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京沪粤浙等省市消费倾向比较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京沪粤浙等省市消费倾向比较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运用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得出京沪粤浙等省市消费函数,从而得出京沪粤浙等省市消费倾向。从得到的结果看,京沪粤浙等7省市消费倾向基本符合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即随收入增加,消费倾向递减。

关键词:消费函数;消费倾向;居民消费;居民收入;京沪粤浙等省市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0-0070-03

我们知道,收入增加,消费就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理论假定,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的唯一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C0+bY,式中,C为消费,Y为收入,C0为自发消费部分,b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常数,b和Y的乘积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整个公式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1)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2)0

一、京沪粤浙等省市消费函数

从表1看到,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排行: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全国、青海、甘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最低,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最高。

从下页表2看到,2012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排行:上海、北京、广东、浙江、江苏、全国、甘肃、青海。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上海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最高,青海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最低。

选取2007―2012年甘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见表1)和人均消费性支出(见下页表2),将表1、下页表2中两组数据输入几何画板软件,可绘制出以下散点图(见下页图1),下页图1中,X轴是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Y轴是人均消费性支出。从下页图1中可直观地看出两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在这些点之间可以画出一条直线,使这些点均匀地分布在直线的两侧。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可以找出这条直线的斜率以及直线和Y轴的交点。得出方程:

Y=0.70X+910.34

这就是甘肃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其中X表示收入,Y表示消费,边际消费倾向为0.70。甘肃城镇居民的消费函数表明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元,消费增加0.70元,自发消费(收入为零时的消费)等于910.34 大于零,边际消费倾向等于0.70 在0~1之间,符合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

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青海、广东、全国、江苏、北京、上海、浙江居民的消费函数(见图2)。

需要说明的是,2008年全国和京沪粤浙等7省市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数据均在代表消费函数的直线的下方,偏离直线较多,这应该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有关,该年人均消费支出较前后二年明显偏小。

二、京沪粤浙等省市消费倾向比较

从上页图2可以看出,全国和京沪粤浙等7省市的消费倾向排行为:甘肃、青海、广东、全国、江苏、北京、上海、浙江。按照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随收入增加,消费倾向递减。从P70表1可知,全国和京沪粤浙等7省市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行为: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全国、青海、甘肃。如果按照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得出的全国和京沪粤浙等7省市的消费倾向排行为:甘肃、青海、全国、江苏、广东、浙江、北京、上海。这个排行和上页图2的实际排行相比,除广东和浙江外,其他省市和和凯恩斯(J.M.keynes)消费函数理论(收入增加,消费倾向递减)完全一致。这说明现阶段中国的一些消费现象还是可以通过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得到解释,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收入的变化来找出消费倾向变化的规律。从上页图2看到,全国和京沪粤浙等7省市的消费倾向变化规律基本符合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即收入增加,消费倾向递减。

上页图2 显示,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最低,消费倾向最高为0.70;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最高,消费倾向次低为0.54,仅高于浙江的0.53。

和上海、北京相比,江苏、浙江和广东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约3万元左右,低于上海和北京,属第二方阵。其中收入低于浙江的广东,人均消费支出却高于浙江,广东消费倾向为0.64,浙江为0.53,这可能和广东人、浙江人的性格特点有关系,广东人可能热衷消费,浙江人可能更热衷于储蓄或投资等方面。

凯恩斯消费函数中,收入为零时的消费称为自发消费,自发消费可以理解为生存所需的消费。由上页图2可知,上海的自发消费最高为4 423.14元,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江苏的自发消费最低为727.36元,笔者以为做图有误,重做了三四次,还是这个结果。上页图2得出的自发消费和选取数据的时间段有关,如果起始时间提前,自发消费会变小,起始时间延后,自发消费会变大。

三、影响消费的因素

从P70表1、上页表2看到,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甘肃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最低,但人均全年消费支出最低是青海。收入低于浙江的广东,人均消费支出却高于浙江。2012年广东人均收入30 226.71元,而浙江人均收入34 550.30元,广东人均消费22 396.35元,浙江只有21 545.18元。决定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如收入、财产、利率、收入分布等,还有人做过性别、年龄、教育、婚姻状况对消费影响的统计分析[1],其中收入是最根本的因素。从地区范围来看,地区间存在明显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消费观念存在着较大差距,这些都是影响区域消费差异的重要因素。

杜森贝利(J.S.Duesenberry)在其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2]中指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自身收入的影响,同时,一方面受周围人群的消费行为、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影响。弗里德曼(M.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认为人们在消费时不是依据短期的实际收入,而是依据长期、持久收入,既包括前期收入,也包括以后各期期望收入。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的生命周期假说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他使用一生的收入,安排一生的消费,受一生中总消费等于总收入的预算约束,追求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因此,消费者现期消费不仅与现期收入有关,而且与消费者以后各期收入的期望值、开始时的资产和个人年龄大小有关。

社会保障对消费的影响。有研究证明社会保障支出每增加 1 个百分点会带动 0.1 个百分点的居民消费,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不容忽视。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有利于改善中国目前内需不足的困境,同时可以减少居民生活不确定性因素(医疗、教育、失业等)等对消费的挤压。

居民价格消费指数CPI对消费的影响。笔者曾对广东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增速曲线和广东CPI的曲线做过比较,发现广东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波峰基本和广东CPI的波谷相对应,这说明广东城镇居民对物价相当敏感,在物价较低的时候消费较多,在物价到较高的时候消费较少。因此要想增加消费,就必须防止过度的通胀,维持物价稳定。

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利率下调会同时产生两种效应――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是指利率下调降低了当期消费的价格,提高了未来消费的价格,这促使人们选择减少储蓄而增加消费。收入效应是指利率下调,未来财富收入减少,这将使居民倾向于减少现期消费增加储蓄。一般来讲,在确定性条件下,替代效应要大于收入效应,利率下调有助于刺激消费;而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利率下调预示着未来不确定的财富收入减少,此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消费者被迫减少当期消费。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与后者的情形基本相符。由于利率的下降,消费者预防性储蓄的未来价值减少,而未来收入预期又不明朗,在此情况下,消费者为了保持其财富价值量不变,有能力应付未来消费支出,只得被迫减少当期消费,增加储蓄。因此国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消费习惯和合理的储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