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和“集体教学”的交互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近年来区域活动以其幼儿自由空间大、个性发展效果好的鲜明特点受到了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与认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看待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如何处理好区域活动与传统的集体教学两种形式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恰当地选择运用两种教学形式,这是当前幼教实践改革发展中亟待认识解决的问题。因而,我们在指导幼儿学习过程中,从实践层面对上述问题作了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集体教学是过去几十年中我国幼教实践中沿用的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在教师统一的组织指导下,全班几十名幼儿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目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较少能考虑、顾及各个幼儿不同的学习发展要求,幼儿基本处于一种被牵着走的被动学习状态,少有自主发展的空间。显然,这种学习方式在满足全体幼儿一定的发展需求的同时,难以满足各个幼儿对知识能力学习的不同需求,也不利于幼儿创造个性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观念的更新,集体教学这种划一的教学形式越来越显示其在教育与发展功能上的局限与不足,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对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人才的突出要求。在此情形下,以张扬个性,发展创造能力为价值取向的区域活动形式自然受到了大家的重视和推崇。与集体教学相比,区域活动中教师注意从各个幼儿发展需要出发,考虑、尊重各个幼儿不同的学习特点、意愿,安排教学内容,创设学习环境,鼓励支持幼儿进行自主、创造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中,每个幼儿都能按个人的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式的学习。可见,区域活动的引入与推广,对克服传统的集体教学的不足,从小培养幼儿具有独立的个性与创造能力,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等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这是我国幼教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其意义、影响超出了教学形式变化本身。
那么,积极引入并推广运用区域活动这一新型的教学形式,原来传统的集体教学是否就该寿终正寝呢?在实践摸索中对此我们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首先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从过去集体教学的一统天下到现今重视区域活动,其间并非一种形式的变化。这里,我们要摆脱以往“赶潮流”的行为定势习惯。无论对集体教学,还是对区域活动应着重从其内在的基本特性来认识,而不能仅仅看其表层的形式特点。
一方面,就区域活动而言,虽然这一教学形式为幼儿提供了一种自由的发展环境,但区域活动在突出幼儿的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师的作用。人类社会是在继承中发展的,儿童需要学习掌握丰富的社会知识文化,而人类几千年积累形成的文明不可能都通过幼儿个人的直接经验获得,尤其是对系统知识、社会传统文化的学习,幼儿必须通过教师的传递才能获得。事实证明,在儿童的成长发展中,无论是对其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还是个性的发展,教师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对区域活动的适用性与教育发展功能我们应有全面辩证的认识,而不能过分夸大,我们不能期望用它来解决我们教学中面临的一切问题。世界上没有一种教学形式是十全十美的,即便是区域活动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从集体教学看,尽管在为孩子提供自我发展空间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但在重视发挥教师作用上有着区域活动不可比拟的优势。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位教师充分了解了幼儿的学习特点规律、熟练掌握了学科知识的结构形成规律,并善于将一定的教学要求转化成全班幼儿共同的学习需求,并形成相应的学习动机,这样的组织化、结构化的集体教学,其爆发出的教育效益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集体教学有的学习气氛、经验共享及其对各个幼儿产生的作用也是区域活动不具有的。而且一位好的教师在集体教学中通常还能恰当兼顾各个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因此,对集体教学形式我们不应存有偏见,更不能简单将组织化、结构化的教学视为刻板、划一的代名词。
综上所述,集体教学与区域活动两种教学形式各有所长,也各有局限。区域活动不是万能的,而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也远未到该寿终正寝的时候。或许从不同的理论背景、价值取向,对两种活动形式可有明确的判定选择。但从实际的角度,从教学与发展的整体效益上看,两者间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面临新的形势,我们应以一种开放的姿态,立足传统,兼容并蓄,将组织结构化的集体教学和个别随机化的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切实提高教学与发展的效益。在此过程中,建立一个既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又使幼儿有担当自主发展空间的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工作中,我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在组织指导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集体教学与区域活动两种教学形式,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认识到集体教学与区域活动的共存性、相融性,我们就没有理由将两者截然分割对立,而应根据两者特点,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综合地、灵活地加以组合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深领悟,作出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