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施灸时间对胃炎治疗的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施灸时间对胃炎治疗的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作者:谢华 刘密 常小荣 严洁 易展 易受乡 岳增辉 林亚平 宋炯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湖北省荆州市中医医院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经穴-脏腑相关重点研究室 湖南省教育厅针灸生物信息分析重点实验室

浅表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胃脘部疼痛、上腹部胀满、泛酸、嗳气等,对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已基本明确,但在治疗上缺乏特效疗法,只能对症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容易复发。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中医针灸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改善和控制症状、预防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疗效,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是治疗浅表性胃炎的有效手段[1-4]。目前临床治疗多采用针刺、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火针、艾灸等方法[5-6]。笔者从2009年7月-2010年5月以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84例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艾灸时间温和灸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4例患者均为2009年7月-2010年5月本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以及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门诊和住院部病人。患者均符合浅表性胃炎及脾胃虚寒证的诊断标准[3],并经胃镜、腹部B超检查排除溃疡、肿瘤及肝、胆、胰疾病。通过中心随机方法(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承担中心随机,通过手机短信申请获得随机分组信息),将患者分为温和灸20min组、温和灸40min组和药物组各28例。温和灸20min组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41.2±14.1)岁,平均病程(65.4±48.6)月;温和灸40min组男14例,女14例,平均年龄(43.0±13.3)岁,平均病程(60.2±43.7)月;药物组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37.7±13.0)岁,平均病程(54.6±43.6)月。3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和《内科疾病诊断标准》[8]中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确诊本病。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9]中脾胃虚弱(含虚寒)证诊断标准。主症:胃脘隐痛,喜按喜暖,食后脘闷,纳呆少食,便溏腹泻,四肢乏力,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兼症:胃黏膜可见红斑或粗糙不平,黏液稀薄而多,胃酸偏低,脉沉细。具备主症3项加兼症1项,或主症2项加兼症2项可诊断本病。

1.3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岁且≤65岁;③患者本人签署或由其直系亲属代签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②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③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④近1月内使用过抗生素和抗酸药;⑤有雷尼替丁产品说明书中的任何禁忌症者;⑥意识不清,不能表达主观不适症状或精神病患者;⑧过敏体质和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1.5治疗方法(1)温和灸组分为两个穴组:①足三里、中脘;②脾俞、胃俞。单日灸双侧足三里及中脘,双日灸双侧脾俞、胃俞。操作:选用汉医艾绒厂生产的华佗牌温灸纯艾条,规格18mm×200mm。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悬灸。温和灸20min组每次灸20min,温和灸40min组每次灸40min,每日艾灸1次,连续治疗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共治疗2个疗程。(2)药物组雷尼替丁片(广州欧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2608),0.15g/片,每次2片,每日2次,早晚口服。连续服药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d,共治疗2个疗程。

1.6疗效观察指标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由临床专业人员指导(非暗示或诱导)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进行浅表性胃炎症状评分表(参照《胃肠疾病中医证侯评分表》[10]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填写。包括上腹胀满、胃脘疼痛、喛气、泛酸、纳呆、四肢无力、大便稀溏、舌象及脉象共9项,根据程度不同分为无(0分)、轻(3分)、中(5分)、重(7分),以上各项积分相加。疗效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表》,采用治疗前后的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的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疗效评分=[(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治疗前后积分减少≥95%;显效:治疗前后积分减少≥70%,且<95%;有效:治疗前后积分减少≥30%,且<70%;无效:治疗前后积分减少<30%。

1.7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珚±s)表示,首先进行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者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者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疗效比较由表1可见,各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3种治疗方法均对浅表性胃炎有很好的疗效。表2可见,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温和灸20min、40min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1,P<0.05),20min温和灸组与40min温和灸组比较,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温和灸组在远期疗效上明显优于药物组,温和灸20min组、温和灸40min组远期疗效相当。

2.2各组患者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浅表性胃炎症状总积分比较由图1可见,各组患者治疗后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各组在治疗后均能改善浅表性胃炎症状,各组在改善症状上无明显差异。由图2可见,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各组浅表性胃炎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和灸20min、40min组与药物组比较,症状积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各组远期均能改善浅表性胃炎全身症状,温和灸组在改善浅表性胃炎全身症状上明显优于药物组,但20min组与40mi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各组患者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随访浅表性胃炎各症状积分比较由表3可见,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浅表性胃炎症状上腹部胀满、胃脘疼痛、嗳气、泛酸、纳呆、肢体倦怠、大便稀溏的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温和灸20min组及40min组舌象、脉象的积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3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浅表性胃炎各症状。与药物组比较,温和灸40min组上腹部胀满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和灸20min组的纳呆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灸法组在改善上腹部胀满、纳呆症状方面优于药物组。由表4可见,与治疗前比较,各组1个月后随访浅表性胃炎症状上腹部胀满、胃脘疼痛、嗳气、泛酸、纳呆、肢体倦怠的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温和灸20min组及40min组大便稀溏、舌象、脉象的积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说明3种治疗方法在远期仍可明显缓解患者浅表性胃炎症状。与药物组比较,温和灸20min组胃脘疼痛、纳呆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温和灸40min组上腹部胀满、纳呆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表明温和灸组治疗在远期改善上腹部胀满、胃脘疼痛、纳呆等方面优于药物组。

3讨论

浅表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发生慢性浅表性炎性反应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如果不加治疗,不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可渐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至胃癌[11]。西医对本病的治疗多为对症处理,如保护胃黏膜,减少胃液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但疗效不明显,且容易反复发作。因此,治疗浅表性胃炎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防治胃癌具有重大的意义。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脾胃虚寒证是由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素体脾气虚,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阴寒内生,运化失权,致纳呆腹胀,脘腹隐痛。艾灸可激发经络之气,调节脏腑功能,具有温经通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对于脾胃虚寒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灸法和用药一样也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方可见效,灸治时间是影响灸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2-15]。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灸治时间治疗脾胃虚寒型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灸治时间与灸量的关系,丰富中医对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方法。雷尼替丁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浅表性胃炎的药物,符合公认、有效、可比的研究原则。研究结果表明,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经过温和灸治疗后,能起到同雷尼替丁一样的治疗效果,且其远期疗效优于雷尼替丁;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温和灸在改善患者上腹部胀满、纳呆等症状上无论近期还是远期均优于雷尼替丁,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温和灸还具有安全、简便、无毒副作用等优点。研究发现,温和灸20min组与温和灸40min组在疗效上并无明显差异,可知灸法20min即可起效,随着时间的延长,其疗效并没有增加。因此我们推测:用灸法治疗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在灸治时间上并不是越长越好,灸治20min即可得到很好的疗效。至于最佳的灸治时间则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细化时间段,进行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