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尼日尔河三角洲油气工业生产与布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尼日尔河三角洲油气工业生产与布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尼日尔三角洲油气工业地带,既是非洲最主要的两大油气工业地带之一,也是世界油气工业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尼日尔河三角洲不仅油气资源极為丰富,而且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其油气资源具有独特优势和特点。在分析尼日尔河三角洲油气资源的分布及生产布局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油气炼化工业的发展与布局,对进一步加强中尼(尼日利亚)油气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尼日尔河三角洲;油气工业;生产;布局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尼日尔河三角洲是非洲最主要的两大油气工业地带之一,其所在国家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石油生产国。目前非洲已成為仅次于中东地区的中国第二大原油来源地。非洲是中国开发海外石油资源的理想佳地,石油合作不断深化,中非石油合作在中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还在不断上升。因而充分认识和研究尼日尔河三角洲油气资源的特点及油气工业生产布局,对于保障和稳定我国油气供应,进而发展和繁荣我国经济有着极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尼日尔河三角洲是世界第三大湿地,地势低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米以下,由淤泥、粉砂组成,湖泊、沼泽、河流星罗棋布。尼日尔河三角洲不仅是尼日利亚主要农产区之一,而且三角洲陆地下面和海底石油、天然气资源也极為丰富。尼日尔河三角洲在1956年发现第一个油田后,又陆续发现了大量油气田,油气储量占非洲总储量的比重不断提高(表1),目前已成為非洲最重要的石油产区之一,也是世界油气工业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尼日尔河三角洲油气资源特点与分布

尼日尔河三角洲作為世界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油气资源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1.1储量巨大,产量极高

尼日尔河三角洲位于大西洋的几内亚湾内,油气资源极為丰富。尼日利亚拥有其油气总资源量的96%。1956年在尼日尔河三角洲发现首个油田,1958年开始商业性生产,1973年石油产量突破1亿吨,此后石油年产量基本上稳定在1亿吨左右。据美国《油气杂志》统计,2008年尼日尔河三角洲石油产量為9750万吨,位居非洲第一、OPEC第七、世界第十三位,天然气产量為270.99亿立方米,位居非洲第三、OPEC第七、世界第二十三位;截至2010年1月1日,尼日尔河三角洲剩余探明石油储量509589万吨,占全球总量的2.75%,居世界第十位,占OPEC总量的3.91%,居OPEC第八位;估计探明天然气储量52465.74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2.80%,居世界第8位,占OPEC总量的5.82%,居OPEC第五位。

1.2油气藏规模普遍较小,但产能高

尼日尔河三角洲大部分油气藏都未满至其溢出点。就油藏而言,70%的油藏油柱高度在15m以内,油柱高度大于50m的不足5%。就气藏而言,气柱高度也基本上小于100m,绝大部分在50m以内,因此,尼日尔河三角洲单个油气田规模普遍比较小,约有76%的油田储量规模在1000×104t以内,108t级油田很少;70%的气田储量规模在100×108m3以内。尼日尔河三角洲油气藏埋深一般在1000~4000m之间,其中主要油气藏埋深為1800~3000m。该区储油气沉积地层大都属于高孔高渗储集层,同时,油品轻,溶解气含量高,边、底水发育,地层能量高,压力系数一般在1.0~1.2之间。因此,油气层初期产能很高,油层产能一般在200~800t/d,气层产能一般在30×104m3/d以上。

1.3流体性质差异大,但以普通轻油和挥发性油藏為主

尼日尔河三角洲油气资源按流体性质分类,主要有中质油、普通轻质油和挥发油,以普通轻质油和挥发油油藏為主,绝大部分油藏存在气顶;气藏包括干气藏、湿气藏和凝析气藏,以干气藏為主。浅层以大型干气藏為主,也有部分中质油油藏,深层以挥发油藏和凝析气藏為主,中部则以普通轻质油油藏為主。尼日尔河三角洲原油物理化学性质变化较大,原油密度一般為0.78~0.96g/cm3,含硫量低,在0.1%~0.3%之间。有56%的原油属于普通轻质油,这类原油油品性质好,呈浅绿褐色,含蜡量低,约5%左右,溶解气含量一般在40~400m3/t之间,原油密度一般為0.82~0.88g/cm3;挥发油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类原油溶解气含量一般在500m3/t以上,原油密度一般小于0.80g/cm3;中质油溶解气含量一般在50m3/t以下,平均密度0.90g/cm3,这类原油所占比重不到15%。

1.4地理位置优越,邻近欧美市场

尼日尔河三角洲位于非洲西部海岸,运输条件方便,到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区北美和西欧的海上运输距离较波斯湾产油国為近,又远离形势动荡的中东地区。因此,虽然尼日利亚原油的生产成本较中东产油国高,近年来又受到了与之油质相近的英国北海原油的竞争,但在西方国家努力实行进口来源多国化的时候,尼日利亚原油在北美和西欧市场上仍有竞争力。尼日利亚所产原油绝大部分供出口,出口对象国主要有美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

尼日尔河三角洲油气富集带以南东北西方向展布,其中北部和东部的油气藏,富气且规模小,南侧有一系列狭窄的富油带,中部油气藏以富气為主。已发现油田分布于近250座的小油田(每座油田储量小于5000万桶)中,已发现气田或伴生气田625个,其中伴生气田575个,气田50个,剩余可采储量超过283亿m3的气田/伴生气田有45个忉。从现有油田分布看,尼日尔河三角洲具有五个油气带(图1),这五个油气带广泛发育生油岩,沉积厚度大,具有大规模生成油气的条件,因此在其中发育了诸多大的油田。尼日利亚拥有尼日尔河三角洲油气总资源量的96%,并且该国已发现的油气资源全部集中于此盆地。

2 尼日尔河三角洲的石油生产

1958年,尼日尔河三角洲开始进行原油商业性开采,产量仅為25.5万t,到2009年原油产量已达9050.0万t,位居世界第十四位,非洲第一位。尼日尔河三角洲石油自开发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按其石油生产状况,大体可分為四个发展阶段(图2),分别為:迅速增长阶段(1958~1974年);波动阶段(1975~1980年);下降阶段(1981~1988年);相对稳定阶段(1989~2009年)。

(1)1958~1974年為迅速增长阶段,持续时间较长。1958年,尼日尔河三角洲开始进行原油商业性开采,1960年尼日利亚实现独立迫切希望通过加速石油资源开发来恢复和发展经济。在这种作用的促进下,尼日尔河三角洲石油生产迅速发展,产量大幅上升,到1966年其原油总产量已达2088万t。从1969年开始,尼日尔河三角洲的石油生产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国内政局趋稳,政府制定了促进石油生产的政策。此时,恰逢两次中东战争及苏伊士运河关闭,这不仅极大的刺激了外国石油公司对尼的石油投资,而且还由于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导致石油价格飞涨,进一步刺激了尼日利亚石油生产。再加上,在尼日尔河三角洲的陆上和海上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使石油探明储量和产量剧增。到1974年,尼日尔河三角洲原油产量已达11275万t,成為世界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由于尼日尔河三角洲石油生产的迅猛发展,尼日利亚在世界产油国的地位不断提高,成為世界第七大产油国,位居非洲第一。这与北非的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等产油国原油产量起伏不定甚至下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1975~1980年為石油生产波动阶段。油价的大幅上升及石油禁运引发了1973~1975年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致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石油消费和进口明显下降,受此影响,尼日尔河三角洲石油生产和出口出现下降。从1976年开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逐渐恢复,对原油需求增加,再加上政府的刺激措施,尼日尔河三角洲石油生产逐渐回升。1978年,西方国家减少石油进口,尼日尔河三角洲石油生产再次下降。其后,由于伊朗伊政局恶化而引发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再次使尼日尔河三角洲石油生产回升。然而到1980年,尼日尔河三角洲石油生产又一次下降。另外,本阶段该地区石油产量的跌宕起伏与北海油田等的开发及尼日利亚石油资源探明储量下降也有关系。

(3)1981~1988年為石油生产下降阶段。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西方陷入了战后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能源需求减少,进口石油下降,同时,自1981年起,西方国家节能和采用替代能源的措施初见成效,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原油生产大幅增长,加上苏联不断扩大对西方的石油出口,使世界原油市场出现了连续多年供过于求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尼日尔河三角洲的石油销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致使原油生产大幅度下降,到1988年其原油产量仅為6838万t,不足1979年产量的60%。

(4)1989~2009年為石油生产相对稳定阶段。从1989年开始,尼日尔河三角洲在多种措施和因素的鼓励和刺激下,原油生产逐年回升,并稳定在1亿t上下,由此尼日尔河三角洲石油生产进入第二个黄金期。主要的措施和因素包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尼日利亚实现了文职政府执政,政局和政策较為稳定;尼日利亚政府為了恢复尼日尔河三角洲的原油产量,采取鼓励外国石油公司投资石油勘探开发的优惠政策;受1990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和2003年第二次海湾战争的影响,国际油价大幅走高。这一时期,尼日尔河三角洲原油生产创造了新的历史峰值,2005年原油产量达到12125万t。

3 尼日尔河三角洲天然气工业发展与布局

尼日尔河三角洲的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除丰富的伴生气资源外,还有数量庞大的纯天然气藏(现在尚未投入开发)。但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时间要比石油晚得多,其开发利用的程度也比石油低得多。这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其一是尼日尔河三角洲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埃及相比,离欧洲天然气消费市场较远;其二是三角洲气田规模较小,而油田伴生气又比较分散,致使开采利用的成本较高;丰富的石油储量和较高原油产量,使该区能源供应较為充足;此外,政府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未予重视,外国石油资本也很少投资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尼日尔河三角洲根据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大体可以分為三个时期:

3.120世纪80年代以前

1963年,尼日尔河三角洲开始进行天然气的商业性开采,但产量一直不高,在1970年以前年平均产量仅有1亿m3。70年代以后,国内开发天然气资源的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天然气的利用也日益扩大,天然气的商业开采有了较快发展,1980年天然气产量达到52.5亿m3。但是,尼日尔河三角洲每年从油气田开采出的天然气大都高于200亿m3,只是大部分被放空烧掉,利用率还不足10%。

3.220世纪80-90年代

80年代,尼日利亚政府对于开发利用天然气开始制定明确的政策,公布了《1979年伴生气回注法》,规定自1984年起,未经石油部长的书面允许,任何油气公司不得把伴生气或非伴生气放空烧掉。由于尼日尔河三角洲开始注重伴生气的集输、储存和利用,利用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但1984年也只有20%。对于如何进一步利用天然气,政府提出了具体的“LNG(Liquifi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以下同)工程”,所产天然气首先满足国内发电所需,其次向欧美出口,并列入了国家发展计划的重点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工程一直没有实施。1990年海湾危机使得LNG市场转俏,1991年尼日利亚液化天然气公司先后同欧美4家公司签订了长期供气合同,“LNG工程”的实施终于得以落实。几年来,由于政府在开发利用天然气方面采取严格与灵活相结合的政策,因此与许多外国公司就开发利用天然气商定兴建了多项工程。例如,谢夫隆公司在1992年准备开始一项耗资5400万美元的开发工程,包括建一个气体收集和处理厂,全部工程分4期在10年内完成(从1992年至2002年),投入运行后,每年可处理200亿m3以上的天然气,约占放空天然气的75~80%。壳牌石油公司在尼日利亚的尼日尔河三角洲东部地区建立4个现代化的油气收集站,设计能力為150万吨/年。

3.3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有效开发和利用国内天然气资源问题,越来越引起尼日利亚政府的高度重视,鼓励石油公司开发天然气项目,投资天然气利用的基础设施,逐年提高天然气产量,天然气放空率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下降。主要成果有:(1)尼日尔河三角洲的勘探成果较為显著,预探井平均成功率约55%,新油气田发现的储量规模平均為2123.3万t油当量,重要气田发现包括:Nnwa-Doro、Bosi、Ngola和Bolia/chota等。(2)2007年,尼日尔河三角洲天然气产量达到350亿m3,其产量中约一半以上加工成LNG,并大量出口欧美,尼日利亚每年从天然气部门获得130亿美元的收入。(3)LNG项目成果显著,博尼岛的LNG项目是尼日利亚第一个也是最大的天然气项目(表2),博尼岛的LNG项目的第一套、第二套、第四套、第五套LNG装置相继投产,LNG产能增加到1780万t/a,使尼日利亚成為全球第三大LNG生产国;雪佛龙投资70亿美元在尼日利亚西部建新LNG装置,设计产能330万t/a,计划2009年投产;康菲、雪佛龙和阿吉普公司也将投资35亿美元建设两套LNG装置,计划2009年底投产,另外,尼日利亚制定了再建10条LNG生产线的宏伟计划。(4)尼日利亚已建输气管线超过10条,分别為壳牌公司、尼日利亚天然气公司和雪佛龙公司等所有,著名的西非天然气管线工程最终投资方案也于2004年得到尼日利亚议会批准,2005年开始动工,工程旨在把南部油气田的天然气输送到拉各斯附近的工业区,以及多哥、贝宁和加纳等西部非洲国家。尼日利亚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最大程度地扩大石油天然气在尼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完成原油工业向综合石油天然气工业的转变;在今后十年内,最大程度地创造石油天然气收入,改善环境、拓展尼国内市场,从陈旧的石油工业中创造更多的新型工业。

4 尼日尔河三角洲炼油与石化工业发展与布局

尼日尔河三角洲的油气资源和比较发达的采油业為炼油工业和石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充足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尼日利亚石油工业长期以来一直由外国资本所垄断,炼油和石化工业的发展起步较晚。1978年前,炼油能力只有原油产量的3%左右,1978年后,炼油能力有了明显扩大。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石油资源的收回,加上经济发展对油品和石化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尼日利亚政府开始将炼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的发展置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在国内炼油能力过剩、污染严重的情况下,也希望到国外投资建厂,这就為尼日尔河三角洲利用外资和国外技术发展炼油工业和石化工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到2009年尼日尔河三角洲共建有三座炼油厂。

尼日尔河三角洲建立的第一座炼油厂是哈科特港炼油厂,于1965年建成投产。建立的目的是减少国外石油产品的进口,增强国内油品供应能力。该炼油厂设计年加工能力為300万吨,但实际产量远远低于其设计能力,生产的油品包括车用汽油、航空涡轮机燃料和燃料油等。1978年,尼日尔河三角洲的第二座炼油厂瓦里炼油厂在瓦里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為500万吨。瓦里炼油厂主要由意大利斯纳姆工程设计公司(Snamprogetti)设计建造,其产品除了传统的油品外,还包括满足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而急需的油品,主要有液化石油气、汽、粗柴油、两用煤油和燃料油等。1989年,尼日尔河三角洲的第三座炼油厂,也是尼日利亚最大的炼油厂哈科特港新炼油厂建成投产。该炼油厂是由法国公司和日本公司联合承建,当时耗资6亿美元,设计年生产能力為750万吨/年。哈科特港新炼油厂具有较强的裂化能力,不仅可以生产燃料油,还可以生产化工原料,主要产品有液化石油气、优质汽油、两用煤油、粗柴油和燃料油等。90年代以后,三座炼油厂经过扩建,炼油能力有所提高。

1999~2003年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先后投资4亿美元用于国内炼油厂技术改造,2.54亿美元用于输油管道和油库建设,效果比较明显。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表示,今后还要投资10.5亿多美元保证炼油厂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切实提高炼油能力。但是,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有限,尼日利亚的炼油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2009年,尼日利亚共有4座炼油厂,均為国家石油公司所有,其中3座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即哈科特港炼油厂、瓦里炼油厂和哈科特港新炼油厂。尼日尔河三角洲3座炼油厂总的设计加工能力共达33.5万桶/天,但由于炼油厂没有自,不能按市场规律进行企业化经营,原油供应和成品油销售均由国家石油公司垄断,炼油厂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费,缺乏生产积极性,导致了炼油厂管理维护不善,技术水平逐渐落后,设备逐渐老化,事故频发,生产效率很低。再加上火灾、失窃等因素的影响,三座炼油厂几乎没有一座炼油厂能达到满负荷运行状态,2009年产能利用率仅為13%,其实际加工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国内消费需要,尼日利亚仍需进口大量油品。

尼日尔河三角洲石化业起步更晚,但政府很重视石化工业的发展,為此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分阶段实施。根据所生产化工产品种类的不同,尼日利亚把石化工业的发展规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产品是线型烷基苯、炭黑、重烷基化油和某些溶剂;第二阶段的产品是烯烃类;第三阶段将生产新型塑料和化学药品。1977年,国家石油公司开始经营石化产业,為了具体实施上述规划,在第一阶段,在瓦里附近的埃克潘建设了年产聚丙烯3.5万吨、炭黑1.8万吨和年产苯及其烃基产品3.5万吨的化工厂,并已于1987年初投产,实际生产能力烷基苯只有设计能力的52%左右,炭黑也不足设计能力的10%。在哈科特港附近的日产氨水1000吨,尿素1500吨,氮、磷、钾肥各1000吨的奥纳综合化肥厂也于1987年3月开工。在第二阶段,按计划在哈科特港附近建设一座年产12万吨聚丙烯的埃列马化工厂。这项工程耗资约10亿美元,已于1990年正式投产。

总体来说,尼日尔河三角洲油气资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质量较高,其生产和出口在世界油气市场占有重要地位。但尼日尔河三角洲油气炼化工业发展相当缓慢和落后,严重制约着其油气工业发展步伐。而我国经过建国后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油气开采技术和装备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和尼日利亚同属发展中国家,加强双方的油气合作,对于推进“南南合作”、中非合作及发展双方经济都将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