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12-0021-02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计算机基础教改方案。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我院针对2005~2007级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600人作为问卷调查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层次分析法、教学实验法等方法对目前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

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1) 知识内容更新快

(2) 实践性强

(3) 要求一定的教学条件

(4) 要求教师自身的知识也随技术发展快速更新

(5)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2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内容应由计算机基础扩展到信息技术

(2) 由于中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大学生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不再是从零开始

(3)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应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

(4) 选修课,尤其是某些应用软件的使用,学时太少

(5) 公共基础课的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不合理

(6) 考核方式不合理

3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方案

3.1指导思想

围绕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原则,调整并更新教学内容、组织课程体系,精选核心内容,调整、压缩陈旧和重复的内容,吸收先进思想,重新组织知识单元,努力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各层次教学的基本要求,设置不同档次、不同内容的课程供学生选修,做到因材施教。

3.2教改方案

(1) 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强调针对性。例如,新闻和艺术类专业应注重多媒体内容的教学。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增加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

(2) 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必须作为必修课,而“程序设计”可以作为选修课。

(3) 教学内容应该突出应用性。希望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常用的实用性软件和多媒体教学内容应加大学时。

3.3教改实践

3.3.1教学安排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工科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计算机基础教学可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为计算机基础。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里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必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基本知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字处理、表处理、数据库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多媒体技术等。

第二层次为计算机技术。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一些问题的初步能力。在这一层次上,以学习一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为主要内容。除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外,课程中还应包括计算机软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概念与方法。在实践环节上,要使用目前先进的软件开发环境与平台。

第三层次为计算机应用。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建构本专业及相关领域中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信息管理基础与多媒体应用基础等。各专业可结合本专业实际需要引入计算机辅助基础、多媒体制作软件等内容。本层次的课程最好应由所在专业的教师承担。

另外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应开设“信息技术基础”选修课,其内容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相衔接,适用于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第一层次)的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内容不同于中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应包括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的实施、有关信息技术的政策与法规、信息安全等,内容要求泛而不深,广而不专,通俗易懂,使各专业学生能对信息技术领域有较全面的了解。

3.3.2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蕴含着很多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其它学科也是适用的,所以领会和掌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这些方法的学习就是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

为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彻底摒弃“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学到什么”向“如何学”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自学式教学法等方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运用发现法教学,使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探索知识的来源,培养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欲望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独创性。针对目前课时紧张,教授内容较多的情况,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准备好电子教案,选择恰当的例题、习题,精讲。尽量多的采用电子演示文稿、大屏幕多媒体联机演示等先进教学方式,把计算机课程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同时可省下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计算机课程教学课件已放到校园网上,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向学生公布主讲教师邮箱,利用网络资源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即将开通 BBS教师论坛,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

3.3.3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必修课):4学分;授课20学时;实验52学时。

信息技术基础(选修课):2学分,授课12学时;实验12学时。

计算机技术(选修课):3学分;授课24学时;实验30学时。

计算机应用(必选课):3学分;讲授+演示18学时;实验36学时。

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查,利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模块的权重,结合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我院最终确定了用36学时讲授选修课,教学内容包括Flas制作软件、Authorware多媒体应用系统创作软件和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

3.3.4考核方式

我校对计算机技术基础教学非常重视,引进了考试系统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利用计算机网络定期对学生进行单元测试和期中、期末考试。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院把单元测试、期中考试作为学生期末总成绩的一部分,使学生对每次考试都给予充分的重视,避免了期末突击的现象。考试方式统一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

(1) 免修通过考试:学校应使用无纸化考试系统,对入校新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能力测试。考试采用自由报名形式,成绩合格者,即可取得学分并获准免修该课程,直接学习计算机技术课程。

(2) 成绩未合格者,则须参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考核遵循学校考核制度。

(3) 计算机应用课程为必修课,学生必须达到合格标准。

4总结与建议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是: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欠合理;教材老化、教学内容陈旧;学时不足,尤其是选修课;对实验课重视不够。而且我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验教学缺乏系统研究,实验内容不全面,而且实验设备不能满足上机课的需求,基本实验条件得不到保证,更谈不上开设高层次实验课。因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提出下面几点建议。

(1) 计算机基础课程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课;技能课;应用课。其中应用课是关键。

(2) 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倡启发式教学、民主式教学、开放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 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上机课的学时,加强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

(4) 加大实验室的硬件投资。

(5) 鼓励教师自修和进修,提高自身素质。

(6) 改革考核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文科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