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海市静安区学生肥胖危险因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海市静安区学生肥胖危险因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学生肥胖危险因素的分布特点,为开展肥胖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静安区2所初中、2所高中的2 111名学生,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查。结果 出生体重≥3.5 kg的占22.5%,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27.0%,22.1%;母亲超重、肥胖的分别占12.3%,3.7%,父亲超重、肥胖的分别占25.5%,6.3%,哮喘检出率为12.0%,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15.6%,11.7%。早餐情况:1周早餐次数≤5次的占18.0%,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21.4%,18.0%;晚餐情况:进食速度

【关键词】 肥胖症;出生体重;遗传;哮喘;饮食习惯;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58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1-1018-04

在人类基因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在过去20 a肥胖均显著增加,说明环境和行为因素影响肥胖。2003年笔者调查显示[1]:“出生体重≥3.5 kg”、“母亲BMI指数≥25 kg/m2”、“有哮喘史”、“1周内吃早餐次数≤5次”、“晚餐进食速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用随机整群抽样法,按知情同意原则,抽取静安区2所初中、2所高中的预备班~初二、高一~高二学生2 111名,预备班计入初中内,初、高中人数分别为1 035人,1 076人,在统计合计时,初、高中人数按1∶1标化。学生年龄为11~18岁,初中组、高中组的年龄构成与2003年的相似,男、女生分别占49.1%,50.9%,而2003年分别占41.1%,58.9%,2次调查的年龄构成相仿。

1.2 方法 2008年的肥胖标准是2003年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建议”,非肥胖组由“正常”和“超重”合并而成。

1.3 统计分析 百分率比较使用χ2检验;初、高中合计中肥胖组、非肥胖组的率因经过校正,不进行显著性分析。使用SPSS 13.0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出生体重 2008年出生体重≥3.5 kg的占22.5%,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27.0%,22.1%;而2003年占19.8%,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26.0%,18.6%[1]。见表1。

2.2 父、母亲营养状况 2008年母亲超重(体质量指数BMI在25~28 kg/m2)、肥胖(BMI≥28 kg/m2)的分别占12.3%,3.7%,而2003年分别为9.3%,1.8%[1]。肥胖组母亲超重、肥胖的比例均高于非肥胖组;除高中非肥胖组外,2008年母亲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均高于2003年[1],见表2。

父亲超重、肥胖的分别占25.5%,6.3%,而2003年分别为23.3%,4.5%[1]。肥胖组父亲超重、肥胖的比例均高于非肥胖组;2008年父亲超重、肥胖的检出率均高于2003年。见表3。

2.3 哮喘 见表4。

2008年检出率为12.0%,而2003年为12.8%[1]。肥胖组哮喘的比例均高于非肥胖组;2008年哮喘检出率均高于2003年[1]。首发年龄60%以上是6岁以下幼儿。

哮喘学生在哮喘发生后“比之前食用食品多”、“比之前参加体育活动少”、“比之前休息时间多”的,肥胖组分别为55.6%,66.7%,72.2%;非肥胖组分别为7.9%,41.0%和36.4%。

2.4 早餐 2008年1周早餐次数≤5次的占18.0%,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21.4%,18.0%;而2003年占16.0%,肥胖组、非肥胖组分别占22.8%,14.8%,见表5。早餐以谷类、乳制品、鸡蛋、橙汁等多见,分别占92.1%,63.1%,41.7%,9.3%。

2.5 晚餐 2008年进食速度

2.6 喜欢食品 肥胖组与非肥胖组喜欢的食品种类是有差异的;蔬菜水果占61.0%;油炸食品、肉类、零食、鱼类分别占24.0%,39.9%,39.9%,33.6%,与2003年[1](2003年无蔬菜水果的相关数据)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见表7。

2.7 晚间点心 过去1个月中,曾经食用夜宵(每周≥1 d)的占88.6%;不吃夜宵的肥胖组高于非肥胖组,分别占18.2%,10.9%,食用的晚间点心,糕点类、糖果类、水果类、奶类分别占61.0%,40.4%,33.6%,24.0%。

3 讨论

3.1 出生体重对将来发生肥胖有一定的影响 本次调查和2003年调查均显示,肥胖组高出生体重的比例高于非肥胖组。肥胖婴儿发展为成人肥胖的危险性为14%,而正常婴儿发展为肥胖成人者仅6%[2]。北京市调查9 712名学生出生体重与肥胖的关系,结果显示:低出生体重组(BW

3.2 父母亲营养状况对学生肥胖发生有一定影响 调查显示,肥胖组的父、母亲超重、肥胖检出率高。有资料显示:父亲正常、超重、肥胖时儿童肥胖率分别为12.3%,20.0%,25.0%。尽管2003年调查只显示,母亲营养过剩是孩子肥胖的危险因素,没有发现父亲营养过剩是肥胖的危险因素,但笔者认为父母亲肥胖是儿童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5]。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模仿者,父母的饮食行为、生活方式必定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肥胖的遗传度约占33%,其余的67%为环境因素[6]。调查还显示,父母亲超重、肥胖的比例较2003年有所上升,在肥胖干预中,父母亲超重、肥胖的学生应重点关注。

3.3 肥胖与哮喘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本次调查和2003年调查均显示,肥胖组哮喘率高于非肥胖组。首发年龄以6岁以下为主,与吴谨准[7]报道的2~6岁发病率最高基本一致。大多数横断面和前瞻性研究都支持肥胖与支气管哮喘互为影响,但是支气管哮喘导致肥胖的假说至今未有证实。一项儿童前瞻性研究显示,儿童时期超重使其患支气管哮喘的相对危险性增加50%,出生超重将来发生支气管哮喘的危险度为1.2,估计6.6%的儿童哮喘为超重所致[8]。2008年调查还显示,哮喘发生后“比之前食用食品多”、“比之前参加体育活动少”、“比之前休息时间多”的比例肥胖组均高于非肥胖组,体力活动下降和饮食可能是支气管哮喘导致肥胖的原因,提示在哮喘患儿的护理中,要注意合理的营养膳食、科学的运动,对于预防哮喘和肥胖都是有益的。

3.4 饮食习惯与肥胖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调查显示,18.0%学生1周早饭次数≤5次,而2003年占16.0%。早餐作为一天中的第1次用餐,对学生的营养摄入、健康有重要意义。有资料显示:不吃早餐儿童少年以及成年后发生肥胖的比例明显增加[9-11]。不吃早餐导致肥胖的原因可能是:(1)午餐时吃的更多或食物选择不当,Schlundt[12]研究发现,不吃某餐与其随后的过度进食有关;(2)不吃早餐,上午的体育课或锻炼课活动就会减少;(3)有的学生不吃早餐,选择吃零食,而零食提供的能量可能高于早餐所提供的能量,而且营养搭配不及早餐健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不吃早餐的却多了。在早餐食品中,1/3学生不喝乳制品,食用橙汁等水果的不到1/10。健康早餐对于学生健康很重要,有关的宣传教育还要加强。

进食速度快(

在晚餐制备、制作中,4/5是父母亲,1/5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笔者认为,对肥胖学生进行干预时,父母亲应一起参与,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参加。

喜欢油炸食品、肉类、零食的学生比例,2008年较2003年下降,而喜欢鱼类的学生比例也同样下降。有研究认为儿童的摄食方式形成于他们早期对食品和进食的体验[13]。肥胖儿童家长往往自己喜欢吃高脂食物,还常常把食品作为奖赏、安抚、休闲或惩罚的手段,这将影响儿童对食物态度,促进他们食欲增加。建议遵循总热量控制原则:主食不可过量;保证足够新鲜蔬菜的摄入;适量增加鸡、鱼和蛋类等中低热量的动物性食品的摄入,适当减少猪肉和牛羊肉的摄入;控制动物油脂的摄入。

大部分学生有吃宵夜的习惯,常常认为夜宵会导致肥胖。调查显示,肥胖组不吃夜宵的比例高于非肥胖组,分别占18.2%,10.9%。2003年调查显示,吃夜宵是肥胖的保护因素。笔者认为,适量进食不会引起肥胖。分析原因:(1)晚上的能量需求比较高。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期,对营养素、热量的需求大,而且晚上长时间思考、学习,热能消耗多。(2)食物的选择以低脂、富含无机盐和维生素为主。糕点、糖果、水果、牛奶分别占61.0%,40.4%,33.6%,24.0%。

防止儿童青少年时期肥胖是预防成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强可疑危险因素的连续性监测是科学评估和有效干预的重要保障。

4 参考文献

[1] 郭亚文,周祖华,徐大麟,等.静安区中小学生肥胖的相关因素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358-360.

[2] 邹大进,主编.实用临床肥胖病学.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4.

[3] 李辉,于洋,夏秀兰,等.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3):73-74.

[4] OGDEN CL, TROIANO RP, BRIEFEL RR, et al.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71 through 1994. Pediatrics, 1997,99(4):635-638.

[5] 于洋,李辉,夏秀兰,等.父母肥胖对儿童期肥胖的影响.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2):1 463-1 464.

[6] STUNKARC AJ. Current views on obesity. Am J Med, 1996,100(2):230-236.

[7] 吴谨准,钟胜辉,沈玉红,等.厦门市区0~14岁儿童哮喘流行病调查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1):48-49.

[8] FLAHERMAN V, RUTHERFORD GW. A meta-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high weight on asthma. Arch Dis Child, 2006,91(4):334-339.

[9] WOLFE WS, CAMPBELL CC, Frongillo EA, et al. Overweight school children in New York State: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Am Publ Health, 1994,84(5):807-813.

[10]李艳平,胡小琪,马文军,等.我国4城市儿童少年食用早餐频度和肥胖率关系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3-5.

[11]MA Y, BERTONE ER, STANEK EJ, et al. Assocoation between eating patterns and obesity in a free-living USpopulation. Am J Epi, 2003,158(1):85-92.

[12]SCHLUNDT D, SBROCCO T, BELL C. Identification of high risk situations in a behavioral weight loss program: Application of the relapse prevention model. Int J Obes, 1989,13(2):223-234.

[13]BIRCH LL, FISHER JO. Development of eating behavior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diatrics, 1998,101(3):539-547.

(收稿日期:2009-03-09;修回日期:200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