的其他支柱和渠道寻求资金支持,现收现付的单一养老金制度将没有积累资金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

第二,为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提供更佳的路径。例如,职业年金模式作为公共年金模式的重要补充和扩大,一方面分散了老年收入的风险,提高了保障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其主要建立在效率基础之上,所以无论是待遇确定型还是缴费确定型,都与个人的工作年限和收入水平紧密相关。

第三,为风险管理提供风险分散化工具。上述五支柱分别应对特定类型的风险,相互补充。“零支柱”的意义在于解决贫困问题,“第一支柱”应对个人短视风险和低收入风险。与终生收入紧密联系,但不易受资产收益变动影响。 “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是个人账户制,易受不同的个人工资变动风险影响,同时易受资产收益风险变动影响,由于工资增长率与资产收益率不完全具备关联性,而“第四支柱”强调家庭责任,是风险化解的强大后盾。因此五支柱的组合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风险分散。

二、在建立事业单位职业年金的必要性方面

姜爱林(2010)在陈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困难破解对策时,提出以下论据,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养老金水平取决于职业年金的缴费比例、投资收益率等因素,为使退休人员的收入来源多元化,为养老金的稳定性提供保证,应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支晓晴(2010)等人在对企事业单位养老金绝对额、替代率、增长率三因素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为缩小企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差距,需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她认为职业年金制度能够通过市场的作用保证改革后公职人员的养老待遇不下降,同时,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刘经纬(2010)以部属高校为例,提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本身的缺陷:一是筹资压力大,二是计发方式不合理,三是管理成本高,因此建立职业年金,不仅能够强化激励机制,还可以弥补以上三大缺陷,与人事制度改革配套。

三、在如何建立事业单位职业年金方面

郑秉文(2009)认为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联邦政府“TSP职业年金制度”,雇员缴费率起点为1%,缴费每增加1%,政府追加1%直至4%,个人账户的滚存额数量大,替代率高达110%,当然这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建立专门的基金。王晓军、乔杨(2011)在公职人员养老保障制度方案设计中提出:职业年金采取DB型,将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计入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与公职人员退休前的个人账户积累额成正相关关系,30年工龄的前提下,16%的缴费率可实现45%的替代率。吴忠(2010)以20岁参加工作的事业单位公职人员为例,分别对DB、DC两种计发模式进行量化分析,得出DC模式更有利于成本控制、权责明晰、公平性更强的结论,DB模式不能规避道德风险,容易引起“退休潮”。赵贝贝(2010)在总结企业年金对职业年金发展的启示的基础上,阐述对职业年金替代率的设想:合理设置替代率是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基本养老金在于满足基本养老需求,替代率为45%左右,职业年金强调效率性,替代率为35%,这样一来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可达80%。财政补贴承担新老制度转轨成本。赵晓军(2010)等人以上海市为例,指出在基本养老金的个人缴费部分分割出一半,也就是上一年度缴费工资的4%,作为职业年金的个人缴费,基本养老金中单位缴费为20%,酌情分割出一部分作为职业年金,“中人”的养老金替代率可达到70%左右。戴卫东、陶纪坤(2011)通过总结分析OECD国家职业年金的参与意愿、目标替代率、资金筹集、给付模式、运营监管、领取条件等多方面,提出对我国今后职业年金发展的构想:职业年金替代率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基本养老金的负担比例,DC模式更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人口结构变化的情况,且应进入市场实行外部管理。

(四)简要述评

总体来看,国内对于职业年金制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2010年前后,且停留在国外先进经验的借鉴,定性研究、理论指导居多,但实际测算较少。虽有作者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收支模型进行测算,但鲜有专门对职业年金制度收支及资金运行情况进行预测的文章,这是该领域研究应拓展的空间所在。

参考文献

[1]姜爱林. 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状况、制约因素与破解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10(3):75-80

[2]支晓晴等.职业年金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0(9):3-6

[3]刘经纬.刘阿钢.部属高校建立职业年金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国际商务.2010(3):83-88

[4]郑秉文.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路在何方[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5):5-9

[5]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养老保险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77-190

[6]吴忠.范君晖.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计发模式比较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9):234-236

[7]赵贝贝.企业年金对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的启示[J].人力资源.2010(3):64-67

[8]赵晓军等.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制度设计初探[J].劳动保障世界.2010(6):3-5

[9]戴卫东.陶纪坤.OECD国家职业年金运行模式及其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11(5).80-83

作者简介:康蕊(1991―),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