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某年某一天,让我邂逅一段大学好时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某年某一天,让我邂逅一段大学好时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用怀疑,大学时光必定是我们每个人一生最美丽的风景。从憧憬到习惯,从习惯到小小抱怨,然后渐渐地,将那些对母校的小抱怨、小依赖、小自豪都揉成一种温柔情怀。再后来,当你和那所收藏了最珍贵青春的大学分离之时,便会猛然觉察到短短几年,竟然需要用一辈子去遗忘。对于还没有走进那所梦中的学府的你,请你慢一点,用心一点,在某年一天,你一定会邂逅一段大学好时光;在另一个某年某一天,当时光老去,你也一定会用怅惘的微笑怀念那段好时光。

在复旦大学周围,你能找到全上海最高档、最精致的小店或咖啡馆,这是复旦学生喜欢的驻留地。如果说北大人踌躇满志,清华人埋头苦干,那么复旦人则宛若行云流水,敏捷、细腻、精致、闲适。

走在复旦的校园里,你随时可能收到制作精美的宣传单,或许是复旦剧社在相辉堂上演《暗恋桃花源》,或许是爱尔兰乐团在东宫奏响交响乐,又或许是某个外企高管在3108室讲述他的奋斗史。

如果你认识来自复旦的朋友,你会发现他们有的喜欢西餐、烛光和红酒,能说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而有的却钟爱雕花竹筷和景德镇细瓷碗的别致,会和你谈论坡或者胡适。

来复旦求学,你可以跟着赖声川的故事穿梭在古代与现代之间,跟着角色哭与笑;可以将脖子靠在舒适的椅背上就这么发呆、幻想;可以在听过某位成功人士的事迹后,热血沸腾地回去狂背GRE单词。

这就是复旦的“自由”,不同于北大的自由,它是一种摆脱传统、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上的自由。正是这样的自由,复旦人也才获得了“无用”的灵魂。他们不会刻意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不苛求外界的认同,而更注重自身的修养。

当然,复旦这种自由的精神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体现在学校、老师身上。比如复旦最具特色的通识教育,为了让理科生可以轻松地研读文学和历史经典、研究戏剧影视表演艺术;文科生能够充满兴趣地学习科技知识、培养科学创新和研究能力,通识教育的课程都是丰富多彩而又浅显易懂的,不会让学生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也因此,不少课程不做好“占位大战”的准备是不行的,要是愿意站着听,那也得提前进场,否则可能连门也进不了。

复旦里,最可爱的还有那些拥有自由灵魂的老师。学校的老师中“怪才”不少,“哲学王子”王德峰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平时他尤爱引用“复旦的灵魂是自由而无用的”这句话,所以上课时他便“自由”地抽烟。教务处曾经给他提过意见:“课上就不要抽了。”但是“不抽没状态”,学生们坐不住了,为了求知,大家接受了王老师的“自由”。

2011年的毕业生典礼上,复旦校长向一位女学生道歉,这位女生因校方原因没能拍毕业照。从这个事件中,我看到的是复旦的平等,也是它的自由精神。它用温柔甚至宠溺的眼神看着每个学子,不会用整齐划一去束缚任何人。复旦校园里有句非常流行的话,“北大清华确实很好,但是如果让我重新选择,我还会选择复旦。”因为当你走进这片校园,你是自由的;当你走出这片校园,你会为拥有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感到骄傲和幸运。

“到浙大来做什么?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竺可桢老校长的两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回荡。每一个浙大人在刚入校门的时候,都会被问到这两个问题。这问题看似简单却没有标准答案,但当你真正能够回答这两个问题时,对于大学和人生也就真正有所参悟了。

那一年,我坚定地在高考志愿表上填上了浙江大学。一位学长告诉我:“在美丽的启真湖畔有一群美丽的白天鹅。”当我带着无尽的向往真正来到启真湖畔时,却遍寻不获。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时的迷茫与失落,不会忘记是怎样气急败坏地拨通学长的电话,但更让我铭记的是电话那头的回答:“启真湖畔确实有一群美丽的白天鹅,每年飞来一群,又飞走一群,他们的一切思想和尖锐的性格都被柔和的湖面所包容。只要你尝试着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只,你就能惊讶地领略到湖面的宽广、天空的博大。”从那一刻起,我开始将心贴近湖面,感受其一世苍茫。

从1897年建立求是书院开始,求是学子便经历了一段血泪交织的革命史。抗日战争期间,竺可桢老校长带着众多学子西迁,从杭城始,直至1940年初迁到贵州的遵义、湄潭。七年湄潭办学,浙大不仅硕果累累,培养出了以谈家桢、苏步青、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等为代表的学界巨子,更被誉为“东方剑桥”。这些西迁的岁月,写满了浙大的悠悠故事。

在学校,我也听年长一些的教授讲过四校合并的事。1998年,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四所学校成功合并。“那段时间的教学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来自四所学校的学生,无论是观念上还是知识构架上差别都非常大。同样的知识点,教给不同的学生,我需要采取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接触不同类型的学生使得老师和同学的成长都变得非常迅速。”在我想来,这就是包容的力量。

走进浙大,你一定会听到一个响亮的名字――郑强。这位曾被浙大学生连续多年推选为“我最喜爱的老师”,这位担任浙大党委副书记的和蔼的教授,这位与同学们走得最近,能为同学们发出自己声音的老师,这位在讲台上激情澎湃、神采奕奕的演讲家,吸引着无数的学子。来浙大,不能不听郑强的讲座,满满当当的小剧场,一场演讲,一百余次的鼓掌,各种情感交织、融化在喝彩声中。他,永远站在学生的角度,包容他们的各种个性,为了他们的成长鞠躬尽瘁。他是同学们最喜爱的老师,他的笔杆在面对权利主义、腐败现象时绝不亚于鲁迅先生。

一个包容的大学应该拥有怎样的情怀?在学习上,我们可以听到各门类的课程,可以跟随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和100多家社团共舞,和自己的兴趣作伴,收获青春的快乐;在科研上,我们可以和教授切磋琢磨,可以在试剂瓶里找寻新的天地;在校园里,我们可以和外国友人亲切交谈,交融中西文化;在闲暇时光,我们可以一起游走,在老和山顶,登高揽胜。

在紫金港校区,你会惊讶地发现浙大是没有大门的,石头上金光熠熠的“浙江大学”和竺老的两个问题,伴随着来来往往的如织人流,这就是浙大的情怀。正如校歌所唱:“大不自多,海纳江河。”这样的一所大学,让我在启真湖畔,化身为一只白天鹅,体会游走湖畔的欢乐,体会到绿树碧波,慢慢悟出了竺老两个问题的真谛。

在我看来中山大学最浪漫的地方是康乐园,诗人也称它康园,是中山大学南校区的别称。康乐园布满了层层叠叠的植物群落,高大的古树、洒满光斑的灌木丛,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其中,我最爱树。这里的树不仅数量多,种类也多,不少是珍稀树种。

而中大的树要数逸仙大道上的最为壮观。康乐园以逸仙大道为中轴线,向两旁伸展开来,路两旁有各种各样的树木:高大挺拔的棕榈树、盘根错节的榕树……每天穿行于葱茏的树木中,让人心旷神怡。树木在中大有特别的意义。2003年春,位于马岗顶的图书馆总馆要扩建。听说可能会砍掉一批树木,校园里变得躁动不安,师生纷纷发起了 “树木保卫战”,当时的校长黄达人也发表《我也爱马岗顶的树》一文,说:“中大之所以可爱,与这些树是分不开的,在它们身上,折射着中大的传统,它们是中大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康乐园里,树的命运与图书馆的命运勾连在一起,折射出一个哲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若说这看不尽的绿肥红瘦培养了我们的浪漫情怀,那么中大的治学精神则显现在建筑之中。康乐园里散落着许多“红楼”,中式的黄脊、红墙、翠绿瓦、老虎窗,西式的烟囱、拱门、通柱、彩玻璃,中西合璧,别致典雅。红楼中,我偏爱陈寅恪故居。中山先生铜像东侧数百米处,便是绿树掩映的陈寅恪故居。陈先生生前就在这座两层高的红楼里讲学,所讲内容必是在学术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探索和思考。他讲课时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人称“教授中的教授”。中大教师言传身教,今天这种座无虚席的情景依然在中大上演,行政学家夏书章、历史系桑兵教授、中文系黄天骥教授等这些名师上课时,几乎各个院系、各个学校的同学都会跑来听课,不要说座无虚席,甚至连站的地方都没有。

除了讲学,对中大影响最深的应该是陈先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了。中大有很多社团协会,为热爱思想、充满激情的中大学子提供了一个成长的舞台。比如《中大青年》就是一个完全由学生策划、编辑、组稿、写稿的校园媒体,继承了中大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中大青年》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高校一流的媒体。

中大文科生最向往的莫过于博雅班了。博雅班有不少全校独一无二的精品课程,如中国传统工艺、流行音乐演唱等。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机遇是博雅班的另一特色,如出游、联谊、文化节、摄影展、体育比赛等系列活动多得数不清,每年暑假还会组织学生深入当地调研、考察。博雅班的150名学生选自5个文科学院,学生不需要放弃原本专业,只需每学期多选1~3门博雅班的课程即可。

此外,中大的“手写体”录取通知书也是让我们津津乐道的。充满古典气息的淡黄色封面,中央是中大教授亲笔书写的“录取通知书”几个暗红色的篆体字,正面以刻有“中山大学”字样的瓦作为背景,另一面印有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是2011年中大创意的“手写体”通知书。

我想,录取通知书是一份具有人生里程碑意义的纪念品。这样的设计,既彰显了中大百年老校的文化内涵,又极具人性化。

康乐园,看得见的美是优雅与庄严的情怀,看不见的美是精神与思想的积淀。

又到毕业周年纪念日,每每遇到这个平常又特殊的日子,我总会怀念自己的大学生活。这种怀念,既有想再来一遍的意犹未尽,又有时光不可倒流的无奈。

我入校那年刚好赶上上海理工大学百年校庆,百年前这座大学叫“沪江大学”,由于这是一所由德国人创办的大学,所以它拥有着目前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从教工宿舍到音乐厅,从小礼堂到实验室,后罗马时代和巴洛特建筑风格随处可见。另外,上海理工还拥有上海高校中最长的林荫路,每每华灯初上,路边树上悬挂的点点星灯都会亮起,加之这里也算是徐志摩的母校,因此每当我走在这条路上,都会感觉到不逊于法兰西的浪漫和小资。

其实,我的大学生活完全可以用平淡来形容,但如果要把这平淡的四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却发现每一天都闪亮无比。

我所在的会计专业相对比较传统,学起来稍稍有点枯燥,但是我觉得,只要沉下心来就会发现,枯燥之中其实也有乐趣,比如大二的时候学校开设的经济学,一开始我认为经济学是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各种公式和模型,学起来会很头疼的,但后来发现经济学其实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当年教我的王老师毕业于复旦,是一位才华、美貌、气质并存的女老师,她经常会在课堂上讲一些非常形象具体的例子来引导我们。比如在讲GDP的概念时,她说,一位单身男,工作繁忙,为自己请了一个保姆,每个月付给保姆固定的工资,一年之后,这位男士和保姆相爱并结婚,结婚后原来的保姆也就是这位先生的太太照样要打扫房间洗衣做饭,但是先生不需要再付给自己太太工资,这件事情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这位保姆第二年开始不再为国家贡献GDP。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很多经济学上的概念被她用源自生活中的例子解释之后,就变得深入人心,更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经济学的原理其实无处不在。一旦有了这种思维方式,就会对“经济”二字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改变了我看待事物规律的眼光和逻辑,使得我更加理性。

每所大学都有五花八门的选修课,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每个人在大学里的专业是固定的,甚至有决定一个人一辈子从事行业的可能,一旦走进社会,再想去了解工作以外兴趣之内的事情,就非常不容易。那既然如此,就应该好好利用大学里的选修课,尽量听从自己的兴趣。

大一时候我斗志昂扬地选了一些自认为可以增强就业优势的选修课,比如商务英语、证券投资之类,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到了大二下学期,我便褪去功利主义,纯粹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了西方经典哲学、古典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电影赏析等课程。因为是自己内心渴望去了解的领域,所以充分保证了出勤率,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苹果之父乔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说过:“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了各种琐碎的点点滴滴。这些片段,在你展望未来的时候并不知道它们的价值,但是你必须相信,这些点滴,将会在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串联起来成为你宝贵的财富。

乔布斯的话精准地形容了我大学四年的岁月,看上去平平凡凡,并没有什么特别闪耀的地方,可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生活不正是如此吗?大学里平淡而不平庸的生活,让如今的我学会了如何安静地思考,如何理性地面对挑战。可以说,我用四年的平淡生活,渐渐照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我的母校贵州大学坐落在云贵高原的一颗明珠上,那是一座美丽的小城,她的名字叫花溪。贵州大学屹立在花溪的山水之间转眼便是100多年。时至今日,仍有少部分人不清楚贵州位于何处,贵阳位于何处,但是林城贵阳的魅力,浪漫花溪的风采,正以一种高昂的、无人能挡的姿态,逐渐占据着世人的视野。这种不畏惧、不服输的精神,也正是一代贵大人的精神。

我之所以爱这片土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她这种可贵的精神!

花溪情结

那年夏天,像所有高考生一样,在煎熬中度过了一个月的假期后,我收到了贵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且如愿以偿地被贵大新闻系录取。至此,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终于缓缓向我走来。选择贵州大学是我一直以来的计划,在我的计划里没有出现过清华,也没有出现过北大,有的只是这所离家最近的学校。我是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恋家且不愿出远门,高中时期曾一度因为这个而被好友们嘲笑。当其他同学热火朝天地讨论要去哪个省念哪所大学的时候,我早已认定了贵州大学。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花溪的宁静,喜欢花溪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不愿意离开。

花溪这个地方,似乎更像是为贵州大学而存在的。贵大划定的校界,除了一个象征性的大门,所有校区几乎都是四通八达任意出入的。城区是校区,校区也是城区,两者融合在一起,没有一丝不和谐。反而衍生出了一个词――大学之城。是的,花溪就是一座“大学之城”。

花溪河是花溪的灵魂所在。它贯穿了整个花溪,多少年来一直像母亲一样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花溪的多个景点都以花溪河为主,比如花溪平桥、十里河滩、国家地质公园……

也许有人会问,花溪是美丽,可在这个地方生活久了,不会审美疲劳吗?会,当然会。可是贵大百分之九十五的同学都不是本地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四年的时间一晃而过,当他们不得不告别贵大时,留在他们记忆中的,就是贵大的美,花溪的美。而这美,是永远的。

学有所长

贵大的校训是“明德至善,博学笃行”。分别取自《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礼记》中的“博学之,笃行之”。我进校后的第一堂课,就是学习校训和校歌。院长说,作为贵大的学生,首先要弄懂这八个字真实的意义。于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围绕校训写一篇小论文,而我也是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明德至善”,什么是“博学笃行”。这不仅仅是做学问的道理,更是做人的道理。这进入大学后的第一课,已让我受益匪浅。

我家里的叔叔阿姨大半都是教师,并且都是语文教师,从小耳濡目染,我对文学很感兴趣,进入了新闻系后,更有一种如鱼得水的畅觉。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策划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一系列专业课程,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与写作息息相关的学科。我深刻地感受到专业选择的重要性,并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听家人的安排选择法律。这也是我想跟还未踏进大学校门的同学们分享的一点体会,专业的选择,除了要考虑就业等问题外,更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感觉。如果选错了专业,将是一辈子的遗憾。

在新闻学这个专业里,实践能力很重要。我们的作业常常是亲自去采访然后写稿并上台播报,所以街上采访路人,公车上采访司机,医院里采访医生和病人,甚至直接去采访学院领导都是常有的事情。这种教学模式可让我受了不少打击,有时当我鼓起勇气去采访一个路人的时候,得到的却是他的躲避与冷眼。好在我明白,对于新闻专业的学子来说,接受冷眼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初入新闻行业必须面对的考验。

师长印象

进入贵大后,首先接触的便是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老师是教新闻选读的熊妨老师。说实话,第一次在课堂上见到他时,我着实被他那“与众不同”的气质震住了。在我心目中,老师就应该是一副温文尔雅的儒者风范,从小学到高中,我的老师也大都如此。但眼前这位老师却颠覆了我的判断,光看下巴上那撮小胡子,你都会认为这肯定是哪位来我校交流学习的日本友人,可他,的确是货真价实的中国人。

熊妨老师脾气非常差,差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课堂上要是有人开小差了,熊老师一定极尽口才之能事,把那同学当场骂得羞愧难当,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而骂人的话却是半个脏字没有的。骂人,似乎是熊老师的一种特殊教育法,通常上课前他都会先“教训”我们一顿,把大家全都贬得一文不值,才开始上课。后来我逐渐发现,课前被他一番“责骂”后,上课时大家都异常认真。当然,熊妨老师的口才可不止体现在骂人上,枯燥的新闻理论从他口中讲出来,就能让大家兴趣颇浓,新闻稿件经他一评论,似乎也更加耐人寻味。

我一直对熊妨老师的严厉凶悍心怀畏惧,直到听说他竟然拒绝过某知名报业集团的主编职位,才真正对他敬畏起来。再看他时,甚至多了一丝看世外高人的崇拜。对此,熊妨老师说,当你被定位在某个位置上时,你所说的话,做的事,就被许多框架束缚住了,还不如做个闲云野鹤的普通老师,教训教训这群乳臭未干的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

熊妨老师极力主张新闻自由,在课堂上说到某些报纸刊出的不实新闻时,甚至会拍桌子骂人,严重的时候更是拂袖而去,这时候我们都知道,他是郁闷地抽烟去了,而这也正是他留给我们思考问题的时间。

我在熊妨老师身上学到很多新闻人应该坚守的原则,更看到了一种不慕名利、不慕虚荣的品质。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他赠给我们自己的新闻著作时,学孔乙己的模样心疼地说:“多乎哉,不多矣。”

贵大给了我我想要的,也给了我很多我没有想到的。我不知道接下来的人生会获得一些什么,但我相信贵大所传授给我的精气,能让我所想象过的,那些未经历过的美好生活,都在不远的前方,向我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