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BMW的崭新外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BMW的崭新外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艺术是永恒的,和艺术结合,往往是高端品牌的终极之路。

从1886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发明第一辆三轮机动车开始,人类便进入了汽车纪元。从那时起,人们对汽车的狂热从未断绝,而除却对实用科技的崇尚之外,更令人心潮澎湃的即是不断变幻的工业之美。

与多变灵动的艺术之美不同,工业科技处处透着阳刚硬朗之美,但二者均需不断翻新创意,这便是它们之间的契合点。上世纪70年代,无论是汽车工业还是当代艺术,都已经在西方发展得如火如荼。1975年,身兼艺术拍卖商与赛车手双重身份的哈维•宝莲开始有了结合工业与艺术的想法,这个构想很快就将他的朋友―已至晚年的艺术大师亚历山大•卡尔德和bmw 3.0 CSL赛车拴在了一起。而哈维•宝莲本人也作为一名车手,驾驶着这辆外观经过重改的BMW艺术赛车,参加了美国勒芒24小时赛车,引来众人钦羡的目光。

艺术家对制造赛车一窍不通,但却给了它更猛烈的生命力。BMW决定不放过这个提升品牌形象、扩大影响的机会。次年,BMW的艺术车实验就在纽约的艺术家弗兰克•史黛拉手中继续进行。这次,艺术家用几何图形赋予了BMW 3.0 CSL全新的艺术外观。值得一提的是,当其他艺术家还需要先绘制草图,然后再由助手将其“嫁接”到汽车上时,上世纪最活跃的波普代言人安迪•沃霍已能独自在那部470马力的BMW M1上挥洒自如了。“我试着将速度的感觉画出来,如果一辆车高速疾驶,所有的线条和颜色都会模糊不清的。”他如此解释自己采用的快速横扫的笔触。

很快,BMW又将这项实验从赛车车款移植到了量产车款上。1986年,美国波普文化的先驱之一罗伯特•劳申伯格接受BMW委托,选择了一辆量产车BMW 635 CSi作为创作对象。该车完成后在纽约BMW博物馆的首度现身,也为BMW艺术车的美国波普系列划下了完美句点。

长久以来寄情于美国艺术家的BMW,终于在1982年将目光重新系在了欧洲本土,奥地利的惊奇写实主义大师恩斯特•福克斯也因此成为了首位为BMW创作艺术车的欧洲艺术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BMW则又将两辆M3赛车“远嫁”到了澳大利亚,其中一辆更是由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米歇尔•扎格玛热•尼尔森亲自泼墨:“仿佛就像是从飞机上俯视风景―我把水源、袋鼠和袋貂都画上去了。”完成后的景象是,一辆黑色赛车,已经完全被澳大利亚热带雨林风情染色。

时至1990年,BMW艺术车将四轮驶向了亚洲,日本的艺术大师加山又造成为第一位BMW艺术车的亚洲缔造者。而次年的南非女画家依斯特•马兰则成为了第一位创造BMW艺术车的非洲艺术家,并且是这个生生不息的汽车家族中的第一位女性艺术家。当1999年美国女性艺术家珍妮•霍尔泽在一辆BMW V12赛车上进行创作时,BMW艺术车已经缔结了五大洲9个国家15对工业与艺术的良缘。那15个工业与艺术的结晶,则载着不同时期与地区的艺术,变作了“流动的博物馆”。

BMW艺术车在中国

如果不是中国当代艺术脚步已开始跳跃的讯息传到了欧美,恐怕BMW艺术车会错失一大批热爱它们的眼球。

2006年11月25日,BMW终于将四辆艺术车停靠在了上海滩,与上海当代艺术馆和众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一起参展。但讽刺的是,这场名为“恒动:当代艺术对话”的展览并未在上海引起足够的关注。既无大力的宣传,又无足够的对话,即便有BMW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总裁和艺术家出马,也依然没能引发上海媒体和车迷的狂热之情。

倒是在空降北京后,BMW艺术车的待遇突然提升。在北京艺术爱好者的心中,这冷峻的宝马品牌终于多了一丝人性的魅力。然而,尽管能够在中国大地上亲眼目睹几件艺术杰作,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场展事却并未能够催生一位中国的BMW艺术车缔造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