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黄良颖 新交所有了伸向中国内地的触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黄良颖 新交所有了伸向中国内地的触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4月18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副主席林勋强、新加坡交易所首席执行长谢福华、副总裁兼上市部主任黄良颖等人风尘仆仆聚到北京,只为见证新交所北京代表处挂牌。这是新交所在海外设立的首个代表处。

中国企业海外走出去初期,新交所上市曾是为数不多的海外上市选择地之一,截至今年3月,在新交所上市的中国公司数量亦达141家,总市值为451亿新元,占据了新交所外国上市公司近一半的份额。对于激增的中国上市公司,新交所曾有成立中国板块意愿。

但随着纽交所、纳斯达克等国际顶级交易所不断扩容,新交所已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用黄良颖的话讲:“北京代表处可以看作是伸向中国内地的触角”。

中国战略 深耕产业群

中国联合商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股市今年表现乏善可陈。根据汤姆逊的统计,有超过20家亚洲上市公司因为市场的低迷延缓了上市计划,而新交所却选择在市场处于敏感而又脆弱的时刻开设代表处,你对今年新交所上市趋势怎么判断?

黄良颖:坦率地说,新交所确实受到了影响,企业上市的热度和投资者的热情都有所削弱,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即使是这样困难的时刻,新加坡的投资者对中国公司仍然抱有浓厚而持续的兴趣。仅4月17日和18日两天,我们又迎来了两家中国公司上市。此外,我还可以透露,一些中国公司仍在排队申请在新交所上市,我们预计今年在新交所上市的公司可能会达到20家。

其实,一个公司能否上市取决于它本身的吸引力。尽管跟去年相比,整个上市情况会比较困难,公司上市前需要有一定的筹备期,这个时间大概在3~6个月。面对市场的低迷,我们已经作出了对预备上市公司申请上市期可延期一年的调整。

中国联合商报:新交所为什么会把中国作为首个海外代表处?你认为它对即将上市的中国企业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

黄良颖:对于新交所来说,中国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北京代表处将使我们在关键的海外市场占据核心地位,我们相信中国的一些企业也将更直接获得协助,尤其在上市公司化管理和研究需求上。通过我们的咨询和辅导,中国公司将会更了解新交所。我们也相信这些中国公司来新加坡上市融资,看中的是我们健全的监管框架,稳定的金融系统以及畅通、及时的上市流程。

中国联合商报:目前,中国企业到新交所上市的热情比前几年已明显减退,新交所相对于国际其他交易所的竞争优势也明显偏弱,面对压力和竞争,您认为是否还存在很大的突破空间?

黄良颖:从2005年底,我们相继跟辽宁、山东、浙江三省和无锡市,分别签署了有关上市方面的合作备忘录,目前来自这里的上市公司有43家。从上市的部分来看,我们的中国策略首先是发展广东、福建这样跟新加坡合作比较多的省份,逐步的开展到山东、辽宁、浙江。这些省份的上市公司加在一起,接近新交所所有中国上市公司的60%份额。今年将继续贯彻这一计划,在已经形成的产业群里面去深耕,寻找更好的上市公司。

同时,新交所同孟买、东京、芝加哥交易所建立了联系,希望增加上市公司的并购机会。

中国联合商报:有人质疑,新加坡市场的融资能力弱于其他国际交易所,你同意这种说法么?您如何看待在新交所的中国公司的业绩?

黄良颖:数据显示,在新加坡上市的中资企业的业绩平均增长为145%,相比之下,新加坡国内和其他国家的企业只有60%~70%,中国公司提升的增长幅度是很明显的。另外,从投资速度来看,新加坡投资者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兴趣,比对非中国上市公司要高出一倍。

随着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公司数量的逐渐增加,很自然地一个个不同的产业群就开始形成了。这个不是新交所刻意的安排,而是自然出现的,比如化工和消费品。在新交所有了多样化的中国公司,我们也从中受惠。我们希望在保留原有板块的基础上,发挥海运与离岸,房地产信托基金、环境科技等行业优势,吸引来自这些产业的中国优质企业。

市场定位 角力亚洲二板门户

中国联合商报:作为为成长型公司设立的上市平台,中国马上要推出创业板,去年年底,新交所成立了凯利板。你认为中国国内的创业版是否会对新加坡的凯利板构成一定的冲击?

黄良颖:一家公司选择在哪里上市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很多公司都会选择本土上市,同时有许多公司觉得应该到国际市场融资。凯利板就是为后者而设。我们觉得凯利板可以适应在亚洲快速成长公司的需要,它最大的不同在于效法伦敦AIM的保荐人制度。

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企业中,除了少数几家之外,多数都是民企,新交所成为了中国民企上市最多的交易所,这也是我们将来继续要发展的方向。今后,新交所将加大力量吸引中国内地的高科技企业赴凯利板上市,近期,我们将重点接触北京中关村、天津、西安的一些高科技企业。

中国联合商报:伦敦的AIM曾质疑其保荐人监管模式被广泛复制的可能性,因其需要该国的中介市场足够发达,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受交易所和投资人信赖的保荐人团队,新交所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黄良颖:凯利板是亚洲第一个有保荐人监督的上市平台,在凯利板挂牌的企业将有两年的过渡期来适应凯利板的新规则。

新交所的保荐人制度与AIM基本一致,但根据保荐人在企业上市前后职责不同,分设上市保荐人和持续保荐人两个角色。目前共有10家保荐人和6家持续保荐人获得了凯利板市场执业资格。

其中上市保荐人主要负责上市环节,要求拥有至少3名在新交所注册的专业人士,管理经验为5~10年,必须有上市项目经验。持续保荐人则要求拥有至少2名专业人士,至少5年管理经验,能力要求侧重企业融资、会计、合规督查等方面。

中国联合商报:你认为凯利板是否能够具备吸引企业上市的优势?

黄良颖:我们是“外包”给保荐人,从申请上市到上市后继续由保荐人监管,对申请上市的企业没有财务指标和资产规模的要求,并将企业上市程序缩短至5周~6周,股东人数减少至200名。凯利板上市公司在增发等筹集资金和进行资产收购与处置时,无须征得股东的批准。新交所还允许上市公司在主板和创业板之间进行双向转移。

同时,凯利板的投资者和上市公司大多集中于亚洲地区,文化认同度高,投资信心充足,买卖活跃。我们同样吸纳亚洲以外的企业,也欢迎全球各地的投资者和中介机构。这也与新交所在全球市场中所扮演的亚洲门户的地位相一致,其快速的融资渠道,宽松的收购、处置规定,均意在吸引更多的亚洲地区高成长性企业的眼球。

QDII新市场 开放投资者

中国联合商报:日前,全球股市陷入低迷,现在是不是中国QDII投资者进入新加坡的好时机?中国投资者要注意哪些风险?

黄良颖:最近的交流显示,QDII对于探索新加坡交易市场是非常感兴趣的。我们对QDII经理人的立场是,新交所为QDII不仅能提供买卖新加坡股票的平台,同时还提供了交易中国香港以及其他地区中资股票的平台。

至于QDII的风险,这是由市场决定的,交易所没有办法告诉投资者QDII可能会有什么风险,而且我相信QDII的经理人对市场的熟悉度。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全球化平台,新加坡提供的是泛亚洲的投资机遇,也就是实现在亚洲市场投资的多元化。作为亚洲门户,新交所本土证券部分占50%,亚洲衍生品、外国上市公司、跨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交易所挂牌基金占6%,外国上市公司数量占38%,市值占34%,我们也关注印度市场,新交所正致力于增加印度的产品。

中国联合商报:在中国股市,有个流行词叫作“圈钱”,很多投资者将A股市场的低迷归咎于中国平安“狮子大开口”的再融资计划,严重打击了市场的积极性,在新交所有没有类似现象?新交所如何保护投资者利益?

黄良颖:新交所上市公司与中国内地上市公司不太一样的地方是,上市公司的重大决定均由市场决定,需要所有股东中超过2/3表决同意才可以实行。

新交所有公开的上市公司“黑名单”制度,即如果连续3年亏损的公司就会登上“黑名单”,进入新交所两年考验期,并公告昭示,实际上我们是给其5年的时间来度过资金难关,如果一家公司5年时间都运作不好,只能说明它不符合我们的上市要求,那它就必须退市,这是市场的自我淘汰,我们需要对投资者以及所有上市公司负责任。

中国联合商报:中国将要推出自己的股指期货,标的相同的新华富时A50早于其推出,新交所如何看待两者竞争关系,有没有什么应对措施?

黄良颖:中国推出股指期货是非常好的事情,中国的两个交易所到现在为止发展很多年了,有一个股指期货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是更成熟稳健的发展。

我一向认为A50只是在扮演辅助者的角色,作为外国的交易所,根据任何一个国家本国的产品推出的衍生商品,A50只是一个辅助者,我们觉得中国股指期货的推出是非常好的事情,对整个投资环境都是非常好的。

■采访手记:生命线支点

上午会见证监会主席,下午参加新交所北京办事处开业典礼及宴请远道而来的嘉宾,抵京一天的行程被安排得如此得紧凑,黄良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毕竟设立北京代表处已经推迟近半年的时间,后来者居上的纽交所、纳斯达克、东京交易所、伦敦交易所已经先于新交所在北京安营扎寨。在各国际交易所争抢资源的中国,时间意味机会。

如今,这种优势被纷至沓来的国际交易所急速稀释,新交所如何突围?早在去年12月,新交所酝酿两年的凯利板一经推出,即收到了全球挑战书,据统计,最近5年来平均每年诞生2.6个创业板。如何打响品牌,挖掘良好上市资源,成为了新交所头等难题。

众所周知,纳斯达克是中小企业,尤其高科技、快速成长型企业融资的首选平台;而AIM市场在美国实行萨班斯法案之后,以低成本和保荐人制度成为了后起之秀;近期,纽约交易所通过并购太平洋群岛交易所,也成立了面向高增长性企业的创业板,试图向纳斯达克分一杯羹;东京证交所也将与伦敦证交所合作,于2008年在东京推出亚洲AIM模式的创业板。

固然新交所也有其优势,中国是新加坡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中国公司占了新加坡交易IPO融资总额的40%,去年在新交所上市的公司中,融资超过10亿元的,仅有两家,均来自中国民营企业。

回顾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上市企业规模最大、增长最为迅速,那也是中国企业新加坡上市最为辉煌的历史。几年发展下来,新交所对中国公司的依赖日益加深,中国企业已经成为新交所生存的重要生命线。

如何挽回迟到的窘境?在延迟开张的半年时间里,新交所在做什么?面对记者的质疑,黄良颖身体力行,现身说法:“无论是否有北京办事处,新交所的上市业务从没有耽误过。”采访始终,一旦提及新交所质疑层面问题,打太极的黄良颖就喜欢搬出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