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综合改革的思路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综合改革的思路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年来,在探索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认识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仅仅靠资源配置等办学条件的均衡去解决问题,不能就均衡谈均衡,就义务教育谈义务教育,而是要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重建教育体系。我的这一想法,在党的十和两会后更加明确和坚定。党的十报告、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综合改革,将是我们今后推动工作的一条重要思路和方法。

回顾江苏省常州市这几年来的工作,我以为,综合改革需要我们整体思维、全局考虑,从义务教育的定位、教育系统内外的各种关系入手,系统设计各个环节,让义务教育长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动起来,才能形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合力。

教育均衡发展的源头:准确定位义务教育性质,回归教育本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这是定位问题,没有准确定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然失去方向,误入歧途。我们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根本任务,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是办合格学校;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是培养合格公民。

一提到“合格”,很容易被认为是低层次、低水平。相比较而言,人们喜欢用“优质”这个词。其实,合格学校的标准并不一定低于优质学校。优质学校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同类学校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但其标准往往侧重于某些方面,而合格学校所包含的内容则是全方位的。优质学校的标准往往更具有主观性,且优质一般是相对而言,也就是说,有优质,就有薄弱;而合格学校的标准更具刚性,是一种水平性指标。优质学校的参照系主要在教育的内部,而合格学校的参照系还包括现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办合格学校更强调政府和社会对教育的责任。更关键的是,在当今应试教育还相当盛行的背景下,学校是否优质的判断,非常容易偏向于升学成绩。现实里,老百姓心目中的优质校,有的甚至缺乏一些基本的办学条件,如生均面积不达标,没有基本的体育运动场地等,这样的办学条件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要求政府多办合格学校,少提优质学校。

从学校角度来说,义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公民。这是由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的。什么是义务教育?早在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就指出:“向每个人提供的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幸福,并成为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要“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从这些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义务教育具有全民性和基础性,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合格公民而不是造就精英。

但在现实中,义务教育存在追求优秀、偏离基础、拔高要求的现象,存在强调追求优秀的精英主义价值取向。这种精英取向,既违背了义务教育的本质,也给教育非均衡发展埋下了祸根。学业成绩的不均衡,很大程度上是课程设置专业化、知识化、教学难度过大造成的:是过分强调了教育的选拔、淘汰和甄别功能造成的。所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其重要前提是准确定位义务教育的性质,回归教育本质。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源头。

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整体思维,重建公平的教育体系

教育均衡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命题,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要学会用综合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去把握、去破解。我们认为,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尤为重要。

一是义务教育不是独立的存在。它的均衡发展有待于其他各类教育的良性发展,有待于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关注义务教育和其他各类教育的关系。其中,高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初中教育的发展。如普通高中教育的特色发展,为学业成绩不良但有其他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升学机会。又如,将示范性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一方面弱化校际间的应试竞争,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另一方面引导初中学生的流向,遏制择校现象,促进生源均衡。值得一提的是,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加强普职教融通,也有助于促进初中教育均衡发展。常州市正在探索职业教育“3+4”模式,即部分专业的学生在职业高中读完3年后,可直接升入普通大学,试图打破职业高中与普通大学之间的壁垒,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初中毕业生开辟一条成长渠道。

促进教育均衡还应关注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纳入教育均衡发展的范畴。家庭是“人生际遇中的第一所学校”,是人生成长的“摇篮”,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石。立足人文关怀,我们于2011年成立了以服务家庭教育为重要宗旨的教育服务中心,该中心成立后,通过开展常州公开课、举办家长网校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及家庭普及现代教育观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并帮助家长掌握基本的家庭教育方法。

二是处理好义务教育内部的校际关系。把学校间差异当作资源。均衡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差异,为了扶弱共进,但不是从根本上消除差异,差异会始终存在。不过,我们可以把差异当作资源,利用差异来实现强弱共同发展。基于这个思考,我们在原先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一体式”“合作式”等多元化集团办学模式。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各种形式的教育集团已达33个,以放大优质资源,优化学校布局,促进校际间和谐发展。

除了利用差异促进均衡外,还应该突破校际分割的壁垒,探索以资源共享的方式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如建立教师轮岗制度,实现优质师资区域共享;建立教育设施共享机制,相邻学校共享教育设施。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例,单个学校一般无力购置大型劳动技术教育设施,而即便有能力购置,利用率也不高,因此可考虑由政府建设或学校之间共建教育设施。

三是不要忽视微观公平。这是人民群众最为直观的感受。教育公平可以分为宏观公平和微观公平:前者主要指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教育公平。后者则是指校内和教室内的公平,要求不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要求教师公平公正地面向全体学生。微观公平还表现在对学生个性能力差异的尊重上,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适得其所、人尽其才地发展。

宏观公平固然重要,但微观公平亦不容忽视,它决定着宏观公平是否落到实处。为推进微观公平,有两方面需要注意:一是推进以公平为价值取向的学校教学和课程改革,建设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要的多样化课程;二是推进小班化教学,发挥小班化在实施教学公平中的优势。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政府投入不断加大,人民群众对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小班化”将成为今后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成为增进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举措。

教育均衡发展的挑战:着力解决制约均衡的关键问题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面对和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尤其要应对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如何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因素是教师队伍。均衡的前提是发展,均衡本身也包含发展。我们不能把均衡变成“平均”,更不能采用“削峰填谷”的做法,把均衡变成对优质校的削弱。所以既要均衡配置师资,加大对弱校注入优秀师资的力度,又要重视整体提升教师素质。除了加强教师职后培训外,更要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从源头上确保教师高素质。早在1922年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就提出:“必须把全国第一流的人才绝对集中于培养教师的大学里,这件事应作为当宰相的第一要义。”可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师范大学生源质量不尽如人意,甚至出现了下滑的趋势。建议加大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力度,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优秀学生加入到教师行列来。

二是如何促进学校多元发展?“均衡”不等于“平均”“均等”,不等于让所有学生接受无差别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应该是适合不同学生特点和个性的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兴趣发展创造条件,而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多元化的教育。早在1997年,英国新工党在第一份白皮书《追求卓越的学校教育》中就提出“我们承诺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这并不意味着提供单一类型的学校教育。我们要鼓励多样化、鼓励学校发展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专业。特色学校——突出技术、语言、运动和艺术——应当成为当地人民和周围学校可以利用的资源”。从这一表述中可以看出,教育机会平等不是给所有儿童以相同的教育,而是要尊重儿童的差异,以多样化满足儿童的不同需求,追求“有差异的平等”。反观现实,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雷同化现象比较严重,不仅学校之间同质化,在学校内部,千差万别的学生以同样的学习进度学习同样的课程,面对统一的评价。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之间兴趣爱好、智力类型的差异,忽视了国家和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也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因此,如何通过多元化发展来推进教育均衡,是一个重要而又充满挑战的课题。

三是如何通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把学校还给学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落实政府保障责任,更要发挥广大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学校自身的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教育均衡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的均衡。培育学校自身发展能力的前提,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是把学校还给学校,激活学校自身的办学活力。为“把学校还给学校”,我们从2003年起开始实施旨在勃发学校内生力的“学校主动发展工程”,试图以制定和实施学校发展规划为重要载体,促进学校主动谋划学校未来发展目标和思路,推行民主决策,变革学校管理。同时,我们积极推动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减少对学校的干预,为学校的主动和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多年来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共同发展;不是划一发展,而是特色发展;不是孤立发展,而是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公平像阳光般普照大地,才能真正完成增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神圣使命,真正提升教育的内在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