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氏医存》论医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氏医存》论医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人们十分重视人伦道理。中国古代医学家也是如此,他们非常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医德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王燕昌在《王氏医存》一书中对医德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王氏医存 论医德

王燕昌是清代著名医学家是清代医学家,字汉皋,清同治年间河南固始县人。家学渊远,家中世代业医,燕昌得其祖传医技,并有所发展,辩证精当,善用单方常能起沉疴,为时医称道。曾任幕僚,议论医药之事,常加记录总结祖先医术之精华与自己的临症经验于心得体验写成《王氏医存》一书。所论有医学理论、诊断及药物,于杂病之诊治,亦颇有心得。至今在河南、安徽、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广为流传。该书共十七卷,另附《新选药方》(不分卷)。王燕昌作为清代著名医家在继承先辈前贤的同时,也有不少创新之见。

王氏在医存中反复多次强调了医德问题。这说明作为良医的德行修养在从业中很重要。医德问题并非王氏首创,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人们十分重视人伦道理。中国古代医学家也是如此,他们非常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医德学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医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医德理论,其内容包含预防疾病、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习医目的,赤诚、仁爱、谦虚谨慎、一视同仁、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等职业技术品质。这些优秀的历史遗产,对我们今天的医德建设仍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间关系的总和。是医生思想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医务人员从业的基本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反映,我国医德是是历代的医生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和总结出来的医务人员遵循的行为规范。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疏五过论”、“素问征四失论”等篇章中就有详细的论述。医德是宝贵的祖国医学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强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候,有些内容尚可遵循和借鉴。

我国医学伦理道德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和完善着传统医德,无论是从医德著作数量、体裁形式,还是思想内容,我国传统医德在世界医学伦理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关于医务工作者的医学人道主义品质的要求

(一)优良的人品和对病人的仁爱是从业的前提和基础

历代社会对医生的品行要求都很严格,强调医生要“性好志专”。具体表现在古人对医学生的挑选上。医学生必须要品德高尚,这是获选的前提。春秋战国《黄帝内经》记载:医学是“善为脉者……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长桑君收扁鹃为徒,是经过“出人十余年”的观察,发现“扁鹊非常人”,才把全部秘方传授给他。好的医生同时应具有良好的人品。《黄帝内经・灵枢经・逆顺肥瘦》篇日:“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微于毫厘,其非夫子,孰能道之也。”宋代林逋《省心录论医》指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死生之系”。当医生必须有好的人品才可以信托。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医生要:“宅心醇谨,举动安和,言无轻吐,目无乱视……”晋代阳泉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耗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比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其智能宣畅曲解……贯幽达微,不失细小,如此乃谓良医。”是说医生的职业在选择时人品要求严格。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担当和从事的。古代医学家强调医家在性情、举止上都要使病人如沐春风。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说:“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柔和,无非妄尊。不可矫饰。孙思邈认为名医应该是品行端庄,知识渊博。“望之俨然,宽裕汪汪”(《千金要方》),使病人一见就有信任感。温雅谦恭容易使 病人产生亲近感。获得病人的尊重和信任,有利于病人恢复健康。清代名医吴鞠通说:“天下万事,莫不成于才,莫不统于德。无才固不足以成德,无德以统才,则才为跋扈之才,实足以败,断无可成。”可见,医生要“济世救人,”必须有良好的人品。医学认为医以救人活命为本,所以古称“医乃仁术”。历代医家强调学医、业医必须以救人疾苦为己任,以仁爱精神为准则。“仁”是祖国医学医德的核心。“仁爱”、“救人”,要求医生赤诚地热爱病人,注重人的生命。《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外物悉备,莫贵于人。”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奔走于风俗不同的赵、齐、魏等诸国之间,过邯郸为“带下医”,过阳为“耳目痹医”,入咸阳为“小儿医”,始终以治病救人的仁爱思想为最高目的。《医统》中记载:“庞安时为人治病,十愈八九,轻财如粪土,而乐义,耐事如慈母”。南朝时期梁朝阳泉著《物理论・论医》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孙思邀说:“凡大医治病,必先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深心凄怆,勿避险蛾,昼夜寒署,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谓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他认为一个高尚的医生,一定要以普救病人的痛苦为职责,不贪名声。不图金钱,对病人应该有高度的同情心,要以尽心治疗。“其有患疮疾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冷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对病人充满仁爱思想,对病人的生命和健康要尽心竭力,全力救治。孙思邈告诫医生:“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昧。”所以然者,夫一人向限,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灌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要急病人病人所急,痛病人所痛。对有疾病来求救的人在思想上要像对待亲人一样,视病人如自己最亲近的人。“医之本意”在为病人解除疾苦,其他皆非所求。医生若能处妙想病人所想,增加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有利于促进疾病的康复。治病不论贵贱,对任何病人都要一视同仁地关心、体贴、爱护,是医德表现的一个方面。对待病人要“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小儿卫生总徽论方》),范晔在《东汉书・方术列传・郭玉传》记载:“汉太医郭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齐之,必尽其心力。”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一若有疾危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践贫富,长幼妍攫,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为至亲之想。”北宋医学家唐慎微,凡病家来请时,“不以贵贱,在所召必往。元代朱震亨主动去贫病之家诊治,尤其照顾“困厄无告”的病人。相反,对于那些颐指气使。盛气凌人的豪贵,不仅1不予奉迎,而且敢于藐视。两宋时期的钱乙医术高超,为人治病,不分贵贱。“自是戚里贵室,逮土庶之家,愿致之,无虚日”。(《钱钟阳传》)宋朝张炳对待病人:“无问贫贱,有揭必往视之,所活甚多。”明代陈实功还指出,即便是对娼妓等备受社会岐视的人。也应“视为良家子女”(《外科正宗》),明龚延贤在《外病回春・医家十要》中说:“贫富虽 珠,施药无二。”按病诊治、不可有轻薄之心。医家的仁爱,可谓是平等、博爱,显示了传统医德的高尚。王氏也认为医有八要:“一要立品”《王氏医存》164页《王氏医存卷十二孕证》强调医者要施行仁术,指出对任何病人都要关心、体贴、爱护,做到竭诚尽治,全力救治。

(二)尊重同行、不计功利

当医生的各有所长,理应互相尊重,互相切磋,从而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医者应当“志存救济,勿骄勿妒,尊师重道,切磋医术。”尊师重道是同道相互关系中的一条道德原则,骄傲嫉妒则是败坏医德。“古来医人皆相嫉害,扁鹊为秦太医所害,就是例证。”历代名医技艺高深无不是虚心诚恳地向别人学习。唐代孙思邈指出:“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讨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首载面,而有自许之心,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育也”。明代龚廷贤对曾对那些褒己贬人的庸医做过深刻评价。他说:“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问疾病,惟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设使前医用药尽是,何复他求?盖为一时或有所偏,未能奏效,岂可概将前医为庸耶?”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说:“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悔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简单几句话说出了很深刻的道理。同行之间应相互学习,促进医术的提高。救入济世是名医认为行医的目的。清代费伯雄认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三国时江西名医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物。只要求求医者栽杏树一株至五株,数年之后,得杏树万株,郁然成林,因此“杏林”成了医德高尚的美称。孙思邈说:“所以医人,不得持自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干金要方》)明末潘揖说:“是则孜孜为利,拓之徒也”。(《医灯续焰》他认为乘人之危而诈取财物的医生简直是盗贼。针对一些医生以医为媒,结交官府,借以谋利,陈实功提出:“为宫府中人活病,态度须认真,但不得“图求匾礼,亦不得言说民情,至生罪决。闲不近公,自当守法。”(《外科正宗》)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常常义务给人看病,后人以“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而称赞。李梃在《医学人门》中要求医家应:“纵守深素,不可过取重索。”历代无数医生兢兢业业。只求为他人解除病痛,“而终不言钱,可谓医人中第一等矣。”(《医灯续焰》)王氏在“医有八要”里“三要轻财”。中国传统医德历来弘扬不求索取、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在任何时候,倒可丰土会都会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

二、关于医务工作者职业技术品质的要求

(一)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

要实现“仁爱救人”的济世愿望。就要有高超的技术。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医学知识浩如烟海,《内经》提出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医学集成》要求“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这说明技术高超的医生必须知识渊博。孙思邈认为要想成为医理高明、技艺精良的名医。必须要勤奋学习,刻苦磨练,才能博学多才。“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必须先谙读《素间》《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侯、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等诸部经方,”如此“则于医道无所滞碍,而尽善尽美矣”。(《干金要方》)明代龚延贤在《万物回春》中则提出,欲为名医必须做到“十要”,如通儒理,精脉理,识病源,知运气、明岁序,了解天气季节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明经络循行与内脏气血的关系;识药理,能对症下药。会炮制、加工药物。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中提出: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或内或外,勤读先古明医确论之书,须旦夕不不释卷,一一参明融化机变,印之在心,慈之于目,凡临证时自无差谬矣。病家就医,寄以生死,医生责任重大,因此,古代医家要有高超的医术。“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至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所以医生必须做到“博精医源,精勤不倦。”南齐诸澄说:“病有微而杀人,势有重而易治,精微区别,天下之良工哉!”(《诸氏遗书,审微》)张介宾认为:“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盖天下之病,变态虽多,其本则一,天下之方,活法虽多,对证则一。”(《景岳全书》)认为一个好的医生,必须医术专精,辩证准确。《灵枢经》要求业医者有精专的高超技,使自己成为上工,这样才能履行防病治病的职责。如仅《逆顺肥瘦》篇日:“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治病“十全九”是技术高超的上工。否则,下工之医,“用针……,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官针》)其治病“如刀剑之可以杀人”,(《玉版》)为医者不能不“慎之慎之”。批评那种不务正业,专事傍求,技术不精。适足害人的医生。明代徐春甫说:“相彼天下之人,所重者生也生之所系者医也……嗟嗟!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王氏认为:“四要家学,五要师承”。《王氏医存》164页认为应该读《神农本草》《难经》《伤寒》《金匮》《千金方》等医学正宗书。

(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王叔和指出:“医药为用,性命所系。”由于医生的工作关系人命,所以一定要严肃认真,细致砷心,绝不能粗枝大叶、草率从事。张仲景说:“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跌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所谓窥管而已。”张仲景对那种抱残守缺,马马虎虎,不负责任的医生进行了斥责,认为他们似用竹管窥天,绝不能判断疾病的吉凶。(《伤寒论・自序》孙思邈指出:“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制针药,无得参差。虽日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罩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甚不仁矣。”要求医生要有认真细致,谨慎周到,一丝不苟,准确及时的工作态度,不得粗枝大叶,草率从事,敷衍塞责,马虎处理,以使病人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历代医家对临症的粗疏轻率行为严厉谴责,强调论治时:“察色不可不精,审声不可不详。持脉不可不静,辩证不可不细。既责其有,又责其无,既求其始,又虑其后,既达其常,又通其变,必使有济无损,有利无害,谦于己而无怨于人。”(清代怀抱奇《医彻》)历代医家在用药上慎重、认真。医学有“用药如用刑”“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医生用药不慎会“杀人”。宋朝寇宗爽提出:“夫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干人命,用药亦然。一误即便隔生死。……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木草衍义》)孙思邀用药的原则是“处判地药,无得参差。”历代医生用药都要精密思考,十分谨慎。历代名医还主张尽可能用价廉易得的药剂。葛洪的《肘后救卒方》所载之方,多为常人可用之方,“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肘后教卒方》)不得滥用珍贵或难觅药物。孙思邈指出:医生“不得以彼之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街其能,谅非忠忽之道。”孙思邈说:“要须临事不惑,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强后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因此,处处为病人着想,一心为了治病,这是为医的原则。王氏认为医者当志存救济,心术专正。

总之,王氏把医德概括为《王氏医存》卷十六指出:“故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又日:“医人临症,全仗精神健旺,用志不分;若精神疲惫,乱听乱谈,粗心浮气,先自病兮,兮以诊病?”指出医生一身系着病人的安全。凡看病医治,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切忌粗心大意,敷衍塞责。王氏认为医者当志存救济,心术专正。王氏更是把优秀医生总结为八要:“一要立品,二要勤学,三要轻财,四要家学,五要师承,六要虚心,七要阅历,八要颖悟。”又提出:“有家学、师承者,法家也。用法而不拘于法,乃活法也。彼以记汤头、谈脉要为能者,三指一按,渺茫若迷,抄录方书,葫芦依样,自误误人,医云乎哉?”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须有良好的品行学养,善于修身养性,广泛涉猎医书,做到品学兼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