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减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减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用风险管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找准风险源和出血点,完善全流程、全要素的风险管理机制才是其提升“减震”效果的根本。

经济新常态形势下,迫切呼唤我国银行业继续深挖大资管潜力,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在信用违约冲击中抓住资产管理行业机遇。 唯有因时而变,将创新思维和创业心态贯穿于拓展资产管理业务的过程之中,才能引领实体经济的稳健发展。宏观经济下行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现实版的压力测试,经过形形的危机洗礼,银行才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和清晰地了解自身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信用风险管控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找准风险源和出血点,增强风险管理的预见性和资产质量在环境周期变化中的稳定性,是降低信用风险的根本保证。

贷前贷后全管理

贷后管理工作是防范信贷风险,保证本息按时安全收回的基础工作。信贷人员必须转变“重贷轻管”观念,既要对流程检查,更要对结果审查,执行到位。信贷人员要强化客户分析,对借款人分类管理、分析与评估,对相关信息指标要素进行梳理和更新,进行实时动态化监测;信贷人员要重视担保的可实现性,建立起更具针对性的处理机制来分析预判加以约束。经济形势严峻,任何行业的兴衰都如股票一般一夜沉浮,信贷从业人员应强化在风险预判上的趋势意识,内部研究团队在结合信贷业务实际基础上,深化对行业、产业、政策及企业趋势的辨析力和掌控力,努力减少“接盘行为”,总部和分支机构在信贷投向和趋势分析上要做到信息沟通顺畅,传递准确。

信贷风险的形成与贷后管理不无关系。贷后管理不严格、管理时间越长,信贷风险越大。在强调贷前尽职调查的同时,也不能偏废贷中和贷后管理工作。从长期的客户授信关系来看,今天的贷后就是明天的贷前,贷前贷后是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贷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风险环境,贷后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手段也要不断推陈出新,实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

从市场角度看,市场瞬息万变,企业此消彼长,经营风险增大,信贷人员必须及时了解关注借款人经营管理情况,避免造成资金损失。坚持贷后管理与跟进服务相结合,在做好贷后管理的同时,加强业务渗透,全方位拓展业务品种,增强对客户的监控,提高银行综合收益。

从具体手段上,应当加强电子化建设,在银行内部系统中设置风险预警指标,提高风险监测的效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个性化管理,扶优扶强;突出重点客户,对高风险贷款重点监测,集中化管理;明晰贷后管理责任,加强上下级行间的协调配合。

利用银行内部会计信息,掌握客户结算频率、现金流量、货款归行率等一手资料;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集中审议客户经理提交的《贷款风险监测分析表》,关注贷款企业重大决策、企业关键财务指标的重大变化、企业的第一、第二还款来源变动、企业有效资产等方面。综合内外信息分析企业对应的每笔贷款风险程度,对有关异常情况或风险信号作进一步地深入调查核实,根据调查核实结果,区分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根据不同企业情况,逐户制定具体策略,细化管理。对规模与实力俱佳的优质客户应优先予以支持,扶优扶强,在贷款期限上不宜过长,可采取一单一笔贷款的方式发放。对一些生产规模较小、发展前景不明朗和经济效益相对较弱客户,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施有序安全地逐步退出。

着重做好两类客户的贷后管理:对集团企业及关联企业要增强管控统一授信和用信额度的力度,防范过度授信和内部关联方互保风险。对贸易型客户要实时监测经营效益,压缩对外应收账款,实现资金快速回笼;审查融资用途,防止企业挤占、挪用信贷资金参与民间借贷。

加大检查和监测有信用敞口的贷款,盯住库存变化和资金流向,动态全方位了解客户经营环境,及时反馈风险预警信息,提出并落实防范风险的建议,将风险防控措施关口前移。

客户经理既要做到“了解你的客户”,还要做到“了解你的客户的业务”。通过走访、现场调查,动态掌握客户的财务、经营效益好坏,并获得真实、准确、即时的信息及数据,实现贷后管理工作日常化。适时加强对企业和贷款行业调查研究和趋势分析,提高风险预警能力,制定科学有序的退出机制。加强上下级行间的协调沟通,随时报告重大事项、定期反馈风险预警信息,加快预警信息传递和反应速度。

处置存量风险

伴随着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信贷风险存在一个从积累到释放的过程。在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转型加快的背景下,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逐步积累的风险,需要有效的化解和处置,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一退了之。

经济上行期容易形成特定行业、区域、客户的信贷风险集中,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此类集中度风险的化解,防止风险集中爆发。当前按照 “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要求,加快产能过剩行业中无效率、无市场、长期亏损企业的压缩退出。

围绕到期管理、收息管理、逾期欠息客户管理、不良贷款清收管理等关键环节,建立问题贷款清单,一户一策,责任到人,抓大带小;及时高效,尽快止损,切断与其他业务的蔓延路径;要灵活务实,实事求是,既要运用诉讼、保全、打包、拍卖、转让、清收、以资抵债等手段大力清收,又要充分利用重组、置换、租赁、并购等方式尽快盘活资产,与企业共度时艰。

有效处置不良资产,释放沉淀呆滞的资金占用,加快信贷资金周转。要完善不良贷款处置流程,拓宽不良贷款处置渠道,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提升不良贷款处置效率。一方面回收现金,变不生息资产为现金资产,释放资金占用,加快资金周转;另一方面在及时止损的基础上,节省出精力和资源,轻装上阵,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经济新常态下,需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需要用金融的活水来浇灌实体经济之树。当前,在信贷资源配置上,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着力支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业的本质要求。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升级,逐步进入新的优化再平衡阶段。在此过程中,大力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服务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改善银行服务的重要内容,推进投贷联动融资试点工作。

重点扶持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经济形势严峻下,宏观调控更加注重区域、定向及精准调控,避免采取大规模刺激,杜绝“大水漫灌”,而是针对实体经济中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定向扶持。银行的信贷经营要适应调控政策的转变:深化机制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加强对薄弱领域金融服务的配套政策支持,小微企业贷款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资金投向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和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倾斜,大力支持创新发展;聚焦“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等重点领域,协调配置信贷资源,优化信贷结构,提高发展的协调性。

积极拓展绿色信贷和普惠金融。经济发展更加强调遵循经济规律的健康发展、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为适应新的发展理念,银行在信贷经营中,应建立绿色信贷长效机制,确保信贷资金投向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将绿色信贷理念、标准、方法贯穿到信贷全流程,大力支持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制定普惠金融发展规划,让广大城乡居民在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积极满足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购房、大宗耐用消费品、新型消费品以及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合理信贷需求,支持人民生活改善和消费升级。

信贷流程标准化

实现贷款业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遵循职务分离、内部控制不相容的原则,内审部门有较高级别且相对独立,并有审计决议一票否决权,从而加强风险的防范能力。可以建立三权分立的贷款审查组织架构,即贷前调查权、贷款发放审批权和贷后稽核监督权,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调查系统、风险审查系统、风险审批系统和风险检查系统,并强化各业务运作系统之间的制约关系。

细化贷款等级,规范贷款业务流程标准化建设。保持风险分类的审慎性和一致性,坚持审慎稳健客观的拨备原则,根据不同等级提取不同的风险准备金,确定不同的贷款价格;及时跟进贷款质量变化情况,当其在一定时间内出现逐级下滑时,应结合风险强度、自身承受能力等因素尽快采取补救控制措施。

强化内部检查,建立岗位责任制度。保障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内部检查与稽核制度的执行。针对信贷业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上级对下级相关业务部门对口检查;审计部门对分行及其下属机构定期、不定期检查或专项抽查;银行内部自身的日常监督、检查。

建立权责清晰的全面风险管理体制,提高股东会、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之间的沟通效果。探索建立“分级营销、差异化经营、分类授权、责任清晰、责权对称”的信贷运营新架构,同步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和风险管控能力。

统一审批偏好和客户准入标准,防止盲目扩贷和多头授信,审贷分离 。建立起并不断完善适度透明化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监管机制,明确责任界限,对可能干扰信贷人员决策的因素进行监督约束,防范虚假或走形式的贷前调查和内外勾结、利益诱惑。

云计算量化风险

有效整合内部管理系统,实现内部架构上的数据集成,改进和完善数据挖掘分析模型,形成全面覆盖的风险视图,提示重要风险环节和控制点。

基于云计算的信贷业务模式将使支行信贷经理、总行信审人员业务工作量缩减。审批尺度标准化,缩小了放宽授信标准、简化程序、不落实条件放款等系列操作风险负面影响。

打破各个分行业务办理的地域限制,加快跨地区信贷业务协同发展,同时信贷额度可以在不同分支机构、不同客户及业务类型之间实现最佳分配。

云计算可以实现包括商业银行、监管方、第三方机构等在内的多方协同,全面掌握客户生产经营、信用情况、财务信息,积极探索基于业务关系、流量信息、资产管理的新型担保方式。

借助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了解、分析客户信息,评估客户对银行的综合价值,根据客户各方面信息的变化,迅速做出应对,将风险防范的节点前移。

深入行业研究,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评级基础数据库,加强评级管理,切实提高应用深度;对尚未实质应用的绩效考核、经济资本计量、风险偏好、贷款定价等高级应用领域,应加快进度,提高绩效考核和经济资本分配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推进内部评级法的广泛深入应用,改变银行以规模、速度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提高银行精细化管理水平,探索性解决“利润的当前性”与“风险的滞后性”的矛盾。

树立和强化资本节约、资本有偿使用、风险调整后回报最大化的核心理念,强化资本充足率的监测分析,以资本配置、风险定价和绩效考核等工具,强化资本管理目标的执行和传导。

建立以风险偏好为约束、以风险绩效为基础、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资本规划机制,制定具有约束性和实际可操作的资本补充规划;突出内源式资本补充对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同时建立多渠道的外部资本补充机制,持续优化新型资本工具发行工作。在利润留存补充资本的基础上,通过发行优先股和二级资本工具,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和支持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优化资本结构,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作者单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