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山东所出宋左大师鼎铭补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东所出宋左大师鼎铭补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宋左大师鼎,1986年出自山东淄博,盖内有10铭,内容关涉宋国的官制,学术价值颇大。铭中第三和第四个形体,学界或释作“大师”,或释作“天师”。通过材料分析和字形比对,考论这两个形体当为“”“”,又通过文献佐证,认为器主当为“左师”,而非“左大师”,并推测“”为器主之名,因此鼎名应改为“宋左师鼎”。

关键词:山东 宋 左大师

1986年,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鲁石化公司乙烯厂区5号墓出一件有盖铜鼎,盖内铸10字铭文。器铭关涉宋国官制等史实,学术价值颇大,有必要作细致的研究。

2007年出版的《临淄齐墓》(第一集)首次公布此鼎的器影(图1①)、拓片(图2②),

其后《山东金文集成》③、《商周金文资料通鉴》④也相继著录该鼎。从上揭铭文拓片看,除了第三和第四形体间因锈蚀而笔画残泐外,铭中其他形体皆清晰可识。《临淄齐墓》(第一集)将第三和第四字释作“大(师)”⑤。2010年出版的《商周金文摹释总集》⑥(下文简称为:《摹释总集》)以摹本形式著录了该铭,并作了释文,其中第三和第四字摹作:

释文作“天(太)”,即释为“天”,读为“太”。

为了方便讨论,先把第三个形体裁切下来,如下揭:

普查金文“大”字⑦,无一例作此形者,因此我们认为,《临淄齐墓》释“大”可疑。把上揭摹本与原拓对比,可发现二者形体差别甚大,似乎摹本短横之下少了一长横,在残泐处又无端加了一撇。不必说摹写失真与否,单是释“天”括注为“太”,这种解读本身已表明作者的态度,即释“天”释“太”都是犹疑不定的。无论释“大”者,还是释“天”者,都错误地认为残泐处有“一撇”。即便有一撇,其整个字的书写风格,与金文“大”“天”的写法⑧,都是差之千里。何况仔细辨识后,我们推断这“一撇”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因此,它不是“大”,也不是“天”。

那么,此形体当是什么字?根据我们对拓本所见笔画的理解,其构形当如下揭形:

金文中“师”一词用三个字表示,作“”是假借字,作“师”是加注声旁“”的后起字,作“”是简省字⑨。战国文字“师”多写作“”⑩。而齐、宋、楚地所见的用作“师”的“”字,作如下揭形:

(齐)庚壶 (齐)国差 (宋)亥鼎k

(楚)楚王鼎 (楚)鄂君启舟节

,甲骨文作(甲骨文合集27736),西周金文作(簋,04313)。上揭金文“”承袭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或于上部加一短横为饰,或于下斜笔加圆点,如国差铭,或于下斜笔加短横为饰,如楚王鼎铭

把它与上揭“”字比较,我们发现:它们上部都有二横画,上一短横,下一长横画;下部中间都有一长斜撇,且下斜笔处加的圆点亦隐约可见,下斜笔左右都有撇、捺对称,虽有内收、外放之别,但总体风格相类。可以断定这个形体具备了齐、宋、楚地“”字的书写特征。此器出自山东临淄,器主是宋人。铭文的书写风格与亥鼎、国差铭雷同,在情理之中,为何与楚地“”字书写也相似?董莲池认为:“春秋时期,宋东与鲁比邻,而鲁文字在地域上属于齐系,宋在文字书写风格上接受齐系文字的影响是很自然的。宋之南与蔡、楚比邻,其接受楚系文字书写风格的影响也是十分自然的,由于这个原因,就有了与齐、楚相同的‘’字。”l因此,从形体上看,它当是“”字无疑。

因此,器主不是“宋大师”,也不是“宋天师”,当是“宋左师”。《左传・文公七年》:“夏四月,宋成公卒。于是公子成为右师。”杨伯峻注云:“宋以右师、左师、司马、司徒、司城、司寇为六卿。”可见释作“宋左师”是有文献佐证的。

我们再讨论“”的下字,把它也裁切下来,如下揭形:

通过上面的讨论可知,上揭形体不可能是“”字。虽然其上部笔画残泐,但是我们从其下部书写,可断定它与上揭“”字写法明显不同,它为一长竖,“”主笔为一长斜撇。再者,主笔两侧的笔画与“”的写法也有短长之别。因此,我们认为它根本不是“”。因其下部与金文“”m下部写法类似,我们推测它很可能就是“”字。

《摹释总集》有摹本n,如下:

释文作“(师)”。金文“”写法如上者,只在战国晚期“师”所从的偏旁中o。此器断代为春秋晚期,我们普查春秋金文“”字,无一例如此书写。因此,从字形上推测,它不是“”,当是“”,为器主之名。“”,《摹释总集》读为“择”p,可从。

综上,所谓宋左大师鼎铭释文当为:宋左(师)(择)左庖之鼎。言鼎是宋国左师名者选用的庖厨用器。则鼎名应改作“宋左师鼎”。

注释:

①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齐墓》(第一集),文物出版

社,2007年,彩版二・3。

②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齐墓》,88页图43。

③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金文集成》,齐鲁书社,2007年,213页。

④吴镇烽:《商周金文资料通鉴》(数据库光盘),2010年,

02364号。

⑤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齐墓》,第87页。

⑥张桂光、秦晓华:《商周金文摹释总集》,中华书局,2010年,

8册2274页231号。

⑦董莲池:《新金文编》,作家出版社,2011年,中册,1431-1442

页。

⑧董莲池:《新金文编》,上册,5页。

⑨李孝定:《金文诂林读后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82年,244页。

⑩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吴命》,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8年,322页。

k董莲池《释亥鼎铭中的“”字》,《第三届中日韩(CKJ)汉

字文化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l董莲池:《释亥鼎铭中的“”字》。

m董莲池:《新金文编》,中册,1059-1063页。

n张桂光、秦晓华:《商周金文摹释总集》,8册,2274页231号。

o董莲池:《新金文编》,上册777页。

p张桂光、秦晓华:《商周金文摹释总集》8册,2274页231号。

参考文献:

[1]董莲池.新金文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2]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齐墓(第一集)[M].北京:文物出

版社,2007.

[3]张桂光、秦晓华.商周金文摹释总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0.

[4]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金文集成[M].济南:齐鲁书社,2007.

[5]吴镇烽.商周金文资料通鉴(数据库光盘)1.0版,2010.

[6]董莲池.释亥鼎铭中的“”字[A].第三届中日韩(CKJ)汉

字文化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7]李孝定.金文诂林读后记[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所,1982.

(苏影 江苏常州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13164;上海 复旦大学中文系 20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