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要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首先需要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本文总结了准确把握诗歌主旨的五条规律,即联系背景,知人论世;注意特殊意象、历史典故;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体物入情托物言志。

[关键词]古典诗歌 主旨探讨 方法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也是一种高雅的文学形式,素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人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特别是古典诗词。更是我们名族文化的瑰宝。众所周知,无论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还是评价古代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必须以准确把握诗歌主旨为前提。把握了古诗的主旨,就犹如拿到了开启古诗阅读之门的钥匙。那么如何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一、联系背景,知人论世

诗人表现的思想情感往往禽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离不开他的生活经历,所以分析诗人情感要注意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请看下面高考题:

[例一]全国一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纯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敌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个诗词鉴赏题难度较高。题目虽然是“超然”。结句“诗酒趁年华”也显得很超然,作者好像也进入了“超然”的境界。但细细品味。并非如此。因此就第一题而言,通过“咨嗟”、“休对”、“且将”词语,考生细心体会。就会感受到作者存在着苦闷,而且还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排遣出去。为什么会有这种苦闷呢?还需要考生深层思索。深层思索离不开对民俗文化和苏轼的身世背景的了解。寒食之后,便是清明节(注释中也明确告诉了考生),应当返乡扫墓,而作者欲归却归不得:一是因为公务在身,二是因为想继续进取,希望实现其“致君尧舜上”的宏大志愿(中学课本选录的苏轼诗词文的注释中有明确说明)。此时作者思想处于极端矛盾的状态之中:既有眼前之景触动思归之情,而这种愿望又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他只好自我排解,进行自我劝慰,“休对”、“且将”句尽管颇为勉强、无可奈何,但毕竟使思想上的矛盾暂时得到了解决。因此,作者在词中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不对这几个词语细心体会,不考虑文化背景,只看题目中的“超然”。就有可能把题意理解偏,回答失误。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把握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是理解诗歌深层思想内涵的关键。

二、注意特殊意象、历史典故

古人常常借助某些特殊意象、历史典故来抒发复杂的感情或影射某种现象。所以,我们阅读诗歌时要特别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典故。请看江苏模拟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创,直为斩楼兰。

[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西汉时楼兰国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任选一联或一个角度,谈谈本诗语言或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解析]全诗表现了诗人对戍边将士报国精神的赞扬及诗人自己杀敌报国的决心。首联写五月的天山仍自雪皑皑。全没有内地五月的春花春草,天气严寒。这里的景物描写,既向读者展示了苍凉的画面美。又反衬出了戍边将士的英勇精神。颔联用典。同时还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仍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颔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的忠勇起到了有力的衬托作用。颈联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此二句只就一“晓”“宵”写来。并不铺叙金日生活,概括力极强。全篇只此二句对仗,严整的形式与严肃的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如果忽视了“折柳”这个典故的内涵,就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的思想情感总会通过自己的语言、神态、动作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我们分析人物情感时,应紧紧抓住诗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请看下面一道高考模拟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会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析这首诗紧扣标题中的“待”字,描写了诗人等待客人的种种情景。诗人一大早就打开重门等待储光羲的到来,他坐立不宁,一会站起来,一会坐下去,都在倾听是否是友人到来的车马声。好像听到了友人身上佩戴玉石撞击的清脆之声,诗人正要出门迎接,谁知这竟是一种错觉。可见诗人等待之切。然而,从早一直等到晚,外面下起了“疏雨”,友人仍没有到来。于是诗人终于明白了,友人不会来了,是自己自作多情。透过诗中一系列细节描写。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等侯好友时的神态,感受到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心情。

四、抓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如果我们对于诗歌中用形象的语言表达的情感难以把握,那么有没有其他办法呢?方法就是抓住诗中直接表现诗人心理、情感的关键词和表达情感态度的关键句。如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柯子

王炎

山箕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解析]此题是对词中的一句话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分析,抓住“数枝”“湿”“红”等关键词可知,这里展现的是一幅几枝鲜花花瓣上沾著水珠的画面,但作者写这旬并不是为惜春感伤,这可以从两方面看出:1.作者接着“数枝”句发表议论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2.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直接抒情“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表现出了关心农事、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表现诗人心理、情感态度的词句,再结合全篇看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而且能较快地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五、体物入情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衬情、移情于景、托物言志都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歌中的景与物都是浸透着作者思想情感的意象。读诗时,要紧扣意象特点揣摩、把握诗歌主旨。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

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

故宫惟有树长生,

过,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21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1)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兴衰。

综上所述。鉴赏古诗时,只有我们将以上方法灵活地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诗歌主旨,正确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