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课标指导下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的策略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标指导下提高小学生数学素质的策略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还要发展思维,提高能力,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文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进行了探讨: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和角色,不断提高自身素养;要相信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注重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师 转变 学生 主体 参与 能力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然而,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身的智力活动的内化,这是任何其他因素都无法替代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学生的数学素质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呢?

一、小学数学教师的转变和提高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使教师的教学能适应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转变旧观念,学习、接受新观念。建立学生观,由以往重教书轻育人的学科本位的观念改变为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建立课程观和教学观,设置“体验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2、教师要转变角色。小学数学教师要由数学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既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要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教师应努力做好学生的指导者、激励者、培养者和营造者。为此教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指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参与,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将学生引向数学学习的乐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二、相信学生,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

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变教为导,这是优化课堂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指导思想问题,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的宗旨,也是素质教育的精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在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不同角色作用,竭力把学生推到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上。

教师在教学中的提问、板书、讲解、布置作业都包含着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7.98÷4.2= 时,通过与前面学习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比较后,教师提出下面的两个问题: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能借助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法进行计算吗?为什么?②谁能想个办法把竖式改变一下,使它也能用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算法计算,又能使商不变?这样引导学生分析矛盾,突出问题的症结,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很快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探索研究,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二、注重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智力因素的发展都依赖课堂教学这个重要载体。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增强学习的参与意识,注重过程,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要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就必须着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可利用学生喜欢亲自动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的特点,让每个学生动手测量几个大小各不相同的圆的直径,然后将圆滚动一周,量出一周的长度,再让学生思考:每个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计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逐步引导学生把大量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摒弃了圆的大小,测量用的单位等非本质的东西,抓住“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三倍多一些”。这一本质特征,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从而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圆周率的概念。

2、注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总是由弱到强,由盲目到有依据。例如: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性质”,“比的性质”时,首先通过提问勾起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的回忆,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学生由于有了先前的知识基础作铺垫,很容易就能找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学起来就不困难了,觉得这些推理是有依据的,因而他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也能依照这种方法进行自学。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加工、处理、分析、概括,可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学习能力。由此看来,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从学习方法入手,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学习材料,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去研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达到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获取新知,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3、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内容不应只是课本例题的简单重复,应该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度。通过精心的练习设计,学生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深入发展。①强化基本练习,突出测试反馈的主导意向。基本练习主要是调查学生理解新知的程度。通过分散练习,集中练习,可以暴露学生理解、应用新知的矛盾和差异,以便及时矫正、调整。故而基本练习要强调练习的独立性、全员性、全方位性和反馈的及时性。②加大综合练习力度,突出练习的训练性。综合练习是在学生基本理解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以巩固、深化新知为主要目标,通过变式题、对比题、综合题等形式进行强化训练,并在训练中熟中生巧。③提倡“一题多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知识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时,常会出现一道题目有多种解法现象。适当并适度地进行“一题多解”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正确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新知,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得以实现。这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瑾瑜、柳德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