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山刚和中国小城青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山刚和中国小城青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0年年初,我和刚刚从美国俄亥俄大学毕业的高山刚(Go Takayama)第一次见面。一个朋友把他介绍给我,说这个小伙子想拍摄中国的青年文化,当时他刚刚从美国飞到北京。令人吃惊的是,在探讨中国青年的状况时,他给我摆出了很多名词,“啃老族”,“宅男”等等,而我每说的一条线索,他都会认真记下。

我对他的选题很感兴趣,但我并不认为像他这样一个语言不通的外国人,能够在短时间有什么突破。

前几个月,我买到本《城市画报》,是一本特刊,用了大量的篇幅刊登了青年志的一个研究专题,这个历时两个月的研究项目,意图描述中国三四线城市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我吃惊地发现,里面所有的照片都是高山刚拍摄的。

这就是我这篇访谈的由头,后来他按期给我交来了回答,竟然翻译出五千字,他其实已经提醒我别被这篇问答的超长字数吓倒,因为这是他接受的第一个采访。

“青年志是如何找到你的?”

“不是他们找到我,而是我找到他们……在北京站附近的青年旅舍,语言不通,我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网上不停检索,‘中国’,‘青年’,‘文化’,然后我找到了双语网页的青年志……”

在阅读他的回答时候,我心情很不平静,似乎能看到很多我认识的中国年轻摄影师的样子。

我们都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吗?

为什么选择摄影作为你的语言表述方式,你在俄亥俄大学学习视觉传播专业,你认为“职业的讲故事的人”意味着什么?

我第一台相机是一台35毫米胶片单反相机(在沃尔玛超市花200美元买来的),当时我正在美国宾州社区学院上黑白摄影课程。摄影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直接的艺术媒介,通过这个神秘的小黑匣子,我探索自己的好奇心,拍摄那些打动我的新鲜冲动的感觉。初次走入暗房,冲洗照片的过程充满乐趣,手中捧着我自己制作的照片,就好像拿着一份珍贵的礼物,那种感觉是今天的摄影师使用photoshop剪裁和编辑照片所不能感受的。

文字、新闻摄影报道,以及用摄影来讲故事,现在已经成为我一生的职业追求。它们的意义,我在俄亥俄大学的视觉传播学院学习期间,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我最初开始学摄影的时候,它就好像一道光芒突然照亮前方的道路,让我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新鲜的感受,俄亥俄大学的新闻摄影教育则让我严肃有体系地学习新闻摄影,并且更加沉浸其中。

本科对新闻摄影的学习把我所需要的一切都教给我了:从基础的摄影技巧到最为前沿的多媒体技术,课程涉及新闻摄影报道的方方面面。用照片“讲故事”的价值标准,深深地根植在我的心中。

现在我已经毕业一年多,曾在美国的地方报纸里做过两份实习工作,都是半年左右。(我认为自己还不能叫做职业新闻记者,因为我还不是一个通过新闻摄影报道自给自足的人)为了追求我所喜爱的视觉讲述者的工作,我现在遇到了很多在学校不曾遇到的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从经济上支持我所热爱的摄影工作。为此,我做一些自己不是特别感兴趣的零活。但是,我有一个标准――我绝对不会出卖我所学到的核心价值去交换金钱。在寻找有意义的故事的过程中,我将一直保持诚实,我会尽可能地从客观的角度来切入我的主观发现。

你关于亚洲青年文化的个人摄影项目,选题是如何形成的?话题很大,你如何开始,为什么选择中国作为你的第一站基地?

这个选题,有一个慢慢形成的过程,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并且逐渐深入。现在和接下来的几年,我主要关注中国的青年文化。

2010年1月,我到了中国,头脑一片空白,就这么来了,这也让我面临着很多困难。不过,我真的就是这么开始的,一下子飞到北京,完全跟随我当时的心性,这个念头已经在我头脑里盘旋很久,我要追求我的目标,我希望跟随我情感的冲动来行动,尽管我最初其实并不了解如何更为有效和聪明地开始我的工作。

没有去日本和韩国,是因为中国正处在一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时期,文化,社会都在发生改变,作为一个外来者,我所得到的中国内部的信息非常有限,我希望能够用我自己的双眼,我的双脚来见证这一切。我希望观察其他年轻人,探索他们的文化,这就是我到这里的原因。

与劳伦・格林菲尔德(Lauren Greenfield)拍摄美国的青年文化相比较,你试图告诉我们怎样一个中国或者亚洲的青年文化?

首先,我觉得我的作品比起劳伦的照片,实在不值得一提,不过,她的照片的确是我的灵感来源。

从一个长远的角度来看,我打算在日本或者韩国也按照同样的纪实报道路径展开我的工作。目前,我正在拍摄一个北京的街舞艺术家。我采访并拍摄他的日常生活,他面对的挑战,以及如何在夹缝中追逐自己的梦想。这和我自己所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除去我们不同的国籍和文化结构上的差异,我相信,所有的年轻人都面临共同的问题。这就是我试图要捕捉的故事。

青年志(Youthology)这个团队是如何找到你的?你和他们之间如何合作?

事实上,是我找到青年志的网站,不是他们找到我。刚来北京的时候,我住在北京站附近的一个青年旅馆,语言不通,我只有不断在搜索引擎上键入“中国,青年,文化”,或者“中国的青年文化”,这是我唯一能够干的事情。随后我找到了青年志的网站,是双语的,我给他们写邮件,希望能够见一面。

我来中国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和学习这里的青年文化,与青年志这个机构的目标相同,他们给我介绍了很多非常有创意的青年,这些人他们也联系了很多年了。这个机构很吸引我,因为他们和年轻人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对于青年和他们的文化理解很深入。青年志活跃的联系和可靠的网络关系帮助我搭建了桥梁,可以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我因此可以出发做我自己的工作。

你是否认同青年志小组对于中国小城青年所做的调查报告?告诉我们一些你的感觉。

因为语言的问题,我可能无法全面理解报告的全部内容。

我认为对于小城青年来说,最大的沟壑是他们的视野和价值观念。小城青年都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压力,家庭责任感和地方的传统对他们的限制,我觉得这恐怕就是他们压抑自己的渴望和活力的原因。而相反,在北京我看到很多雄心勃勃的青年人。

不过,我还是同意在城市画报上发表的报告中提到的,小城青年不一定想着要过大城市那样的生活。我遇到的小城青年,他们都表现出对家庭以及传统赋予的观念的接纳,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皆来自于此。一般来说,几乎所有人都声称他们想要一个“美满的家庭”和“一所房子”。

我的结论是,中国的变化虽然较以前变得很快,但是发展的前景仍然很不明朗,这对年轻人有很大的影响,使得他们深感不确定性,并且缺乏安全感。对于那些生于这个巨大的转折期,内心怀着梦想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就要在一个追求理想生活和赚取每一个硬币的生活中挣扎。一些人则因此而失落乃至迷失,他们在不断寻找自己的出发点。另一些人则遵从了父母的希望,跟随着当地的文化传统来过自己的生活。

不过,在最近几年里,这些现象很可能还会变化,因为这个国家变化发展太快了。我相信没有一个单一的概念能够总结整个中国的年轻人的现状,并且一段时间以内也不可能出现。我想,我会在5到10年后到同一所城市再次展开类似的观察。

能否给我们看一些照片,是你认为的那些要了解中国“普通青年”必须要看的照片?也请你给我们讲一讲照片背后的故事。

根据我的观察,我能想到的我照片中能够定义“普通青年”的照片有一些,我想分享下面这几张:

第一张照片是在徐州拍摄的,我和这个年轻人一起在当地一个滑板商店闲逛,我们一起边走边聊。不过,其实我更宁愿走在他后面躲在角落观察他。我们一起等他的朋友回来,店里没有什么可娱乐的,他显得有些烦躁无聊。他无声无息地站起来,然后就躺在了地板上。我抓了两张照片。让我感触深刻的是从他的肢体语言上表露出来的一种脆弱的感觉。我和他在一起两天,聆听他的故事,我开始理解他身上的压力、困惑以及绝望,这都让他身负重担。我在这里所看到的一幅更大的图景是,当下的社会系统和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所造成的连锁反应给年轻人的成长造成了各种障碍,带来了困惑。我的被摄对象,正如很多年轻人一样,从设计学校毕业之后,没有那么幸运能找到一份工作。在我采访他的过程中,他没有一个明确的对未来的规划,也没有任何渴望,缺乏动机。我遇到很多年轻人都有着同样的挣扎。对于年轻群体,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同样也意味着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毫无疑问,像我的被摄对象一样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