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耄耋“穷”老汉的“阔绰”善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耄耋“穷”老汉的“阔绰”善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步入耄耋之年,正是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之时,这是大多教人眼中最令人羡慕的幸福时刻。然而,在山东招远却生活着一位与众不同的老人:他家中一贫如洗,十几年来依靠拾荒的微薄收入却帮助近百名孩子圆了上学梦;他无儿无女,十几年来却有很多人称呼他为父亲、爷爷,甚至因为未曾谋面而错称他为“阿姨”、“奶奶”……他的生活真切而又让人难以置信,他的精神感动激励了无教人。

近日,记者专赴烟台市下辖的招远,采访了这位89岁高龄的传奇老人刘盛兰,了解到他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性格耿直乐善好施

穿过位于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一角的一条小巷,记者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来到刘盛兰老人的家。破旧的小院里堆满了捡来的废品,漆黑的老屋里零乱不堪,到处摆放着分门别类的废品。老人正在午休,听到有人来访,赶紧起床招呼。由于屋内光线昏暗、空间狭小,记者同老人只好在小院里攀谈。

“我无儿无女,花两个钱供喜欢上学而不能上学的孩子念书,就当养自己的孩子吧!孩子出息不出息、记不记得我都不重要,我觉得这样心里踏实。”刘盛兰一番朴实的话,道出了他捐赠的初衷。

刘盛兰乐善好施,这与他年轻时的经历有关。他出生于1922年,9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只剩下了母亲和兄妹五人,他的童年可谓饥寒交迫。后来,在姐夫的资助下,他断断续续上了四年学堂。17岁时,他不得不辍学当起学徒工养家糊口,尝尽了不能读书那种无助的难受滋味。从此,他便下定决心,要尽自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只要能帮助别人就行

63岁的时候,刘盛兰被招远市一家公司看中,去担任保管员工作。后来由于单位不景气,他便到处拾荒以维持生计。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盛兰从捡来的报纸上看到本省邹城市一个叫吕亚洲的孩子和贫寒的奶奶相依为命、特别渴望上学,他想都没想立刻寄去了300元积蓄。从此之后,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只要看到电视或报纸上有需要帮助的消息,他便毫不犹豫地把钱寄去。

“买东西花钱我舍不得,为别人捐助多少都行,那是帮人解燃眉之急,是救命啊!”刘盛兰激动地说。在他家中,记者发现一大摞排放整齐的报纸和信封,其中一个信封里装着满满一摞寄往全国各地的邮政汇款单存根,有60元、100元、300元的,甚至1000元的都有,时间从1996年一直到现在,收款地址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西到青海,几乎囊括全国各个省份。

在老人卧室的墙壁上,两个崭新的大相框格外显眼,里面密密麻麻贴满了许多照片,有单人照,有结婚照,有全家福……这些都是老人救助过的人。老人指着相片上的每个人,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能一一讲述那些人的故事。

执着追求终生不悔

刘盛兰家中没有一样值钱的物品,对吃也毫不讲究,本该属于被照顾的行列,可他至今已寄出善款三万余元。在邻居眼里,他是个“另类”。他抢着养命苦的母亲,为此他先后和三任妻子离婚,从40岁至今一直孤独一人;他施恩不图报,从来不把自己的真实情况告诉别人,担心别人知道后不忍心接受他救助。

2004年,刘胜兰老人的事迹被当地发现,他被评为了“感动烟台”十大人物。有很多人都前来看望老人,还有一对莱州的夫妻专门物色了饭店每天给他送饭,可被老人婉言拒绝了。

如今,当地政府表彰他的钱、村里每年给老人的2000元养老金、还有一位曾被他救助过的年轻人每年给他1000元生活费,这些钱只要一到手,老人立马就会捐出去。村里的孤寡老人都去敬老院了,可老人坚持不去。

现在,老人已经步入耄耋之年,步履开始蹒跚,出门拾荒的次数也减少了很多,但是关注有困难人的热情却不减。每年老人的消费只有两项:一是订一份报纸,为了取得更多线索;二是买50公斤白糖一一严重的白内障已经让老人几近失明,可他却舍不得花钱动手术,只信年轻时听母亲说的吃白糖可减轻病症。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老人是否考虑过自己的晚年,老人断然回答:“我不想长寿,只想帮人,如果哪天不行了,死后就把遗体捐给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