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原因不明的死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原因不明的死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呀!――周医生!”护士李月娥慌里慌张地喊着冲进办公室。刘小兰吓了一跳,忙问:

“啥事?周医生在厕所里。”

“快,快,杨老师不行了!”

“啊?!快喊周医生,快喊,……”

周玉芝听到喊声,赶快从厕所里出来,跟着两个护士跑到药房望问,只见杨淑英脸色惨白,披着头发,仰面躺在床上,左臂衣袖卷起,紧握着拳头,右手曲在胸前死死地抓着胸襟。周玉芝一见,连忙一边揭开杨淑英的被子,一边叫道:

“小李,快帮我把她衣服解开,赶快做心前区按摩;小刘,立即打电话要救护车。如果救护站没有医生来,就说我们有医生陪送,一定要他们立即派车。”

十分钟后,八点四十五分,救护车到了城东公社卫生院,周玉芝随车护送。又过了十分钟,病人送进县医院,但是,人从车上抬下来已经死了。

次日凌晨,林安县医院急诊室里。

值班医生吴明义:“周医生,病人死前感觉如何?”

周:“感到腰背痛,头痛,下肢发麻,迷迷糊糊的。因为一直没有吃,我叫护士给她打了一针葡萄糖,没有想到针才打完,病情就恶化了。”

对于小周,县医院医生都很熟悉。看到她焦急的‘神色,吴明义能理解她此时的心情,尽量安慰地说:“病情发展太快,准都没有办法。刚才我们对尸体作了检查,外观正常,只是两个瞳孔扩散不一,没有其他异常的表现。根据病史和你们介绍的情况,我们几个当班的医生初步认为,可能是暴发性脊髓炎急性发作致死的。你看呢?”

周:“恐怕是这样,症状很接近。我们开始以为是感冒,所以,黄医生也没有作这方面的检查。”

吴:“这种病一开头是象感冒。……”(由远而近传来嚎哭声)“啊!死者家属来了,先去安慰一下吧,其他事我们再商量。老张什么时候回来?”

“已经派人去叫了。”

一会儿,急诊室里一片哭声。杨淑英父母哭着不依,邻居们也陪着落泪,吴、周忙着劝慰、解释。

一辆自行车飞快地闯进县医院大门,三十四、五岁的张荣生满脸焦急地小跑进急诊室。

“爹、娘,”,他顾不得招呼其他人,就问:“老吴,小周,淑英在哪?”

周:“已经移到太平间了。”

“啊?!――”

吴:“老张,不要急,来,我给你介绍一下情况。”老同学的吴明义把张荣生拉出来,边走边介绍病情,最后问:“她以前有过脊髓炎的症状吗?”

“最近是在闹腰背痛、头痛、混身无力,但我总认为是感冒。她怎么会得上这种病呢?”张死死地拉着吴的手,悲痛地说。

“唉――,现在没有办法了。”吴犹豫了一下。想到对方也是医生,又是同学,终于补了一句:“白天如果做个脑脊液检查就好了。”

当天晚上,县公安局小会议室里灯火通明。

法医:“我们局在接到死者家属要求查清死因的申诉以后,征得死者丈夫张荣生的同意,今天下午三点,我们和县医院一起,对尸体作了解剖。解剖所见是:死者心脏处于舒张期,肺、肝、脾、肾以及大脑均无病理改变,只是左、右心室里有少量气泡溢出。为进一步弄清情况,已对死者的主要致命部位及血液提取了适量检材,以备继续进行检验。”

“你们的看法?”刑侦股长赵洪问。

“经了解,死者四,五天前生过病,大队医疗站诊断为眩晕症,服药后有所好转。这几天又感到腰背痛和头痛,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反应,因此不能排除因急病发作而死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尸解中没有发现重要的病理改变,我们也不能肯定就是这种可能性致死的。”

“为什么只提急病发作而死的可能性,不提暴发性脊髓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是不是认为医院的诊断不能成立?”下面有人问。

“有这个意思。因为急性脊髓炎虽然有发病急、感染以及病变区脊髓神经根刺激性疼痛的症状,与病人感到的剧烈腰背痛、头痛症状接近,但解剖上不能肯定后者就是前者引起的;而且有确诊意义的脑脊液病变,解剖中一点也没有发现。所以,我认为县医院的诊断很难成立。”

“就是说,死亡原因不明喽!”有人又接了一句。顿时,气氛活跃起来。

“既是这样,我们就要插手了。”

“是不是再让医院查一下死因,或者听听卫生局的意见。”

赵洪:“法医介绍的情况是清楚的。看来医院的诊断只是根据病史描述和对尸体的一般检查作出的,很可能缺乏科学根据。因为死因不明,死者家属又提出了申诉,所以除请县医院和卫生局再进一步查找死因以外,我们也要准备勘察现场和排查有关人员的情况。会议以后,要立即把情况向局里报一下。”

郁郁葱葱的山峰,点缀着一丛丛秋天特有的黄花。在县城以东公路上立着一块标有2公里字样的里程碑,不远处,由一道院墙围起了两排青砖平房,这就是城东公社卫生院。

侦察员刘玉华,王志强很快在前排办公室里找到了卫生院的支部书记申泉。

申:“院长到地区卫生局开会去了,有什么事可以找我”。

刘:“行,我们想了解一下杨淑英的病死经过。”,

申:“好,我去拿一下她的病历。”(申将病历夹抱来。)“杨淑英是十月二十七日上午六点二十分住院的。她是公社民办中学的教师,丈夫就是本院的医生张荣生。据病人住院时说,她头天晚上就头痛、腰痛,折腾了一夜。夜里自己起来找了一片止痛片和一片APC吃。第二天,因为张荣生要下乡巡回医疗,就一大早把杨淑英送来,临时安排在药房里间的值班员铺上,以后,张就到巡回医疗地点王集去了。

“当时的值班医师是黄凡。他叫护士李月娥给杨量了热度,是38.1℃,以后又验了血,血象正常。上午黄给她开的药是扑热息痛,土霉素。后来李月娥反映病人虚弱,黄又开了葡萄糖和钾盐。下午,病人睡了一会,仍然头痛、腰痛,而且发展到全身都痛,手脚发麻。晚上医师周玉兰接班又给她开了一支葡萄糖,谁知护士李月娥把这支葡萄糖才打下去,病人就叫心里难受,接着失去知觉。李月娥慌了手脚,急忙去喊周医师过来抢救。”

刘:“当晚值班就是她们三人?”

申:“是的。”

刘:“上午杨淑英的医务人员就黄凡和李月娥吗?”

申:“是的。李月娥和别人调了个晚班,所以晚上又连班。”

王:“杨淑英的处方笺还在吗?”

申:“在药房里可以查到。”

王:“想将她的病历和处方笺都借回去看看,可以吗?”

申:“当然可以。”

王看了一下刘,刘点点头。王;“我们想再到药房去看一下。”申带他们绕到后排平房。走到药房门口,有些人在排队拿药、缴费。申等来到了药房里间,值班铺上的被、褥全撤掉了。

刘:“杨淑英就是睡在这张床上的吧?”

申:“是的。她死后卧具全部送去消毒、拆洗了。”

望着药房门口人来人往的情况,刘、王对看了一眼,摇摇头,吁了一口气。

同天下午,刘玉华、王志强分别在卫生院里找医

生、护士,了解有关人员情况。

刘、王笔记本上的摘要:

黄凡 外科医师冯乾说:“黄凡是我们卫生院最老的内科医师了,年龄在内科医师中也最大。这个人医疗经验较丰富,又肯钻研,工作也负责任,就是不大看得起别人。半年前地区医院给我们两个内科医生的进修名额,他和张荣生、周玉兰都争着要去。后来领导决定张、周去,他很有意见,认为领导不想培养他。”

李月娥:“黄医师对人热情,宽厚,有点脾气算不了什么。杨老师去世那天,他是自班值班医师,没有到上班时间他就来了。下午五点半钟交班给周医师以后,他才回家去。”

周玉芝 黄凡:“周玉芝是前年八月从医学院毕业后分配来的。她的工作不错,但是身体不太好,性格有点固执。到现在还没有对象,好多人给她介绍,她都看不上眼。”

刘小兰:“周医师有学问,能干。杨老师死那天,她值夜班。接班后,她先巡视了病房,然后就到前排办公室里看病历,写医嘱。开完医嘱后向我和李月娥作了交代,后来就在办公室里与我闲谈,没有出去。”

李月娥、刘小兰 护士长陈英:“李月娥和刘小兰都先后调来卫生院还不到一年,还没有对象。刘小兰过去曾经是杨淑英的学生。她工作细致,沉默寡言,不爱多管闲事。那天晚上她是正班,昕李月娥说,她一直呆在前排病房里护理病火,以后洗些零碎东西,然后陪周医生在办公室里闲聊。大家对李月娥的反缺比较大。说她心胸狭窄,工作马虎,讲究穿呀、戴的。有一次甚至给病人打错了针,造成病人休克。事后黄医师给她打马虎眼,张医师坚决主张处理,结果记了一次大过。”

同天晚上,赵洪办公室。刘玉华、王志强汇报排查情况。

刘:“我们将杨淑英这次从发病到死亡全过程中的所有有关医护人员都排查了一下。

“首先,杨淑英头天晚上发病时,在家里自己吃过止痛片和APC,这点有杨的口述,并由黄凡记在了病历上,她丈夫也能证明。这些药不会引起死亡,而且据了解,杨有一定医学知识,丈夫又是医生,吃错药的可能性很小。另外,第二天一早,杨就住院,张也下乡了。因此,排查治疗情况的重点应该放在卫生院里。”

赵洪点点头,说:“可以这样看。”

“在医院里,黄凡是给杨淑英治疗的主要医师。大多数药都是他开的。他所开的药方,已经核对过,没有发现问题。但是,他对杨淑英的处理起码有疏忽的地方。比如,根据病情,应该考虑到作脑脊液检查,象他这样有经验的医生竟然没有做,不知为什么,这是一个疑点。

“周玉芝负责治疗的一段,是晚上五点半到八点多,约三个多小时。这期间她只开过一支葡萄糖,但也就是这支葡萄糖打下去以后,病人的病情突然恶化了。这自然是个重大的疑点。对她稍稍有利的是,针不是她直接打的,而且除了接班后的查房和病危时的抢救,她几乎没有与杨淑英接触。

“李月娥涉及的问题最多。白天杨淑英是她护理的,黄凡开的药和补液,都是她直接给予病人的;晚上她又主动调了个班;那一针葡萄糖也是她打的;她平时工作就不负责任;对张荣生有不满,这些都是重大的疑点。但是,现场没有提供她对杨的护理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

赵:“现场有什么证据?”

王:“因为间隔时间比较长,现场已被人来人往破坏了。但那支注射葡萄糖的100CC针管还在。经对管内残存的葡萄糖液化验,当量正常,无外加成分。对针管提取的指纹与密取的李月娥的指纹进行技术鉴定,两者吻合,证明是李所留。”

刘:“正因为这样,我们两人认为,在病人的死因没有搞清楚之前,李月娥的嫌疑虽然很大,却很难具体的肯定她的责任。

“至于另一个护士刘小兰,她是晚上才接班的,在杨病情恶化,她赶来参加抢救之前,一直未与杨接触,似乎问题少一些。

“从上面情况看来,虽然排查暴露出一些疑点,但是,都还看不出哪一个医护人员的处理可以直接导致杨淑英的死亡。因此,我觉得要全面考虑,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医护人员身上,还要从死者的角度再去考虑一下。”

“我也有这样的看法。”王志强补充说,“至今为止,死因仍然不明。我想,是不是还有打针消毒不严,细菌感染,或者其它还没有发现的病因?

对此,赵洪没有马上肯定或否定。他离开桌子,走到窗前,注视着窗外的灯火,好象在自言自语:“细菌感染?其它病因?”忽然,他转过身来,望了两个助手一眼,说:“不对。正象你们说的,病情是打过针后突然变化的。(突然两字说得很慢)如果是细菌感染,总要有个病变过程。其它病因现在当然还不能完全排除,但是,为什么尸解检查,主要器官没有重大病理改变呢?所以,现在问题的关键还是查明死因。”

他停了一下,又说:“送检的血液结果出来没有?”

“还没有。”

“立即催一下,这对我们下一步十分重要。”

“赵股长,”化验员小梁急匆匆来到赵洪办公室,“化验报告来了。”

赵洪接过报告,马上全神贯注地看着。“咦?”他眉头不由一皱。“全血钾94毫克当量/升,怎么这么高?”

梁。“是高。这是请地区公安局和地区医院协助化验的。”

赵洪看看表。“五点十五分了,小梁,你先去找下小刘他们,要他们晚饭后立即到我这里来,我们一起谈谈。”

晚饭后,刘、王一到,小梁就说开了:

“我们最初检验死者的血液,就发现血清中钾分子浓度有点偏高。为确切查清升高值,在地区公安局和地区医院协助下,对血清中钾的克分子浓度进行了反复研究,作了全血钾的对比铡定。结果查明,死者的全血钾为94毫克当量/升,比正常死后全血钾高出41至50。6毫克当量/升。”

刘:“这个升高值怎么产生的?”

“一时很难讲。”小梁慢吞吞地说。“人死之后,红血球遭到大量破坏;本身血钾就会上升。另外一种可能是病人临死前,血钾浓度就高,现在这种可能已经没有办法判定了,因为病人临死时没有作过这方面检查。不管怎么说,血钾浓度是化验中发现的一个疑点。因为对动物所作的试验证明,凡全血钾高出正常值一倍时,就会引起死亡。当然,也不能仅仅因为这一点,就肯定血钾升高是杨淑英的死因,这还需要其它的旁证。”

赵:“这向话很有启发:‘其它的旁证。’”

次日一早,赵洪带着刘玉华,亲自来到城东公社卫生院勘察现场。

“周医生,病人死前的血钾情况如何?”赵洪向迎面碰上的周玉芝打了个招呼后问道。

“偏低。那天上午黄医生还曾给她补了点钾盐。”

“黄医生在吗?”“在。你们到办公室坐坐,我去找他。”周玉芝热心地说。

“好,麻烦你一下。”

不一刻,戴着眼镜,表情刻板,约五十多岁的黄凡走了进来。

“你是黄医师吧?”赵洪询问地打了个招呼。

“是的。你们是要了解杨淑英死前的血钾情况吧?”

“哦?

你已经听说了。”

“刚才周医生说的。”

“杨淑英死前,你曾给她补过一点钾,是吧?”

“是的。这是根据病情的需要。”

“病人当时的情况怎样?”

“厌食,表情淡漠,全身肌肉软弱无力。经化验,血清钾低子3.5毫克当量/升。”简直象背书似的。

赵洪一边听着,一边翻看病历,发现黄凡讲的几乎与病历上的记载一字不差。

黄凡看了下赵洪,说:“诊断和用药病历上都记上了,因为是本院医生的家属,所以处理得很当心。”

“很当心?”坐在旁边的刘玉华不由看了赵洪一眼。

“黄医生,”赵洪好象没有感觉,平静地问:

“补了多少钾?”

“10%的氯化钾10毫升,加入5%的糖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

“什么时候开始补的?”

“上午七点半钟。”

“什么时候结束的?”

“准确时间要问李月娥了,大概九点钟。”

谈话结束后,黄凡走了,赵洪仍然翻看着杨淑英的病历和处方笺,陷入了沉思。看来黄凡处理是正常的。可是既然很当心,为什么不作脑脊液检查呢?既然上午血钾还偏低,中间补过钾,这就说明死后血钾增高并非完全由于红血球破坏所造成的。突然一个念头从他脑中闪过,心头不由猛地一震。他吩咐了刘玉华几句话,便走出房门。

赵洪从前排房里走过来,没有立即奔后排的药房,反而好象漫不经心地打量着这两排平房的建筑绪构。他前前后后看了一番,然后才径直步入药房。这是一个套间,里间较小,设了一张床铺,看来是值班人员休息的地方。进门的外闻迎面横向是一个大药架,里头抵住山墙,靠门这头与陌墙之间有一个很窄的仅容进出的过道。门旁有个自来水池,靠隔墙放了张桌子,上面有个白色托盘,以及一些零碎东西,下面有个废物桶,里面积了不少脏棉球、纱布条,破安瓿和废纸团。屋内陈设简单,悄然无声,好象好久没有人来过。

“哟!”就在这时,随着叫声,进来一个二十二、三岁的女护士。

“你是刘小兰,对吧?”赵拱好象很熟悉地打着招呼。

“哎,是的。你来――”

“我是公安局的,来看看。”赵洪一边打量着屋内,一边和刘小兰聊着。

“小刘,这几天病人多不多?”

“不多,离县城四里多路,有病的差不多都到县医院去了。”

“你们一般不在药房里给病人打针吧?”

“是这样,一般都在注射室里打。”

“那在这里打针都要从注射室带针管来吗?”

“也不一定,我们这里有备用的。”说着护士走到桌前,指着上面的托盘说。

“杨淑英那天晚上用的针是从这里面拿的吗?”

“是的。”

“有数没有?”

“有,一共五支。”

“哦。”赵洪点了点头,侧身走到药架背后。这是因为怕潮气,在药架和墙之间留下的一个很窄的空隙。支撑药架的桌子边上蒙上了一层灰,赵洪弯下腰看了一会,用手抹了一点桌边的灰,冲着小刘叫道:

“哎,小刘,药橱后面这个空当好久没有打扫了。”

“是的,”小刘从里间走出来,回答说,“里边一直没有人打扫过。”

赵洪继续聊开了:“小李那天打针时,你们在哪?”

“就在前排那间。”说着,小刘指了指后窗正对着药房的那间房。

“你们当时在干什么?”

“没干什么。我正在看别人给周医生捎来的一件新衣裳,周医生嫌花色不合她穿,问我要不要。噢,那会儿小李也来了一下。”

“李月娥?她怎么来的?”赵洪一楞。

“她在药房里听到我们这边说笑,伸头站在门口问我们啥事,我讲了衣服的事,她就马上跑过来,想看看可合她穿。”

“她来了多大一会?”

“就一小会。周医生问她病人的针打了没有?她说还没有,周医生就让她快去,要她打完再来。”

“那她打完针就来叫周医生了?”

“是的,才一会儿功夫,她就急冲冲地跑过来叫周医生了。”

“病人当时情况怎样?”

“我打完电话回来看时,杨老师脸上苍白,一动不动的,觉得好象死了一样,我不太敢看。周医生正在抢救。”

“赵股长”,荆玉华突然到来,打断了他们的谈话,“局里有点事,让你马上回去。”

“好,我们下次再谈。”赵洪朝护士打了个招呼,随刘玉华走了出去。

“小刘,你和李月娥谈的情况如何?”

“我正要告诉你。李月娥晚上打的那针葡萄糖,是周玉芝开的医嘱,本应该刘小兰去执行的。”

“晤?”赵洪一怔,“怎么回事?”

“据李月娥说,吃过晚饭后,小刘说她还要刷洗药瓶,央求李月娥替她给杨淑英打针。李当时也没啥事,就答允替她打这一针。谁知这针就出了问题,李月娥感到很后悔。后来,李又说,当时看刘小兰的样子,不知为什么好像觉得刘就是不想给杨打针。”

“哦?有这么回事?”赵洪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吩咐了小刘几句,跨上自行车,向县城急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