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民族认同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身份,分布有54种民族,包括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彝族、土家族、仡佬族、回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总量占全国第四。贵州大学是贵州省唯一一所211重点大学,在校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占比例颇大。本文采取对238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查看当下在校学生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认同。

一、家庭及文化背景

笔者问卷调查对象为在校本科生与研究生,从性别比例看,男生14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61.34%,女生92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8.66%;从民族成分来看,调查对象包括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壮族、土家族、彝族、回族、白族、满族、毛南族、畲族、仡佬族、穿青、仫佬族、黎族、傣族、朝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涉及的民族较为广泛。考察来自各民族的学生家庭和文化背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也是学生进入学校之前一个重要的学前教育阶段,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背景如父母民族成分论文联盟、文化水平等,不仅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态度、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而且直接影响到其对本民族文化的态度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此次问卷考察对象中,进校前生活在农村地区的学生数量占到80%多,父母要么是务农,要么是外出打工,家庭条件都比较贫困,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

并且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来自家庭以及生活的社区。其中,家住在偏远村寨、本民族聚居地区的,几乎都会讲本民族语言,对本民族传统节日、习俗等了解得比较清楚;而那些家住县城、多民族杂居地区的,对本民族传统习俗就不是很清楚,民族语言的掌握程度不高,而且大多数几乎是不会说。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背景知晓的程度,从某种程度上是依赖于家庭生活环境的。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认同的态度

文化认同是指当个体从一种文化跨越到另一种文化时,个体可能会弃掉原有的文化去适应新的文化,也有可能不抛弃旧有文化同时掌握新文化,也就是说,他可以保留对原有文化的认同,同时获得对新文化的认同。民族认同则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这种群体水平上的认同一般有四个基本要素即群体认识、群体态度、群体行为和群体归属感,而态度在民族认同中是至关重要的。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一进入大学校园就开始面对来自主流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这时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采用的是整合的文化适应策略。这种策略表现为,一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汉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另一方面又要维持自己本源的母体文化。但是当汉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与其母体文化之间存在冲突和矛盾的时候,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及民族认同如何体现就特别值得关注。据调查数据显示,在回答“适应大学生活”、“与非本民族交往”等问题时,90%的同学都能适应大学生活,也能与其他民族的同学相处融洽,只有少数几个同学难以适应,不能很好的与其他民族同学交往。在回答“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汉化明显”这一问题时,超过一半以上的人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正常的,避免不了的”,例如摘取一位侗族男生的回答,他说:“我觉得少数民族汉化可以促进全民族的交流,也可以促进全民族的和谐相处,但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需要保留的”。

从这些回答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文化认同方面采取了第二种方法,在文化大融合的环境下,大多数学生对汉文化的接受和适应持一种积极态度,在努力适应新文化的过程中,也希望保留自己本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意识不是那么强烈,因为身处的环境都是自己本民族的人,进入大学后,当与主流文化接触时,会越发刺激他们对自己的本源文化的认识,刺激到自己的民族意识,尤其是当他们与汉族学生聊到民族问题产生分歧时,他们的内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自身民族认同感。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也会有个体成员或部分群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产生了民族认同的变化。因为当这些人从自己的母体文化中转移到另一种全新的文化背景中后,他们普遍能感受到剧烈的文化冲击和文化摩擦。受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少数民族大都面临文化适应和民族认同的共同问题,作为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进入到以汉文化为主流的异文化环境后,少数民族大学生不得不面临着文化适应的考验。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需要辩证和纵向地看待本民族的社会现状,对于来自相对落后的家乡和民族的同学,要意识到与以前相比的发展和进步,以提高其对民族社会状况改观的信心,增强其对本民族的认同。只有充分意识到自己就是改善本民族社会状况、促进本民族发展的主要力量,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地投身于民族建设。

转贴于论文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