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减负”声中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减负”声中初中数学概念探究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现在一阵阵的“减负声中,“数学解题”成了众矢之的。不少人认为学生的“过重负担”均由“题海战术”所致。本文通过事实证明,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时间多、学习负担重,大部原因是由数学概念不熟悉所致,并提出了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概念;减负教学;思考实践

一、几点思考

1.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一定是“题海战术”造成的

(1)减少学生的数学作业量不能叫真正的“减负”。现在,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的初中数学教师沉湎于解题之中,于是就有人提出,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就是“题海”战术所致。于是为了“减负”,有的人就连正常的数学练习也放弃了。而另一方面,“解题”是数学教育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无论是学生的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命题的掌握,还是数学方法和技能技巧的获得,都必须靠大量的题目练习作支撑。结论显然是:减少了学生的数学练习量并不表示给学生的学习减了负,必要的数学练习是数学学科必需的手段。要真正达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的目的,关键还是要减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畏惧感,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数学学科中减掉了“重复操练”是不能算“减负”的。现在有许多人总是认为“重复操练”增加了学生的作业量,也就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以 2012年杭州市中考数学第10题为例,2013届初三学生的练习次数和掌握情况进行统计:

题目:已知关于x,y的方程组x+3y=4-a

x-y=3a,其中-3≤a≤1,给出下列结论:①x=5

y=-1是方程组的解;②当a=-2时,x,y的值互为相反数;③当a=1时,方程组的解也是方程x+y=4-a的解;④若x≤1,则1≤y≤4.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每次纠错后,教师马上分析讲解,过一个星期再检测。前提是不告诉学生下次还要考同样的这个题目。可结果是学生在检测中不是少了这个答案就是少了那个答案,到第3次才有明显的效果。

[纠错次数\&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正确率%\&6.25\&14.58\&52.08\&72.91\&89.58\&]

这就说明“重复操练”是必需的,是符合“遗忘规律”的,这是掌握数学概念的前提。如果每种概念的题目,只要求学生做一遍,那是不可能达到让他们掌握知识的要求的,反之只能说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2.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后的“作业”将是一种“享受”

(1)数学概念及其作用。为什么同样的题目,有的学生很轻松地做完了,而有的学生苦思冥想还是不能完成?这总不能说题目做不出的人是负担重吧?因此,“减负”的重点是使学生提高数学问题的解决效率,理清数学概念才是学生“减负”的关键。笔者认为:概念是数学知识系统中的基本元素,数学概念的建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学生在运用数学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的过程中要得出正确的结论,首先要正确地掌握概念。这是决定数学教学效果的首要因素、基础因素和贯穿始终的因素。

(2)数学概念的形成与解题的关系。概念教学是中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学生的概念学习,实际上是概念获得的过程,此时学生的学习心理大致有这样几个步骤:①识别不同事例;②从不同的事例中寻找共性;③将这种共性与记忆中的概念进行联系;④同已知的记忆概念比较、分化;⑤将本质属性一般化;⑥给出定义。只要使学生正确地掌握了数学概念,就能在实际中应用这些知识,在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解题,那在某种意义上说,数学解题就是一种享受。

二、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负担过重,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数学概念的教学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1.直接出示概念,重在反复练习

由于数学概念的引入需要一种高超的教学技巧,所以有的教师就喜欢开门见山,直接给出概念,归纳一下概念中应注意的事项,接着就应用举例让学生反复练习,直至会做题目为止。

2.认为概念教学就是解题教学

认为概念教学就是解题教学的教师不在少数,他们靠大容量训练,使学生逐步认识概念。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在没理解、掌握概念的前题下做题,拼的就是学生的时间和耐力,引发的结果当然是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情境创设与概念教学脱节

许多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并不能揭示概念的本质,也就是说创设的情境是刻意安排的,让人感到前后脱节。

三、“减负”前提下的初中数学概念教学

1.结合学习内容,引出概念方法多样化,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概念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1)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出,减轻概念掌握的负担。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以他们自己的感性材料为基础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密切联系概念的现实原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运用直观的方法,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成为学生能亲身体验的东西。在此基础上,逐步认识它的本质属性。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出示教师用的其中一块三角板,再问学生:“与你手中的哪块三角板是相似的?”从而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减轻概念掌握的负担,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用类比旧知的方法引出,提高概念形成的水平。类比不仅是一种重要形式,而且是引入新概念的重要方法。一般来说,概念都不是孤立的,一些概念之间往往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对那些相近或相似关系的概念,因为它们有着诸多的相似,所以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概念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可以通过同类项的定义类比地归纳出同类二次根式的定义,通过类比分数得到分式的概念,类比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次函数等概念。作这样的类比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区别概念,在对比之下,学生既掌握了概念,又可以减少概念的混淆。

(3)抓具体问题的特质引出,分散概念理解的难度。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不容易理解,而图形是直观的,例子是具体的,把数学概念直观化、具体化,就可以使概念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何画图,通过图形就可以很明确地得出,什么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这样,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就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4)借现代教育的技术引出,激发概念学习的兴趣。对于抽象的概念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育的优势,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由形象直观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概括,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从而突破难点。例如在讲“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时,利用“两圆关系”课件模型,通过移动圆,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六种位置关系的变化过程及特点,从而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知识,归纳出圆的定理。

2.根据知识结构,解剖概念,理解内涵,培养能力,减轻学习负担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从多方面着手,抓住概念的实质,引导学生剖析概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语解剖。在运用一定的方法得出概念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概念剖析,即用实例(包括正例与反例)解读概念里面的关键词,包括对概念特性的考查,可以达到明确概念、再次认识概念本质的目的。例如代数式的概念:“像,10a+2b,,2a2这样含有字母的数学表达式称为代数式。”这里“像……”很容易使学生茫然,教师应及时对概念进行剖析,“像……”表示代数式里:①有字母;②有数字;③有运算符号,即加、减、乘、除、乘方、开方;④没有连接符号,即没有等号、没有大于符号、没有小于符号。在此基础上,再给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尝试利用概念进行辨析练习,进一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2)注重概念中的语言翻译。数学语言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符号语言有较强的概括性,更能反映概念的本质。将概念中的一些语言进行翻译,可以帮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概念。如平方根的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做a的二次方根。”学生对这个“平方根”的概念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应该通过多个案例,将概念翻译成:“a的平方根”=”,即“9的平方根=±=±3”等,这样学生就能对平方根的概念理解和掌握了。

3.精心设计练习,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持续巩固,增加学习乐趣

数学概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在练习设计上一定要精,针对性强,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

(1)剖析易错原因,加强概念应用,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很多概念本身就是解题方法。比如:对于反比例函数概念,书本上是“一般地,形如y=(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常数k是比例系数”。学生是很难掌握这个概念的。教师可以通过题目进行巩固。教学中的例题配备,要注意梯度与层次。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让学生养成“不断回到概念中去,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运用变式训练,增加概念辨析,帮助学生获得解题方法。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变式训练,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初一的“因式分解”,书本的定义是:“一般地,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学生对这个定义是很难把握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因式分解”这个概念的几个要素:①左右两边是恒等的;②等号的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多项式指的是一个整式,即分母中没有字母,根号内没有字母;③等式的右边是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然后还要通过大量的变式训练来增加学生对这个概念的辨析能力。

总之,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至关重要。只要遵循认知规律,肯动脑筋,就可以把抽象的概念说透、讲活,使学生容易理解力、接受和掌握,并且使学生在亲切友好、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掌握知识,从而化“负担”为乐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振威.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修订二版)第一分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杨琴艳.浅谈初中数学基本概念的教学[J].当代教育,2007(4).

[3]徐泽贵.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