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线的情感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线的情感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线”作为中国画传统艺术的精髓和灵魂,几千年来,其精神亘古不变,其功能日趋完善,它是人类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线 中国画 情感

中国传统绘画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几经千年的风雨变迁,历经无数先辈的耕耘创造,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绘画体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世界画坛所瞩目。

提起中国画,人们自然会想到“笔墨”。长期以来,笔墨一直是中国画技法的精髓和灵魂,黄宾虹说“章法屡改,笔墨不移,不移者精神,屡改者面貌耳。”中国画艺术就是探索笔墨发展规律的艺术,而笔墨体现的具体形态就是“线”。线,包括点和面。点是缩短的线,面是扩大的点。线的长短、粗细、刚柔、虚实、轻重,缓疾等不同的形式和组合,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和审美风格。数千年来,中国的艺术家始终刻意探求线世界的奥秘,使线的表现力日趋完善,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并使线的语言从客观单纯地表现物象外轮廓框架的范畴上升到了主观丰富地表现物象“精”、“气”、“神”、“韵”等画家思想情感的高度。

什么是线?中国画的线源于何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见到各种各样的线。如天地相交的地平线,物体起伏的轮廓线,江河湖面的水波线等。这些举目可见,但触不可及的线,只是两物相交及结构转折所产生的形象边界现象。这种形象边界所形成的“感觉线”,就是中国画中“线”产生的最初依据。在中国的传统绘画里,中国的艺术家把这种感觉上的“线”更加明朗化、具体化,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生命力。从理论上讲,中国画的线,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是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线感觉”,经过大脑的提练,概括,加工后形成的一种艺术语言,是客观事物现象通过视觉在艺术家头脑中的一种主观能动反映,是“迁想妙得”的结果。因此,每条线的产生都倾注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意识。“线”,作为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自古以来,为历代大家所重视。它不仅是一种造型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传情达意的有效工具。线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画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开拓了一片无限广阔的天空。

达・芬奇说:“最初的画只有一条线。”人类作为一种具有思想和情感的高级动物,在最初没有形成语言之前,就是运用事物的抽象形象以线的方式来传情达意的。

中国画的用线,可以上朔到约公元前六、七千年以前。在那刀耕火种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用线来表现物象,传递情感。从西安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的彩陶中,我们就可以见到一种滞涩、古拙的细尖线,由这种线所描绘的各种植物纹饰充满了原始的神秘气息,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生老病死,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的恐惧和迷惑,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依恋和血脉相承的鱼水深情。这些原始纹饰中的线就是中国画用线的最初雏形。当历史的车轮辗进又一个千年,出现在五、六千年以前的马家窑文化则将线的运用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有了富于节奏变化的线。如甘肃宁定出土的彩陶罐,用线粗犷,稳健凝结。宁夏三坪出土的彩陶坛,用线流畅,富有动感。特别是青海大通县出土的彩陶盆,其笔法细腻,疏密有致,所绘舞蹈人物生动活泼,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原始舞乐的情景。这些原始时期彩陶纹饰,是我国远古时期灿烂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传统绘画史上光辉的篇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线的内涵日臻完善,线的发展更加迅速。岁月流逝到唐、宋时期,我国的传统绘画进入到了一个繁荣昌盛的阶段,出现了复线,长短线,粗细线和曲直线的变化。特别是山水画中皴法的产生,使线的性质发生了飞跃。艺术家通过对线的挥洒,使作品的“精”、“气”、“神”、“韵”互相辉映,达到了尽乎完美的地步。

罗丹在《论画》中说:“艺术就是感情。”那么,作为东方绘画体系之一的中国画艺术自然也就是传达感情的艺术。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是靠各种不同形式、不同笔法的线去表现的。因此,线运行的过程就是情感外泄的过程,线运行的轨迹亦即情感运行的轨迹。

中国画的线之所以在能够充分表现各种物象的同时,既传情又达意,完全在于线条的不同变化以及由变化所产生的节奏、韵律等。而线的变化则在于运笔用墨方法的多样性。线的光毛、粗细、轻重、枯润等各种形式的变化,都是通过运笔速度的缓疾,运笔力量的轻重,运指运腕的方向的变化以及笔上所含水量的多寡等各因素综合形成的。不同的线条变化产生不同的情感轨迹,表达不同的情感内涵。我国近代画家吕凤子在《中国画技法研究》中写道:“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就一直和笔墨融合在一起活动着,它所到之处,无论长线短线,还是短到极点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轨迹。”

一个成功的画家,就好比一个出色的演奏家,他以点线为琴弦,以纸砚为乐池,挥洒出一部部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夺人魂魄的惊天动地的情感交响乐,而不以无味的描摹和重复的再现来描绘对象的外形作为终极,而是将画面作为抒感的旋转舞台,将点线作为表达情感的恒定轨迹,从而迸发出“血”与“火”;创造出“灵”与“肉”;激发出“爱”与“恨”。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