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析徐静蕾电影叙事母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析徐静蕾电影叙事母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母题的特点就是相同因素的重复出现。徐静蕾电影叙事母题是对女性成长经验的抒写,进而以女性视角对其进行审视与剖析。这其中包括对女性成长经验的表达和审视、自我成长经验的质疑与反思两方面,而暗舍在其叙事母题背后的,则是女性导演潜意识下“恋父情结”这一心理喻旨,这也是造成她对叙事母题表达有所缺失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成长经验 心理喻旨 表达缺失

2010年4月15日,徐静蕾的第四部导演作品《杜拉拉升职记》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并以850万的首映票房。创造2010年周四首映电影的新纪录,并以破竹之势,在上映第十三天后,票房成功破亿。作为新世纪以来备受人们关注的中国新晋女导演,纵观其四部作品,“演而优则导”的徐静蕾以其独特而细腻的女性视角。将镜头对准在传统主流电影中都是作为男性陪衬的“他者”形象出现的女性身上。虽然只有区区四部作品,但已呈现出较为鲜明的个人特质。乍看之下,徐静蕾的四部作品风格迥异,情节内容与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我和爸爸》在波澜不惊的平淡叙事中表现另类父女关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对男女的非传统表达;《梦想照进现实》则是导演试图打破窠臼的先锋性尝试,以纯对话形式对“梦想”、“现实”等许多人生哲理进行探讨,而当下仍在热映的《杜拉拉升职记》更是徐静蕾跳脱文艺片小资情结、转战商业片的野心之作。四部电影。四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表达,故事千姿百态,人物形象各异,但却不约而同地暗含着导演内心深处的同一情感症结,形成了贯穿徐静蕾作品始终的叙事母题――对女性成长经验的表达与探讨。

一、成长经验的表达和审视

《我和爸爸》讲述了一个另类的父女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小鱼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与母亲相依为命,“父亲”予她而言,只是几段模糊的记忆和一个苍白无意义的称谓。高中时,母亲园遭遇车祸意外去世,“父亲”――这个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却又如此陌生的男人――重新走进了小鱼的生活,负担起了小鱼的监护权。享受了给予生命的与激情,却从未履行过应尽的义务与职责,父亲老鱼努力地想要重新扮演好“爸爸”的角色家庭的不完整与父爱的缺失,又使小鱼对父亲的愤恨与反叛显得合情合理。当年抛弃妻子的不羁浪子,如今开始寻求温情与依巍渴望父爱而不得的倔强少女,对父亲姗姗来迟的关切与呵护却总是下意识的抗拒与排斥。两代人的矛盾情感;中突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渐渐消融,生活的无奈与打击使小鱼在磨砺中逐渐体悟到父爱的深沉,由相互理解到彼此原谅,血浓于水的情感升华使小鱼和老鱼逾越两人之间无形的心灵横沟。从陌生疏远到相依相守,看似另类的父女关系下实则蕴藏的是平凡亲情的真挚表达,几经曲折的心路历程最终收获的是对生活的领悟和自我的成长。

磨平的棱角,梦想的妥协,残酷社会与自我意识的不断冲撞,曾经不谙世事的反叛少年,渐渐放弃最初的坚持。丢掉曾经的本真,在人生的课堂中累计阅历。在岁月的洗礼里收获顿悟,最终破茧成蝶,走向成熟。这种用“涉世”经历体现成长过程的方式本来就深受导演们的青睐,徐静蕾采用这一近乎范本的成长模式,本身并无太多新意可言,但对于女性成长母题缺席已久的中国电影来说,徐静蕾对女性成长经验的着力表达则颇有开先河之风范。同时避开对宏观社会的直接描述,而是将其转化成小小的两人之家,用小鱼与父亲的冲突象征“涉世”少年与世界的冲突,这种以小见大的表现方式,平淡中透着真挚,更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不知是纯属巧合还是刻意为之,徐静蕾的第二部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依然将镜头推向对一个女人的成长表达。如果说《我和爸爸》里的小鱼是在父爱回归的亲情中实现了自我的救赎,那么,《来信》中的女主人公则是在对爱情的追寻与坚持中完成了从女孩到女人的心灵蜕变。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平。1948年的冬天,一位著名作家在41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一封厚厚的信。这封信来自一个陌生的女人,信里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而故事里的男主角――作家自己――却对这一切一无所知。至此,这个陌生女子为爱而活的惨淡一生在作家眼前缓缓拉开帷幕。十八年前,一个十三岁的女孩爱上了搬到自家隔壁的男作家,而后因为母亲的改嫁,女孩不得不搬到别处。可她心里却始终记得那个让自己情窦初开的男子。几年以后,女孩通过努力考回北平的大学,终于得以与作家重逢,并将自己的心甘情愿地献给了他。可作家在与之几次交欢之后,却以出差为由,借机消失在她的世界里。女孩在伤心绝望之余,发现自己怀了作家的骨肉,她决定生下孩子,作为自己对作家爱的延续。随着孩子的出生,女孩的生活越发艰难,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她不得不混迹于各种声色犬马之所,靠依附有钱男人过活。几年后,女孩与作家再次相遇,目光交接的刹那,他还是她生命中无法遗忘的最深爱的男人。可她也始终是他从没记住在意过的陌生女子。情与欲的碰撞与交织又一次将两人捆绑在一起,愉之后,女孩站在作家的房间里,感慨万千,可当她发现作家偷偷把钱塞进她的大衣里时,她终于明白,在他充满着男望的眼中,自己予他而言,始终只是一具想要去征服与霸占的肉体而已。又过了几年,女孩的儿子在病痛中死去,女孩将这段往事写进信里,并决定在自己临死前将信寄给作家。

很显然,这又是一个关于女性成长经验的故事。少女时期的情窦初开像是一种隐性的讯号,夹杂着崇拜、迷恋等模糊不清的情感一旦被她定义成所谓的爱情,对男作家的渴慕与爱恋就如同最原始的生命能动力一般,推动她迅速地成长起来。而她与作家第一次的交欢就如同一种少女的成长仪式,作为第一个进入自己身体的男人,作家予女孩而言,仿佛是她成长过程中的里程碑一样,标志着她少女时代的完结,长大成人的开始。从初为人母,到生命结束,女孩用尽余生始终坚守着荫发自少女时代的爱情,却又不求回应秘而不宣,这又是一种拒绝成长的表现。她心甘情愿地活在始自青春期的幻梦之中,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逃避着年龄的增大,在残酷的现实里自我麻痹,以期补偿成长过程中的“涉世”之痛。

《杜拉拉升职记》虽未着墨于杜拉拉的成长经历,但通过其在职场上打拼、从助理变为经理的升职历程间接反映了一个女孩踏入社会后的蜕变过程,从最初在职场上默默无闻,到渐渐自我意识的觉醒,独挑大量、有胆有识,乃至最后竞聘过程的谈吐自若,气质不凡……杜拉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丝毫不放弃自己的职业理想并最终取得成功。这一系列的转变犹如丑小鸭变天鹅般一气呵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女强人”的自我修炼与成长过程。

二、自我成长的质疑与反思

随着从演员到导演角色切换的适应与经验的累积,年过三十的徐静蕾似乎厌倦了总以小资女人的细腻情调表达女性另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