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音乐专业研究性学习的教师角色定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音乐专业研究性学习的教师角色定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传统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一直奉为绝对地主导,专业知识被音乐教师传播和占有。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境况,专业学生们在自身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研究的许多问题甚至超出了专业教师的专业领域,教师专业知识占有的绝对优势被改变,而另一方面,专业学生的开放性学习也使自身的认知宽度大大拓展,获得知识的途径也从单一变为多元。

关键词:音乐;教师;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21-02

在传统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直被奉为绝对的主导,专业知识被音乐教师占有和传播。研究性学习理念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境况,学生们在自身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研究的许多问题甚至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还有一些研究方向是教师约定俗成的固有观念中所忽视和不关心的,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的绝对占有优势就被改变,而另一方面,学生的开放性学习也使自身的认知宽度大大拓展,获得知识的途径从单一的教师传授变为了多元。

自研究性学习开展至今,高校音乐教师将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师选择权使指导老师的范围扩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专业教师,也可以选择本系的专业教师,甚至可以选择全校的非专业教师,这种有宽度的选择权,为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是个体的教师教学满足不了多元的学习环境,研究性学习往往围绕着课题进行,而这些课题内容往往涵盖多方面的知识,各种科研方法、结题报告的写作、数据的处理等。因此,大多数音乐教师是很难单个完成研究性学习所有的指导工作的,知识的发现、增长和应用都必须使教师具有开放的教学思维和综合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师需从专业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以跨学科的方式来完成学习指导,不同专业教师应该及时合作,共同商讨和应对、共享经验,从而使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完成。

基于上述几点原因,在研究性学习中,音乐专业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在《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提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段话对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进行非常恰当地定位。研究性学习自身所具备的自主开放、探究合作等特点决定了音乐教师需要体现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一、指导者角色的表现与实现

指导者应该是研究性学习中音乐教师的首要角色,在实施学习的各个阶段,学生是需要教师给予引导和帮助的,这种指导,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的指导,并不会越俎代庖。具体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有对于课题研究方法的指导、小组合作方面的指导、对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挖掘、书写研究报告、制作PPT的技术指导等。

音乐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者角色的实现具体有几个方面:

1.动员学生主动实施研究性学习。倘若将一项具体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交给音乐专业学生实施,完全脱离音乐专业教师的指导,结果肯定是行不通的。学生们长期地习惯于接受式学习方式,对研究性学习缺乏全面感性的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目的意义和具体的做法流程,是需要教师具体向学生阐明的,而且要特别强调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和价值,对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到我“为什么研究、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对研究性学习课题有一个整体上的概括认识,这样才有可能有更加主动的学习态度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之中。

2.指导研究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性学习的根本是选题的把握,选题的价值所在,有什么基本要求和来源背景,都要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并引导学生尽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立选题之前,为学生做好相关备选题的铺垫,调查研究、专家讲座、参观访问等,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待学生选题确定后,教师还需要指导学生判断论证相关选题的价值和研究的可行性。

确定选题后,对于研究方案的制定和设计也是需要教师及时指导的,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法等,学生的研究方案设计出后,教师还要进行具体的论证指导,从而对研究的进度、方法方向、研究质量等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3.指导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与心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就在于其学习进行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成功获得知识的过程,但教师的指导并不是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本身,而是根据已有课题,指导学生获得知识、利用各种资源、撰写报告论文等的方法,方法的掌握就能让有不同个体差异的学生同样具备获得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地发挥。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同性格差异的学生或是不同于学校的单一环境等因素,都会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压力和困惑之中,课题进行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团队的合作是否规范和融洽,小组中每位同学的角色定位是否恰当,学生的倦怠情绪是否得以及时疏导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的,让学生学会接纳和尊重他人,同时也接纳和尊重他人的合理化意见和成果,主动配合、积极合作,营造相对稳定的合作氛围,从而保证课题的顺利开展和及时完成。

二、参与者角色的表现与实现

研究性学习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角色从主导者的地位上弱化,并不是完全回避教师的参与,为了保证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安全有效地进行,适当的参与是必须而恰当的。

1.参与“监控”。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同样重要的学科,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进行的全程中都需要教师实施过程监控,其主要的目的是既要保证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有序完整,也能保证研究性学习结果的高质量。具体的监控方法可让学生做好相关的研究记录和日记,并能真实记录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自身的体验。

2.参与“对话”。研究性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为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往往不在同一区间,因此并不需要教师全程面对学生,但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可把自身置身于小组中的一员,当小组成员遇到问题需要寻求帮助和支持时,教师可以和他们进行商讨,激发他们的思想,开拓他们的视野,这种“对话”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给他们提供新的思路,在交谈中,轻而易取地完成了师生合作,还增强了亲切感。

3.参与“异步补差”。教师对研究小组中成员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是非常必要的,但这种行为需放在参与者的角色上进行,将最好和最差表现的学生从小组中找出来,商讨不同的学习任务。在研究中,以小组长或是小组成员的角度,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小组其他成员的思考和讨论,在大家讨论的过程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入更深层次来加深学生对原有问题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能在这种及时参与中发现规律、找准方法。

三、组织者角色的表现与实现

1.组织好小组学习合作。在研究性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无外乎两种:组内异质和组间同质,前者是为了保证小组内成员的互助合作,而后者又为各小组之间公平有利的竞争创造条件。教师应该让小组成员明确学习的任务和需达到的目标,并组织好小组合理分组,并组织好小组成员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分工,不同的组员需承担相应的角色和不同的分工,并能组织好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依靠。在合作学习中,为了发挥每位小组成员的学习潜力和保持小组成员的学习热情,教师还需完善出一套鼓励小组共同成员的评价机制,来组织学生互评,自评,从而鼓励不同角色的成员完成不同任务的良好表现。

2.组织好学生交流探讨。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因为个体的差异,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对创新性的问题自然会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这种碰撞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研究就需要不同角度地思考和探讨。教师应根据学习进行的具体情况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交流,是研究学习的成果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以升华提高,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的讨论交流提供必要的平台,为他们创设报告会、研讨会、答辩会等多种形式,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聪明才智在争论交流中得到长足的发展。

3.组织好学生学习关系的处理。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成员既需要自主学习,也需要与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当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需要协调的时候,由教师组织设计评价量规,合理使用评价技术可使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都能有效发挥,既要设计对整个小组的评价指标,也要设计对小组成员的评价指标,成员能根据自身的分工合理完成个别学习,不去依赖其他小组成员而能独立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在整体合作过程中发挥自己个人的作用,使合作学习能够及时完成。

综上所述,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完成由主导者到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角色转换,不仅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发挥出极大的推动作用,也能及时协调小组内部关系,加强小组内成员的交流和合作,还能监督小组完成课题的质量、在不同空间地域对小组成员的学习活动进行分配和梳理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学习能力得到很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很大提高,极大意义上实现了研究性学习的顺利高效完成。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张华.课程与教学整合论[J].教育研究,2002,(2).

[3]程海东.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1,(9).

[4]袁维新.论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J].浙江教育科学,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