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程改革:向左转?向右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程改革:向左转?向右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65-01

我是一名教师,教好书是我人生中梦寐以求的最大的梦想。

近些年来随着课改不断深入,伴随我的困惑也在不断的增多。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改革好,愉快教学,不改只能使教育走向城市的死胡同;另一种观点却不以为然,课改不过是绣花枕头,形式主义,中看不中用。课程改革:向左转向右转

国家教育部自2001年出台课程标准,一路风雨一路坎坷,披星载月,而今已走过了13年,在这十三年中,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的手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还形成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等等。特别是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正经一跃成为初级教改的先进典型,被推崇为全国农村教育的样板。对教学理念的洗礼,这是值得特别欣慰的事。

但是对课改的迷惑亦多。

2013年1月,J县启动了中小学缔造优质课堂--高效课堂模式。即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精讲点拨――有效训练五环式的课堂模式。(凡在教学中能主动应用这种模式的教师都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案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的提纲,进行自主的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在自学笔记本上用双色笔作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打下基础。导学案中自主学习的内容绝大部分的学生通过看书可以完成。打破了过去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一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学生是如何把握的呢?是想一名刚步入教坛的教师他又是怎样去把握疑点、难点的呢?无非是多读多想;看教学用书或者查阅其它工具书;再就是网上查找等。一番功夫下来且是一节课所能解决的吗?

合作探究。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小组;小组成员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且不说第一环节出问题,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资料缺乏,虽说当今网络信息发达,但因经济条件和住校等因素,所摄取的知识并不是很广,要回答课题中的这些重度、难点是有难度的。不妨举个例子:九年级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中有选自孔子的名诗篇《关雎》。诗篇中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呢?是赋、比、兴。赋、比、兴又是什么?我们好像都说不清楚。为了降低课文中的难度,教师只好把课本中的重点、难点在导学案中呈现出来。交给学生讨论,试问这样的效果又将如何呢?

因第一、第二环节出现问题,那第三环节学生的展示会精彩吗?教师的讲会不会与本堂课的模式发生冲突?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实施这类课程的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死后发展起来的三大派别各有侧重,并不都是颜回。遗憾的是当今社会越是成熟,人们就越习惯于从流。进庙烧香,只因为大家都这么说都这么做。

课程改革,必须求真、务实,不能一味的跟风、赶时髦。不能只讲形式上的变化。但我们没有能力思考时,即便给你再多的方法,你也不会很好地去执行行动。

还有课堂的评价机制也左右课程改革。为了我们的教师更好的未来,我引用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与大家一起共勉。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有意义。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 “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如果课堂一切都很顺利,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节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有效率。她认为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学习困难的;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就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在这个意义上,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生成性。叶澜介绍,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在课堂中应有教师和学生情感、智慧、思维和精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常态性。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因此,她告诫教师们: “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才能上的课。

有待完善。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公开课、观摩课要上得没有一点点问题,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她告诉记者,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参考文献:

[1]叶澜教授――《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