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海男人的最大公约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少年前,孙道临在《早春二月》中一袭士林蓝长衫,迎着盛放的桃花,很随意地将围巾向后肩一甩,透射出这一个上海知识分子的英气,这一个动作曾经风靡全国,很多年之后,看到陈逸飞在水乡周庄的写生照片,实在是无独有偶,陈逸飞也是围了条围巾,其神态和孙道临何其相似。
有些人虽然人不在上海,却分明和上海男人毫无二致,比如作家金庸,比如歌星费玉清,说明上海男人的符号性有一个基本轮廓。
罗列另外一个名单,或许我们说不清楚他们是哪里人,但是一定说得清楚,他们不是上海男人:姜文、易中天、郎朗、刘欢、冯小刚、聂卫平、崔健、臧天朔、赵本山、郭德纲、李幼斌、陈宝国、刀郎、陈佩斯、王朔、王宝强……也有少数的例外,唐国强因为背负了“奶油小生”的罪名,而被误认为是上海人,蔡国庆因为长相英而不酷,也被误认为上海人,指向明确单――说明上海男人具有独特而唯一的模糊定义。
除去少数的例外,其他人不是上海男人,也可以这么说,上海男人不像他们。上海男人像来像去,就是像上海男人。其实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汇聚了最纷杂的地域以及地域人口的外貌特征,以至于上海的人与人之间应该是最缺少相像性的,它完全不像北京,地域人口外貌特征极其明显极其浓郁,高颧骨、细长的单眼皮――北京人的五官基本如此――刘欢和郎平,除去性别不同,五官属于同一个特征;上海缺少如此明显的五官“公约数”,但是上海男人惊人的相似,而与其他地域明显的错位。
2005年,赵本山、余秋雨和曹景行等一些文化界名流在上海出席了《解放日报》的文化论坛造势活动,见面会一开始,赵本山幽默大师的本色就凸现无遗,他首先站起来,向在场的所有人深鞠躬说:“余秋雨在我心目中是比父亲还值得尊重的人,跟他站在一起讲话,让我很有犯罪感。”余秋雨大概不会当着几百人说,巴金是比我父亲还值得尊敬的人,陈逸飞也不会说刘海粟是比自己的父亲还值得尊敬的人。要一个上海人在公共场合称一个令自己敬佩、而年龄差不多的人比自己的父亲还值得尊敬,即使心里想说,嘴巴里也说不出来;如果真有人这么说了,背后难听话就不绝于耳了。
上海男人相似在他的气质上、精神上,这才是上海男人的最大公约数。
对于上海女人来说,上海是一所终身制的学校,对于上海男人来说,上海是一个大染缸。不管你是从哪里来上海,经过上海这一个染缸的浸染,便成为同一系列的男人,甚至连色彩都极其相似。
现在回想起来陈逸飞邀请姜文主演《理发师》,实在是一个特大的错误,错就错在了陈逸飞只是认为艺术是相通的,低估了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这一对江河文化的难以兼容,或者可以说是陈逸飞高估了自己的文化渗透能力。足以跨过长江,陈逸飞无法飞越黄河。在陈逸飞和姜文的诸多争执中,有一项是有关香烟的报销,在账目上,有一笔不小的中华牌香烟的费用支出。陈逸飞以为拍电影时所有的费用都是为了拍电影的,姜文的香烟当然不在可报销之列;但是姜文以为,为了拍电影所花费的钱都在报销之列,盒饭是可以报销的,香烟也应该是可以报销的。看来余秋雨在这一方面要比陈逸飞高明,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和姜文有什么合作,也没有看到过他和崔健、臧天朔有什么合作,当然和王朔是更不可能合作的。
上海男人更加在意游戏规则,似乎与德国人更加相像。在游戏规则之外的事情,上海男人是胆小的,但是在游戏规则之内的事情,可能是胆大的,甚至还是勇敢的,耿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