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汽车社会到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汽车社会到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一次科学技术上的重大革命,其直接影响都首先表现在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革上,而每一次交通通信技术的变革均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聚居生态的变化。随着地球村在技术形态上成为现实以及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种族与国籍等特征将进一步弱化,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将被彻底打破,而人们对交通工具等的依赖将进一步加深。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从事何种职业,处于什么年龄,各类交通工具——无论是私家车还是飞机、轮船、火车、动车、高铁、地铁、公交车……它们已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离开它们,你将寸步难行。

随之而来的,必将是对交通安全问题的重大挑战。交通安全的人身保障,离不开意外险、医疗险和寿险。爱人必先自爱,爱驾更要爱家;人在险途,保险居先。你是否已经配置了必要的保险来做好保障和防范?

韩亚航空空难发生后,相关问题再度引发社会关注。华泰人寿保险公司于8月8日在全国推出百万爱驾综合保障计划,以较低廉的保费,着重向私家车驾乘人员提供高额的人身保险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意外险市场上“车比人贵”的隐患,同时也顺应了保险市场回归“保障”功能的转型趋势。

20世纪50~70年代,自行车是中国人最拉风的代步工具,也是那个时期最具有符号意义的社会特征。

20世纪80年代,摩托车开始逐步成为交通工具中的新宠。

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的20多年间,随着城市交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加之忙碌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汽车代步,私家车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老百姓的生活安上了车轮。

中国已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汽车社会,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交通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每个人都在路上。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30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最大的消费国,于是有人把2009年称为中国汽车社会元年,认为中国已经进入汽车社会。但按照国际惯例,当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达到20辆以上,才算进入汽车社会。

2013年3月5日,时任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1.5辆,比2007年增加15.5辆。这不啻我国正式进入汽车社会的宣言。

汽车社会一词来自日语的“车社会”。日本专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汽车社会一词,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日本进入汽车普及年代后,发生了大量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现象,人际关系急剧变化,社会节奏明显加快,日本专家将这种汽车普及带来的新的社会形态命名为汽车社会。在汽车社会里,汽车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更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是人的空间属性的扩展和精神的延伸;带来这种深刻变化的交通工具不仅仅是汽车,还包括 公交车、地铁、出租车乃至飞机、轮船等,汽车是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符号。

机动车、民用汽车和私人汽车(又称家用汽车,俗称私家车)是3个易混的概念。

机动车是由动力装置驱动或牵引、在道路上行驶的、供乘用或(和)运送物品或进行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包括汽车及汽车列车、摩托车及轻便摩托车、拖拉机运输机组、轮式专用机械车和挂车等,但不包括任何在轨道上运行的车辆。民用汽车常简称汽车,是机动车中的主要类别。而根据所有者的不同,可把民用汽车分为私人汽车和单位汽车,私人汽车显然又是民用汽车中的主要类别。

通过一组数据可以很好地区分:统计公报显示,至2012年年底,北京全市机动车保有量520万辆,比2011年年底增加21.7万辆。民用汽车495.7万辆,增加22.5万辆;其中私人汽车407.5万辆,增加了17.8万辆。私家车占全市机动车总量的6成左右。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2.4亿辆,驾驶人数2.6亿人

这是公安部的截至2012年年底的数据。同样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排名前20位的城市见下表。

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1.2亿辆,驾驶人数 2亿人

从2000年开始,中国(民用)汽车市场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汽车保有量从1600万辆攀升到1亿多辆。汽车市场由小变大,2009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比原先普遍预测的2015年提早了6年。

全国私人汽车人均保有量:每21.5人拥有一辆

在2003年中国的私人汽车人均保有量为每52人拥有一辆汽车,10年间增长2.4倍。

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1月23日的《2012~2013中国汽车社会蓝皮书》(下称“蓝皮书”)显示,中国已冲过汽车社会门槛,但汽车使用环境进一步恶化。

蓝皮书预测,如果保持现在的速度,5年多私人汽车保有量就会翻一番,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将达到40辆,10年左右百户汽车拥有量将达到或接近60辆。

在私人汽车保有量飞速增长的同时,是城市公交系统的日新月异。尤其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市民的公交出行比例甚至有提高的趋势。

公交出行比例:北京44%,上海37.1%成都37.9%

在中国一二线城市,平均上班时间为41分钟,每天有一个半小时在路上。更有大量人群,每天2~3个小时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奔波。

2012年,北京市公共交通日均客运量超过2060万人次。其中,公共电汽车日均客运量达1394万人次,比2007年增长20.7%;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达673万人次,增长276%。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由34.5%上升至44%。

这意味着:每天2060万人次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其中公交车出行1394万人次,有600?700万人次每天乘坐地铁。

而在上海,2011年上海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约60.9亿乘次,日均客运量1668万乘次,较2005年增长了34%。与此同时,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高,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次数占出行总次数的37.1%,占使用交通工具出行总次数已接近“十二五”提出的50%;通勤交通中,使用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更是达到了47%。

在成都,据2013年4月最新数据统计,目前市中心城区常规公交、地铁和出租车日均客运量分别达到460万人次、70万人次和83.6万人次,分担率分别为27.2.1%、4.2%和6.5%,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已达到37.9%。

综合来看,相对于各地常住人口,每人每天平均大约出行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