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葛浩文:美国人喜欢唱反调的作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葛浩文:美国人喜欢唱反调的作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天的美国读者更注重眼前的、当代的、改革发展中的中国。除了新闻报道,他们更希望了解文学家怎么看中国社会

你说并非每一个喜欢的作家都要翻译。那么,选择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选作品,我通常有两个条件:其一,我喜欢且适合我译。作品里表达的情感、内容与精神内涵不会因翻译而被削弱。其二,要考虑有没有市场与读者。这一点我无法预测,但是心中会有标准,以此衡量美国人能否接受。就我而言,当然还是更喜欢有文学价值的作品。何为文学价值?我的标准比较主观――我喜欢的,便是值得赞扬的书。

我翻译的小说,莫言最多,有6本。苏童3本。另外,毕飞宇的《青衣》一看就知是好东西。字字细腻,很有神韵。薄薄一册,我却译了很久。喜欢的小说,译起来即便辛苦也不亦乐乎,不喜欢的就是莫大的痛苦了,但有时只能考虑市场。比如我翻译春树的《北京娃娃》,书我并不喜欢,但内容好玩,《北京娃娃》在美国销量不错。

王朔热过,但很短

在您翻译的作品中,哪些在美国销得比较好?

莫言的《红高粱》在美国有很多好评,10多年来一直未绝版,到现在卖了1.5万册,在美国有这个数量就已经不错了。台湾作家白先勇的《孽子》,在同志书店卖得特别好。阿来的《尘埃落定》销得也不坏。美国读者觉得它人物生动,个性复杂,富戏剧性效果,又不失真实感。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莫言的《丰乳肥臀》也都得到不少好评。我很高兴,我的翻译和我对原作的选择都获得了承认。

在美国,如果3个礼拜销不完,书就会撇下退回给出版社,这个现象很常见。比如已经预定了1万册,很可能卖不出去退回去的有五六千册。这些书怎么办?一本书如果卖20块钱,那就2块钱卖掉,甚至烧掉。

除提到的白先勇,您还翻译过另外一些台湾作家的作品,他们在西方影响如何?

朱天文在美国还是有点地位的,这多少和侯孝贤导演有关。虽然电影《最好的时光》和原著出入很大。天文的《荒人手记》,讲的是同志问题,又是女作家写的,美国人也很好奇。至于李昂,她爱搞政治,小说写的少。如果她写,一定可以写好,《杀夫》就是个例子。

总体来说,台湾小说文体典雅,写作技巧好,像黄春明写一个从宜兰来到城市发展的人面临的困境,美国读者也会有共鸣。至于大陆作者,在小说技巧和想象力上,要稍逊于台湾作家。但是,近几年,台湾文坛呈走低趋势。这可能和经济有关。在台湾,畅销书也不过是卖出2、3万册,即便写出畅销书,你的收入也不多。因此,很多作者把自己的写作时间安排在晚上,或者干脆弃笔另谋出路。

您之前也翻译过王朔的作品,他的书在美国反响如何?

王朔有一阵在美国热过。但很短,很快就过去了。中国人说王朔是“痞子文学”,所以美国人也想知道“痞子文学”是怎么样的。就我所知。他的两个长篇都没有出过平装本。在美国是这样,先出精装,市场好再出平装。

美国人喜欢唱反调作品

在您看来,中国小说在美国的读者群是哪些?

之前可能主要局限于学术界。但是这种状况正在改变。美国喜欢看书的人,渐渐在自己的阅读作品中加进中国作品。《狼图腾》英文版的推出,也会加快这种变化。它是一个没有文化差异的动物故事,人与动物如何相处、如何解决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话题。美国人尤其对牧民生活感兴趣,这符合他们的探秘心理。看完这本书,他们觉得很好,一定会找这个作者的其他作品。如果没有,就会找其他中国作家的作品。当年,日本文学在美国流行,基本就是这个模式。

美国读者更喜欢中国文学中哪种类型?

10年前。我会告诉你,是那些具有历史成分的。但是到了现在,美国读者更注重眼前的、当代的、改革发展中的中国。除了看报纸上的报道,他们更希望了解文学家怎么看中国社会。另外,美国人对讽刺的、批评政府的、唱反调的作品特别感兴趣。就比如,一个家庭小说,一团和气的他们不喜欢,但凡家里乱糟糟的,他们肯定爱看。

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范畴里,在您看来大概是一个怎样的位置?

这个要看具体是哪个国家。中文翻译作品在日本影响很好。在法国、德国也有相当的地位,销售不错。还有意大利,意大利每年有60%的书是翻译作品,主要是把英文翻译成意大利文。因此意大利读者习惯看翻译作品,但是美国人不习惯。很多出版社不愿意放上“Translateby”这两个单词,美国人对翻译作品很怀疑。主要是语言原因。美国人认为“英文作品太多了,其他国家的东西我们不翻译也罢”。好在这种状况在逐渐改善,美国人开始向外看。

中国好作家很多,可行销成问题

德国汉学家顾彬批评中国文坛太杂,什么烂东西都出来。中国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作家,这对于汉学家是不是一种悲哀?

中国文坛从爱情小说到严肃小说,都有人在写。有垃圾,也有世界水平的美国文坛有垃圾,也有好作品,德国也是一样。垃圾有垃圾的价值,有其存在的必要。你读什么,完全是自己的选择。更何况,一个人眼中的垃圾可能是另一个人眼中的杰作。不可否认,各国读者的文学口味很不一样,有些本国人赞扬的作品不一定在国外会有市场。举个例子吧: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的《牛虻》,美国大概没有几个人看过,连听都没听过。

还有一点,这可能是全球共通的特点:图书畅销榜上一般只有两三本是纯文学书,其他都是关于发财、关于减肥美容。现在日子过得很紧张,没有人愿意看小说。其实小说才是真正缓解情绪的作品,是你和作者的单独谈心,它可以让你情绪安定。

长久以来,西方学者习惯用一种俯就的姿态,以西方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学,现在是否有改观?

很遗憾,目前还是这个样子。比如厄普戴克这个酸老头仍旧用非常狭隘的、西方的文学标准来衡量中国文学。一旦发现有不同之处,并不认为是中国文学的特色,而是贬为中国文学不如西方。

长久以来,西方人评价中国作家,喜欢拉进另外一位外国作家。说他是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昆德拉,诸如此类。其实完全没必要。中国作家有自己的特色,不需和别人扯上关系。

在您看来中国现代文学传播到西方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中国眼前的好作家很多,好作品更多,可这些作品在国外行销有很大问题。比如莫言的一些书,在美国都是小出版社出版,靠的是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很难真正流传。最可怜的情况,是《生死疲劳》。刚出一个礼拜,我去附近一个独立书店,书店中心摆着两本样书,我买了一本,另一本由我的朋友买走。然后我就去跟书店的人说,你看《生死疲劳》都卖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