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迪奥尼西奥·契马莱利 为寻找艺术走遍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多年前他走遍了全中国,他踏遍各大洲学习艺术,花整整一年完成一个雕塑。
迪奥尼西奥・契马莱利(Dionisio Cimarelli)看上去并不很像个“艺术家”,他既不落拓不羁,也不狂放招摇引人侧目。恰恰相反,当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穿深色西装,戴着围巾,是一个严肃深沉的中年人。
可是一开口谈起他的雕塑和他的艺术世界,他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告诉记者:“创作是我最基本的需要,就像饥饿的人要吃饭。”为了寻找他心目中的艺术,他几乎走遍了世界各大洲,从最冷的俄罗斯,到最热的非洲。
【艺术缘】整整一年雕一个作品
谈起他最得意的作品,迪奥尼西奥立刻神采奕奕:他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把一块2.5米高,3吨重的纯白大理石,变成了哲人圣乔万尼・巴蒂斯塔的形象。
那是2001年的时候,整整一年他都沉浸在这个骨瘦如柴的老人的形象中。模特是4年前他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找到的,初稿做成石膏像带回意大利,整整4年之后他才决定要做成大理石像。最初为了找一块理想的白色大理石,他就在意大利的深山里找了整整一个月。迪奥尼西奥告诉记者,当初米开朗基罗就曾经在这座山里找大理石,而他找到的石头跟米开朗基罗最好的大理石一样好,光这块3吨重的石头就价值15万-20万元人民币。
雕塑完成的过程漫长而艰苦,因为石头坚硬而且很脆,一不小心就会折断。最后2.5米高的石头变成了1.5米高的雕塑,飘落的石屑积起来像雪一样。完成后的巴蒂斯塔像身上披的那块布轻盈得好像能够飘起来,把手放在最薄的地方背后,对着光可以看见手指的影子。
常常三四天关在屋里
采访的间隙,记者随手翻开了迪奥尼西奥的作品集,惊讶地发现一尊他的自塑像。那是一个脸部的塑像,迪奥尼西奥说这个塑像比自己大了一倍,描述的是自己工作时的状态,神情贯注,几乎没有表情。迪奥尼西奥说这是一种面对自我时的表情,这是最真实的,没有戴上任何面具,艺术家的任务就是把这种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展示给人们。
迪奥尼西奥说有时候孤独对他来说是一种必需品,尤其是当他工作的时候,他常常会连续三四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出门也不见任何人。说到这里他笑笑说,做他的女朋友必须要接受这一点。
艺术家的生活起起落落,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多少次想要放弃了。各种各样的理由让他坚持不下去:比如说没有了灵感,比如说创作陷入了困境,比如说作品卖不出去。但是用不了多久,他又重新投入了创作,因为这已经是他生活的一个部分,就像面包一样是必需品。
【闯世界】周游世界学习艺术
迪奥尼西奥的人生经历就像他的艺术世界一样丰富,他说他在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们都惊讶,他才40岁怎么会去过除了南极洲和澳洲之外其他所有的5大洲,而且不是路过,不是旅行,而是真正在那些地方生活、学习和工作。
20岁的时候,他留学中国、日本、泰国,从东方文化中寻找艺术的灵感;25岁在巴黎卢浮宫拿破仑宫殿做修复雕刻师;26岁他来到非洲的丛林,在塞内加尔、马里、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用法语和当地土著人交谈;30岁他游历了中北美洲辽阔的大地;32岁他来到寒冷的俄罗斯,在圣彼得堡学习美术;38岁他在沙特阿拉伯教书,体验中东瑰丽的艺术;两年前他再度来到阔别的中国……
在非洲死里逃生
在这20多年的游历中,不仅只有美丽的风景和友好的当地人,迪奥尼西奥也遇到过许多危险,有一次几乎要了他的命。那是15年前在非洲的塞内加尔,一个当地的艺术品中间商请他到家里喝茶,到了那里,那个很高大的黑人突然抽出一把一尺多长的刀对准他,要他把钱交出来。幸好当地由于天气热窗总是开着的,迪奥尼西奥急忙从窗口跳了出去,拔腿就跑。
这样的危险没有使他停住脚步,他依然背起行囊就出发,去寻找他的艺术和创造力。
【中国缘】书店里邂逅《老子》
迪奥尼西奥来上海才短短1年,但是他与中国的缘却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那个时候,尚是少年的迪奥尼西奥偶尔在一家书店里发现了一本意大利文的《老子》,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使他对遥远的东方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直到现在,他还记得《老子》当中说:“世间的事物好比一个杯子,杯子是用什么制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虚空,因为那才是有用的。”这种东方式的哲理简洁直白却无比深刻,立刻把他带入了一片新的天地。
除了《老子》,迪奥尼西奥也对中国的水墨画深感兴趣,中国古代的画作那样简单,却有说不出的美,从中他仿佛看出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感悟。说到这里,迪奥尼西奥指给记者看他的作品集里用墨画的中国人肖像,寥寥数笔却活灵活现,那种轻盈和灵脱,一点都看不出出自一个西方艺术家之手。
从南到北走遍中国
那段时间,对东方艺术的挚爱之情,促使迪奥尼西奥来到中国完成他的论文。论文的题目是“中国人的脸部构造”,为了这篇才17页的文章,他走南闯北,几乎走遍了全中国。他来到了北京,来到了浙江,来到了云南……那是20年前,那时的中国还不像现在这么开放,人们看到他这样的外国人都觉得很新鲜。一路上,他给他看到的中国人拍照,跟他们交谈,给他们画肖像,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
在那些旅行之后,他写了一份17页的论文,详细地分析了中国人的脸部构造和人口变迁之间的关系。在这段时间里,他越来越熟悉中国,也越来越喜欢中国,他说中国人很像意大利人,喜欢说话聊天,喜欢热热闹闹,有丰富的食文化,跟他接触的其他东方人,比如说日本人很不一样。
两年前,他又重新来到了阔别多年的中国。这两年里,他在北京、上海、杭州开讲座、教书。中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若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将来他一定要为上海创作一些作品,现在他还没有什么具体的构想,但是这些作品一定会是中国文化和意大利文化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