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多一份责任 多一份爱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一年多来,新闻媒体一直关注留守儿童,失依儿童,他们的生活――衣食住行。但是我今天想说的是,农村留守青少年,这一群落,他们大多数的父母年龄均在三十岁左右,正是身强力壮,创事业的最佳时期,因为他们的父母也仅只有六十左右,还能照顾孩子,一天做几顿饭还是不成问题的。这一群落的孩子,他们的生活虽有着落,可他们的思想、性格、做人、为人等方面就相差太远了。一句话,正处于心理、生理转折期的孩子们缺少了温暖的家庭以及父母之爱,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变得自私,任性,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你能把我怎么样,在集体活动中,别人应该为这干那,我绝对不可以给你干任何事情等不良思想在他们人生初步形成时期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学校期间,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服从老师管理,故意捣乱,爱出风头,不按时完成作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时时发生,想和家长取得联系,家长又在外地,爷爷奶奶又有什么办法,针对以上这些现象,结合自己的从教经历,谈点个人观点,以飨读者。
一、用高尚的思想影响他们
“吾家有女初长成”这一阶段,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心理也在逐渐趋于成熟的过程中,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小时候的“乖乖女”“乖儿子”现在上初中之后怎么变得不听话了。曾经有位家长,因为孩子在家不听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不听老师管,家长从外地赶回家,来学校对老师说;我家孩子,在上小学时是班级里的前几名而且年年都是‘三好学生 ’,怎么上中学之后,成绩倒退了,而且越来越不听话,整天就知道比吃比穿,三天两头要换新衣服,学习成绩也退步了。你们这些中学老师是怎么教学生的 ?针对家长的一番话,作为读者的你会怎么想 ?
一个一辈子听话的孩子有,但是一个有思想随着年龄变化而变化的孩子,我们又为何不能允许他们的存在呢?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系统而漫长的工程只有通过循序渐进的思想感化来完成。我曾经和几位性格倔强的同学,私下里单独签了一份协议,在协议里特别强调甲乙双方是平等,双方要相互监督,无论是谁(不管是甲方老师,还是乙方学生)如果其中一方犯错误,而另一方当即指出,且在下一轮回时,进行扣分,学期结束时进行评比,通过各自在这一学期的表现打分,谁的得分高,就听谁的,且要无条件服从,效果还不错。
二、用精准的知识来教育他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服谁的话,那么这个人的话一定对的,他就会心悦诚服的听你的,一个一身正气得人,并且能将知识的来龙去脉准确无误地教给学生时,难道他还能不佩服你吗?在讲授知识时,变换花样,提高兴趣,甚至多问几个为什么?从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为突破口来影响他们。身正为师,学正为范。有一个考上重点高中两年后的学生,在和我聊天时,他问我:老师为什么当年听你的课一直没有睡觉,可当我上高中之后,下课清醒,上课就想睡觉呢?我就反问他,你说呢? 让他自己说为什么,他就会总结出好多条来,这样让他自己感悟,自己教育自己,记忆就深刻,对他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以母亲似的形象感化他们
大多数学生因父母不在身边,缺乏母爱,加之青春期的到来,心理、生理出现一些状况,月经期的来临,有个别女生当时不知所措,虽有生物课讲一点粗浅知识,但她们不一定会正确运用,这时我就出现在她们面前,教她们如何正确运用女性用品,关心她们的成长,关注她们的一举一动。嘘寒问暖,同学们在一起议论时曾说,老师如果是妈妈多好呀。我多想让她给我当妈妈。曾有一位同学在晚上十点多来找我,借问问题之际,问我中学生应不应该谈恋爱?怎么谈就合理合法?甚至还问,假如出现第三者怎么办?如果有人问你这样的问题,你该怎么回答呢?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先强调你能问我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很信任我。不要以老师的身份来解释,而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她谈,先从你为什么会产生想和他谈恋爱的呢?他哪些方面吸引到你呢?让她将自己是怎么想的,以及怎么做的全都一股脑儿地说出来时,这时你就好办多了,你就能找到问题的切入点了。我是这么做的,结合两位同学的学习状况,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他们的家庭背景,家庭状况展开讨论分析,最后的结论由她自己来下,是该谈还是不该谈,以及今后应该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当她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我想她应该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遇到类似的问题,应该是如履平地了。
四、以朋友的身份来开导他们
在课堂上是师生,在课下是朋友。如果有什么问题下课之后我们什么都可以谈。在一个群体之中总有个别同学是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往的,甚至将自己封闭起来,平时独来独往,活动时,一个人站在那里,就像独行侠一般,遇上这样的学生,我就特意安排几个平时爱说话的学生有时间就把他们叫到我的办公室来和他们一起讨论学习,思想,生活上遇到的一些问题,等同学们七嘴八舌谈论的热火朝天时,我将矛头指向那位不爱说话的同学,让他说说他自己,开始时他不一定愿意说,这样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他愿意开口,耐心静听,适当提问,直到最后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没有年龄界限的忘年交。现在这位同学已经工作几年了,但仍然和我保持联系,告诉我他现在的工作,生活状况,甚至将他近期谈对象的一些情况如数家珍般的全部告诉我,我真为他感到高兴。有一次在他写给我的邮件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师你真像;“大姐姐似的妈妈”。当你听到这样的话时,你又会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