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本土创业的“色”与“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本土创业的“色”与“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要追溯我们国内近几年的创业浪潮,估计要回到2005年百度上市、博客网融资前后的那段日子。笔者当时也正行走在创业路上,认识了不少耕耘在各业务领域的创业者。而且那时候各类创业者聚会也正在各地兴起。一场“创智赢家”的大赛虽然奖金只有100万,但火热程度并不逊于第一届的“赢在中国”。

记得从那时起,充满激情的80后,睿智而又拥有一定资源积累的70后,经验老到实力雄厚的60后,都开始卷入到这场创业浪潮中。一方面享受创业盛宴“色”之诱惑,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品味征程中的酸甜苦辣,而逐渐地形成了投资、资源、关系过度依赖之“戒”。

无论在哪个领域、行业,无论在哪个国家、地区,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些人,只要存在竞争,资源稀缺与资源聚敛都是难逃的宿命,强者益强、赢家通吃的道理始终是巅扑不破的。创业这个行当亦如是,大多数创业者就如同《马太福音》中那位国王的“第三名仆人”,少数能成为“第二个仆人”,极少数能跻身“第一个仆人”。

创业者在踏上创业之路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创建一种新模式、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无论是长期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软件、食品或工具,还是针对原有行业的某种经营模式的变革、流程的优化、观念的改变、理论体系改造与重建等。

摆在创业者面前的另一条路是踏着行业标杆的足迹,寻觅寡头们剩下的残羹剩渣,做同一类产品,但对客户进行细分,在行业寡头势力们忽略了或者不屑于维护的客户群体中找寻自己的“上帝”;要么就是傍上一家知名的品牌,或者大点的企业,成为这些实力较强企业的商、零售商,借势而为。

这样的创业者让公司生存下去的可能性比第一种从一开始就走蓝海路线的创业者要大一些,在生存时间方面,一般要长一些。但一般存在远大梦想的创业者多倾向于创建自有品牌。

其实就是现存的众多大企业,其中也有不少是从蓝海中跃出的黑马,在早期是成功地消除了“马太效应”的消极力量,将“赢家通吃”的道理应用到了自己身上,聚敛了越来越多的资源与实力,不断地巩固自己的地位,从这些标杆企业的轨迹中,我们或许会发现不少可以借鉴的东西。

值得提及的是,无论风投也好,抑或政策也罢;无论环境好坏,抑或是否利于创业,只要不是“白色恐怖”,或者存在某种全国性的政治运动,那么对于创业者而言,都是有成功机会的。只是机会的大小、成功的概率有所不同而已,最终的决定者仍然是创业者自身。

比如我们拿现在的创业环境与二十年前的相比,人们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其实是各有千秋,各有优劣,对于真正的创业者而言,没有什么不同。二十年前,民营经济受到诸多约束,人们思想仍处于萌动期,不少产品供不应求,具备商业意识与头脑、知识的人很少,付诸商业实践的人更少,这种状况下,如牟其中、南存辉等人物是创业者的经典表现,而且2000年左右百富榜上的人物多是那时候开始创业的,目前多个行业的前三强企业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创业的。

到如今,政策环境变得宽松,民营经济的约束已经大大放宽,人们的思想活跃,大多数产品都是供大于求,具备商业意识、头脑与丰富知识、经验的人可以说遍地都是,付诸商业实践者也不在少数,但在各个行业里仍在不断地崛起新锐,尤其是家电、地产、汽车与新经济行业,比如黄光裕、陈天桥、王文京、邓中翰、丁磊等。

所以,无论是在二十年前,还是十年前,抑或今天,只要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活跃期,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期,那么,对于善于发现机会与创造机会的创业者而言,都不失为黄金期。尤其是当下这种经济活动频繁、思潮踊跃、政策宽松、创投活跃、用户成熟的大环境中,如果还不是黄金期,那什么时候才是呢?(作者为赢道新营销网络传播机构合伙人 来源:《中国中小企业》 编辑/刘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