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潜心会文,迁移,主导着随意的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潜心会文,迁移,主导着随意的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曾经上过《埃及的金字塔》的公开课,当年的教学设计被有心的朋友收藏着,作为她的教学范本。事隔多年,提起初听我课的感受,她依然如数家珍。感佩着这样的情谊,感佩着这份欣赏之余,心想,自己倒是常教常新。

《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是第四单元的前两篇课文。中国、埃及同为文明古国,课文讲述的同为坟墓(陪葬的俑、法老的墓),两个历史遗产同样举世闻名;谋篇布局同样巧妙过渡,说明方法同样众多,赞叹之情同样肆意……这两篇课文何其相似,我何不就从《秦兵马俑》切入迁移学习呢?于是,我的课就这样来演绎了。

抓过渡句,体悟作者的谋篇布局

“还记得《秦兵马俑》这一课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吗?”简要导入之后,我直奔主题。

交流,出示过渡句品读:“兵马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抓关联词,明确课文着重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秦兵马俑种类众多,个性鲜明”,唤醒对兵马俑的总体印象,也再一次感受了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

“课文哪里详尽地介绍了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两大特点呢?谁来简要介绍一下?”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兵马俑‘规模宏大’,第4~10自然段通过描写将军俑、武士佣、骑兵俑、车兵俑、弓弩手、马俑给我们展现了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生:“兵马俑不仅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而且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课文第10自然段给我们进行了补充说明。作者也是在告诉我们兵马俑的类型远不止这些,你的想象力有多丰富,它们的姿态便有多丰富,形象便有多生动。”

“说得真好!这就是兵马俑的诱人魅力,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去领略这样的神奇与美妙。”

简明扼要复习秦兵马俑的两大板块内容,而后迁移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引导思考:这篇课文是否有类似的过渡句?它能够帮助我们一下子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吗?

你一言我一语,生生启发,找到这一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勤劳而聪明的古埃及人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

“让大家来分享一下你们的思想吧!”

生:“这是一句设问句。作者运用设问手法来写过渡句,写了‘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古埃及人想出许多科学的方法来建造金字塔’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生:“我同意。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宏伟、精巧’,是指金字塔的两个特点:外观宏伟、结构精巧,因此第一个方面写的是: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

生:“‘古埃及人想出科学的方法来建造金字塔’,实际上写的是‘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科学方法’。”

“实践出真知,思维碰撞出智慧。”我小结道,“这两篇课文都运用了巧妙的过渡,让我们一下子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可见,在写作时候采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不但使文章脉络清晰,而且更能够帮助我们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希望大家今后能够活学活用。”

“请大家读一读这两个过渡句。”我继而说,“今天我们认识了过渡句是设问句这样一种形式。原来过渡句的位置、形式都不是约定俗成的,我们要具体语境具体对待,希望大家不要拘泥于某一种理解。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多的启迪。”

抓说明方法,体悟作者的独具匠心

“我们继续学习。这两篇课文还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你能发现吗?”

没有沉吟,就有草儿说:“作者在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时,采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手法写,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它的恢弘气势。而写埃及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时,作者也采用了一些说明方法来写。”

“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写了埃及的金字塔呢?请大家自主阅读第3自然段,如果有问题,可以与同桌商量。我们稍后交流。”我随即布置自读要求,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少顷,切磋交流开始了――

生读:“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句话里的“70多座”在写金字塔“多”,是采用列数字的方法写的。

生:这句话还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金字塔那么多,作者选择最有代表性的金字塔来写,那就是“最大”的。我估计去参观胡夫金字塔的游客也会是最多的,因为它不仅“最大”,而且离开罗也近。

“不仅会读书,还善于联想,有这可能啊。继续交流。”

生读句子:“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这句写了金字塔的高,“146米”“40层”,这是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从“相当于”这个词看出作者为了说明金字塔很高,把它和40层的摩天大厦进行了比较,这是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随机理解“摩天大厦”,找出上文与之呼应的“巍然屹立,傲对碧空”。

生读:“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程。塔身由230万块石头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需要60万个车皮。”作者采用列举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金字塔的周长长,砌金字塔的石头多,石块重。

“金字塔这么高,所用石块这么多,每一块都这么重,石块能绕地球一周,能装60万个车皮,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我追问道。

“金字塔外观宏伟。”

“说得好。我们把具体刻画金字塔外观宏伟的部分连起来朗读一下,通过我们的朗读展现这样的壮观。”

“请找出描写金字塔结构精巧的句子,想想这是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写的?”

生读句子:“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这句话告诉我们金字塔结构精巧。这是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我觉得是夸张。

这孩子的回答引来众多孩子的附和。

“这个说明方法我们都会用。不信?来试试。”出示句子练习:

教室里真静啊,( )。

窗外真黑呀,( )。

今天的雾真大呀,( )。

这座山真高,( )。

“想想,这些句子这样描写之后,显得怎么样?”

“具体。”

“生动。”

“形象。”

“大家说得都没错,这样的说明方法就叫‘形象化描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记一记。使用这样的说明方法,非常形象地写出了石块之间的紧密,结构的精巧。”

“学到这儿,我们发现这两篇课文相似之处还真不少,你还能发现它们的相似处吗?”看大家迟疑着,我提醒道,“看看这一节的结构。”

生皆顿悟状。“‘兵马俑规模宏大’和‘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这两部分内容都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

继续学习探究。“作者在写兵马俑的时候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兵马俑进行了栩栩如生地刻画与描摹,写出了它们类型之众多,个性之鲜明。写金字塔的建造时,作者写了什么典型事例呢?你觉得古埃及人的方法怎么样?”

进一步自主阅读,引导用小标题来概括两件典型事例,感受古埃及人“运石”“砌塔”的科学原理。

这时候,我随机介绍在故宫保和殿后看到的宫内最大的石雕――云龙大石雕。这完整的巨大条石上八条龙盘踞着,张牙舞爪,周围风起云涌,一派生气。虽然距今已近600年,鳞片层层,胡须根根,清晰可辨,不能不叫人叹服石料之好与工艺之精妙。

请孩子们猜猜我们的古代人民是如何来搬动这巨大的条石的。当我告诉他们是古代劳动人民趁着天寒地冻,在地上浇水凝结成冰后靠滑行运到宫中时,他们忍不住惊呼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杰出的才干。

“古埃及人呢?也是一样的勤劳而智慧啊!”他们也情不自禁地赞叹着。在此基础上指导感情朗读,推而广之,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也是全人类力量和智慧的象征。

“这两篇文章都有前呼后应的句子。”这最后一个相同之处也被他们找出来了。当然,我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探究:“为什么这金字塔会举世闻名,成为埃及的象征呢?”

在平素的阅读中,草儿们比较薄弱的是抓住要点概括、归纳的能力。刚开始,他们在猜测是因为历史悠久的缘故,提醒他们联系课文来谈后,他们顿悟了:“金字塔外观宏伟,结构精巧,建造的方法这样科学,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才举世闻名,成为埃及的象征。”

课,从迁移导入,到归纳收束,兴之所至,随心随性。我心里暗自嘀咕:这样驾驭课堂,是不是太随意了?曾听友人说,人不要活得那么标准嘛!我想,课也是如此。这“如此”不仅包括根据学情来调整,也包括根据文本的特点来预设吧。而我用迁移的方法来主导这堂课,为的是多一些体验与尝试,让课堂多一些趣味,多一些挑战,多一些不拘一格。那么,这样的一份寻寻觅觅,随意的自得自悟,应该不会比按部就班的教学差多少。

当然,我这课堂依然带着亦步亦趋导引的痕迹。在未来的日子里,如果再教这篇课文,迁移学习的步子可以迈得再大一些,放手再大胆些,问题再开放些,譬如:学习《秦兵马俑》一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作者是如何来谋篇布局,详尽介绍它的特点的呢?请大家用心品读,看看自己是否有什么发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