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州物流业战略定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州物流业战略定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在对苏州物流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机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苏州物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定位

【关键词】战略;战略定位;物流

物流保障生产。无论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还是在电子商务下,生产都是商品流通之本,而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各类物流活动支持。原材料的采购、各工艺流程的进行、物资的回收、弃物的管理等整个生产过程实际上就是系列化的物流活动。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通过降低费用从而降低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减少资金占压、缩短生产周期,保障了现代化生产的高效进行。

外资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要求迫切。对苏州地区大量的外资企业而言,物流的速度、准时是关键。外资企业中尤其是IT产业的企业对原材料、产成品的进出都有严格的时效要求,据力捷公司、旭电公司等公司反映,他们在苏州的公司接到总部指令后,一般要求在48小时内进行供货或72小时内完成从零配件送到生产部门,商品包装后送到分销商手里这样一个流程。他们都很想能找到一个离他们公司不远,又能符合送货要求的物流企业,以求长期合作。由此看来,物流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不仅可以很好地沟通采购、生产和销售间的信息,而且能保证物流的速度和准时性,还可以帮助企业降低库存,最终达到真正使企业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所需要的物品。

一、优势分析

1.区域交通优势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东邻上海,是连接上海通向长江流域广阔腹地的咽喉,是重要的区域通枢纽。沪宁高速和苏通大桥和江阴长江大桥贯通通了苏州与苏北物资的交流。沪宁铁路和新长铁路将东北、环渤海、长三角三大经济区的南北陆海大通道组成一线。而上述陆海铁路通道两侧城市雄厚的经济基础和产出能力,促使了苏州中转的物流量快速增长,有利于苏州物流市场空间的不断拓展,加速现代物流业发展。

2.物流基础设施优势

2008年苏州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1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与此同时,苏州先后投资三百多亿元开工建成苏嘉杭、绕城、沿江、沪苏浙高速公路,还扩建了沪宁高速公路苏州段,形成了“一纵二横一环二射”的高速公路网络;投资100亿元改造和新建的两千多公里通往县乡及行政村的农村公路,全部实现二级以上标准的公路连接,至2008年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2000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总里程5400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德国现有水平。港口建设加快实施,太仓港三期工程4个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如期开工,年末苏州港已建成万吨以上泊位97个。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发展良好,全国首个国际电子产品交易基地获批建设、苏州高新区建立报关报检中心、张家港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昆山出口加工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试点、苏州一园二中心的保税物流(张家港保税物流园、苏州物流中心、苏州高新区保税物流中心),为苏州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物流市场需求空间巨大

2007年,苏州社会物流总额为2734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2.16%,占全省社会物流总额的35.78%。具体分析物流需求来源:一是经济总量较大。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700亿元,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工业品物流总额比重大,达到17651.36亿元,占社会物流总额的64.55%,进口物流总额7405.01亿元,占社会物流总额的27.08。二是加工工业占主导地位。2007年完成货运量1.18亿吨,货物周转量82.02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6%和9.9%。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84亿吨,增长21.8%;集装箱运189.5万标箱,增长52.5%。三是开放型经济发展迅猛。20007年实现进出口总额达21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2%。

二、劣势分析

1.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

在传统条块分割的体制安排下,物流的许多活动被割裂至各个不同的部门,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对外贸易、国内贸易等。各自独立发展,物流资源分布散乱,信息系统自成体系,仅运输业就牵涉到铁道部、交通部等若干部门,部门之间缺乏高效协作,致使运输过程中各运输方式之间的转运环节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成为物流过程中的陷阱”。这些与现代物流发展理念相矛盾,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难度也较大。可见传统的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

2.物流业规模小、服务水平低

截至2004年底,全市拥有货运企业2.7万家,道路运输服务企业974家,共有营运车辆超过6万辆,总吨位20.7万吨,数量虽然不少,但整体处于“小、低、散、弱”状态。一是规模不大,苏州市货运企业户均车辆不足3辆,而且货车以小型车为主,集装箱车、冷藏车等专用车很少,平均每辆车的运力仅为3.4吨。二是层次不高,全市注册名称中带有物流的企业323家,注册以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等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分别为553家、162家、49家、427家、600家和15家,60%以上的企业是以仓储、运输和货代为主营业务,从事配送、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物流环节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5%,真正能够为企业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物流企业还没有。

3、现代物流研究相对滞后、专业物流人才短缺

尽管当前物流很热,但大家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依然很浅。苏州物流从业人员初具规模,但大多是从管理、工程、交通运输等专业转行过来,真正掌握物流理论的中高层次物流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机遇

1.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2002年,江苏出台《江苏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02―2010年)》,该规划提出要建设南京、徐州、苏锡常通三大物流区域。2006年苏州出台了《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中提出苏州十一五期间苏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加大苏州港开发建设力度,以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为重点,促进港口物流发展。打造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完善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保税物流园区功能,加快建设白洋湾综合物流园,规划建设常熟招商城和东方丝绸市场物流储运中心。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

2.经济持续高位增长,物流市场空间巨大

据统计,2007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为27344.88亿元,比上年增长22.16%,GDP总量与物流总额相比的物流需求系数为4.8,即全市每单位GDP产出需要4.8个单位的物流总额来支持。从物流总额的构成来看,工业品物流总额比重大,达到17651.36亿元,比上年增长24.45%;进口物流总额7405.01亿元,增长16.75%,农产品物流总额15.81亿元,增长19.23%。

四、面临挑战

1.国际物流巨头的竞争

2004年12月11日物流业正式对外开放,国际物流巨头纷纷斥巨资涌人中国市场。随着园区保税物流中心、高新区中外运高新物流中心等的建立,三井物产、DHL、UPS、伯灵顿、大田等国际国内知名物流公司相继落户苏州,而当前苏州物流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先进的技术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苏州本地物流企业还不具备与国际巨头抗衡竞争的实力,其中有一些将在优胜劣汰中被淘汰,这对苏州本土物流企业无疑是严峻的挑战。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物流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苏州开放型经济势头发展迅猛,经济外向度较高,进出口贸易较大幅度的增长。2008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28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13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7%。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60.1%。而国际知名企业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苏州现代物流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五、苏州物流业战略定位

第三方物流以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为主要特征,作为现代物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我们应该把发展第三方物流作为现代物流企业组织创新的目标模式。一方面,加大对现有物流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通过存量盘活、资产重组和流程再造,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加大现代物流企业的引进力度。着力形成不断改善的物流企业投资环境,充分利用我国物流业对外资全面开放的大好机遇,重点引进一批世界知名物流企业以及国内重点物流项目,加快做大做强我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通过政府扶持和引导,进一步加快实体物流中心建设,形成高效的港口综合物流体系;大力建设苏州口岸物流中心,提升苏州高新物流中心功能,提高通关速度,逐步形成集进出口货物集散和国内原辅材料及产成品的仓储、分拨、配送为一体的国际物流中心;大力推进空港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形成苏州空港物流中心。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更为优质、便利的物流服务。政府鼓励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通过兼并、重组、控股等形式。组建一批业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加大物流项目投资力度。形成规模效应;物流企业要通过开展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应用技术集成的创新。迸一步扩大物流市场规模、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逐步建立海外物流营销渠道。一方面政府加大物流信息公用平台的进一步建设完善。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和规范引导。吸引国内外既具有大型物流平台运营管理经验又具有相当实力和品牌影响力的知名企业投资建设专业化第四方物流平台,整合社会物流资源,为平台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设施和配套服务。

物流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物流人才的竞争。为此,必须利用在苏高校教育资源优势,实行校企合作,培养物流专门人才。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奖励措施,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熟悉物流运作规律、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总之,坚持以区域经济和市场为导向,以现代物流理念为指导,依靠先进的物流理论、技术和装备是苏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制订科学的区域物流发展政策和体系规划,建设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努力构筑与国际接轨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促进苏州迈出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新步伐。

参考文献:

[1]王莉.物流学导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7.

[2]丁立言.物流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3]张绪昌,丁俊发.流通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5]2007年苏州市物流业发展统计公报.

[6]苏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简介:宋相豫,男,讲师,现供职于贵阳学院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