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韩诗与复兴儒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韩诗与复兴儒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说古体诗中本有散文句式,韩愈不过是走得更远而已,那么他在近体诗中以文为诗则是一个创新,并对宋代直至清末的近体诗影响深远

唐代贞元、元和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期。科举制的实行,使得前此的贵族社会转向官僚社会,导致思想文化的转变,其承前启后的文化代表就是韩愈。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便是赞赏韩愈以古文复兴儒道、推动观念转变的大功绩,而韩愈“以文为诗”的诗歌创作,同样是唐诗的一大转变。

古今学人大都认为,“以文为诗”是指诗歌中引进散文字法、句法、章法和表现手法,与“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盛唐诗大相径庭,甚至属于“押韵之文”,使得效仿韩愈的宋诗终不及唐诗。然而,这一新的诗歌方法同样与当时思维模式的转变有关,即把价值世界的重点从外在转向内心,韩愈复兴儒道的新思维即体现了这一点。

汉以来独尊儒术,五经成为统治思想,迄于初唐,官方定《五经正义》。作为科举内容,儒学愈益变成繁琐教条。经历安史之乱,唐代士人欲重新收拾人心,回归古典儒学,韩愈作《原道》,便是摒弃官方注释,直指人伦,并认为思孟学派才是儒家的“道统”,精髓在《大学》的修齐治平,正心诚意。用他赠卢仝的诗句来说,就是:“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指出:“仁,人心也。”进一步将价值世界的根源从自然转向内心。韩愈复兴儒学,正是重申“仁”是一种源于内心的道德,这意味着“诗言志”就是表达个人的心性。所以,他在《荐士》诗中叙述自诗经、汉五言诗、建安七子、鲍照、谢灵运至陈子昂、李白、杜甫和孟郊的诗歌源流,提出一个风雅的“诗统”,重点则落在“不平则鸣”的感慨上。

直抒情感于是成了诗歌的一个重要方式,但这却与前此诗歌的主流,尤其是与盛唐诗歌的恢宏蕴藉迥然不同。中国诗歌自始就有抒情诗的特征,诗人情感大抵是借外在景物来表现的,即是采用“兴”的手法,“瞻万物而思纷”。这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思维模式,诗人面对世界,“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通过想象产生情景交融的境界。换言之,“兴”是抒情的想象,更适合跳跃的句式。

中国诗歌的另一个特征是音乐性。最早的诗歌都与音乐有关,此后诗歌与音乐分离,保留了韵与节奏,后者即是根据华夏语音的特点,形成两字一个音顿的句型。到了唐代,新起的近体诗甚至对平仄声调都有严格要求,古体诗尚存散文句法,近体诗则更加远离散文,讲究词语间的跳跃、凝练和省略,踵事增华了“兴”的想象。而直抒情感的“赋”则由于不依靠想象,因而适合文从字顺的散文句式。

既然内心比外在的自然更加重要,想象的地位也就下降了,诗歌手法采用“赋”不再遭到贬低。可以说,“以文为诗”的核心便是以议论为诗,抒发议论感慨。韩愈诗歌除了喜欢讲道理,也喜g发议论。诗人面对世界,不再是自然状态下的直觉,而是有着强烈的理性,心中萦绕的是眼前景、心中事,是景与情之间的逻辑。就抒发感慨而言,赋的手法是更加直接方便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古体诗中本有散文句式,韩愈不过是走得更远而已,那么他在近体诗中以文为诗则是一个创新,并对宋代直至清末的近体诗影响深远。如《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用烟柳满皇都。”采用“赋”的手法,描写客观实景,拒绝将读者的想象引向远方,首句是散文中常用的明喻,“近却无”“绝胜”则是抽象词,都是在有意突出诗人的主观形象,与盛唐诗的营造意境不同,而是另觅诗意。

再如韩愈最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此诗是抒发议论感慨的典范之作,前两联都是直赋心事,五六句为名句,于一句中议论夹景。显然,这是一种与盛唐诗很不相同的句法,景语完全是在为情语服务,标志着诗人之诗从此转为了士大夫之诗。

以文为诗极大地影响了同为士大夫身份的宋代诗人,韩愈使宋代儒学由五经转为四书,也使宋代诗歌由想象转为感慨,与唐诗双峰并峙。这是理性发展的结果,即使现代人写旧体诗,同样也是回不到唐诗,只能远绍宋诗,亦即韩愈开启的道路。

(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