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冯小刚:“造反大佬”被招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冯小刚:“造反大佬”被招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2月17日,央视索福瑞收视率调查公司公布了2013年央视春晚的收视率――11.36%,低于2012年的17.37%以及2011年的18.344%,成为春晚史上收视率最低的一年。哈文的“小清新”救不了积重难返的春晚,春晚需要的是一服猛药。

谁也没想到那服猛药是冯小刚

在经过一番扭扭捏捏的新闻造势后,7月12日,央视宣布,冯小刚出任2014年马年春晚的总导演。冯小刚和春晚看似水火不容――冯小刚电影里最吸引人的元素,是不正经,是黑色幽默,是略带“负能量”,这和春晚端庄、主旋律、正能量的气质大相径庭。

但此刻,他们都迫切地想和对方水融――也并非不可能。至少,冯小刚这服猛药把春晚疲软的公众视线又拉了回来;至少,这个最擅长做“贺岁菜”的人终于来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御膳房。

春晚:为什么要选冯小刚

和冯小刚同时入围春晚的,还有赵本山、张国立、赵宝刚、刘恒等影视剧中常见的腕儿,他们围绕冯小刚形成了2014春晚的幕后班底。所有幕后团队中,只有执行总导演、制片主任、总舞美来自于央视,其他全部来自外援。

这些信息似乎在传递一个信号:2014春晚所求的真创新、真改革不再是“虚晃一枪”,而是实打实的、动真格的改革。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数码视听平台的迅速发展,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而且电视观看人群的年龄结构也开始“老龄化”。这意味着北京每十个人中就有七个不再看电视,而剩下的三个年龄加在一起的话,有可能超过150岁。

电视行业似乎正在走向穷途末路,而在这条穷途末路上早走一步的央视春晚,需要来一发鸡血针。

他们想到了冯小刚。这是个既出人意料又符合情理的选择。

在长达31年的春晚历史上,总导演一职还未曾让央视之外的人染指。但冯小刚与电视的渊源其实不浅――早年他曾就职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也从事过电视节目和剧集的创作工作,并不是对电视晚会一无所知的门外汉。

其次,作为中国电影史上迄今为止最成功的贺岁片导演,冯小刚对国人过春节时的节庆心理显然了如指掌,这给他操刀央视春晚奠定了成功的基础。央视春晚最遭人诟病的地方,在于其无法“与民同乐”――挥之不去的宏大意识、宣教功能常遮蔽了阖家观赏的娱乐诉求。如何“寓教于乐”成了春晚亟须解决的难题,而冯小刚正是个中高手。

于是,“贺岁鼻祖”春晚牵手“贺岁片”导演,双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要在大年夜呈现歌舞升平的景象,让人们欢欢乐乐过个年,走到一起来了。

除了意识形态上的惺惺相惜之外,冯导还能解决一个技术难题――近几年,央视春晚一度因广告植入太多而被推上风口浪尖。由哈文担任总导演的两届春晚,曾尽心尽力地朝“零广告”的道路走,2011年春晚就削骨剜肉般痛舍“广告植入”。统计显示,央视至少少挣了17.5亿元。如果春晚找了冯小刚,这一切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广告植入一直是冯小刚电影的重要标志之一。

冯小刚是中国影坛广告植入的绝顶高手。他不仅有赚钱的头脑,更有过人的胆识和超厚的脸皮:《手机》里清一色的摩托罗拉;《一声叹息》里的欧陆经典;《非诚勿扰》里的剑南春、招商银行……数数《天下无贼》里山上的狼群,你要乐意,都可以按“七匹狼”来解读。如果冯小刚掌舵春晚,“扭亏为盈”不是问题。

冯小刚:为什么要上春晚

冯小刚接手春晚的消息一出炉,就有人担心冯小刚“伤了晚节”。

如果“晚节”是指观众的口碑,那么冯导这几年也伤得不少了;如果“晚节”是指主流和官方的认可,那么就更不用担心了,冯导这几年来对此颇有一番心得。

冯小刚的早期作品可以用“喜闻乐见”来形容。从《甲方乙方》《没完没了》《大腕》到《手机》,大多取材草根阶层的日常生活,主人公世故幽默,台词字字珠玑,故事流畅紧凑,除了开怀一笑,还能看到影片对人性和不良社会现实的反讽和鞭笞,因而深受影迷喜爱。“冯氏幽默”成了中国电影产业当中最具品牌价值和票房号召力的招牌。

票房成就了冯小刚的野心,却掩饰不了他的自卑心。

冯小刚是有自卑感的。他的电影不被电影界认可,这是事实,恐怕至今还有人认为他的电影是电视加小品。这成了冯小刚导演之路上最绕不过去的心结。虽然他一再强调:“电影的好坏是没有标准的,完全可以各执一词,唯一可以被量化的标准就是票房。”但是不可否认,他没法忍受自己仅仅被当做商业片导演,就如当初的张艺谋不满足只做艺术片导演一样。

从《夜宴》《集结号》,到《唐山大地震》《1942》,冯小刚放弃了他的拿手好戏,题材越来越宏阔、故事越来越肃穆、影像越来越深刻。冯小刚试图证明他能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游刃有余,结果却两头不讨好。

在一片乱象的华语电影市场,一个初来乍到的新手随随便便拍点没心没肺的玩意儿,都能轻轻松松收获几亿票房。而一向对票房十拿九稳的冯小刚,最近几年如履薄冰、苦心经营,反而却Hold不住了。

当初张艺谋在《英雄》尝到“大”甜头之后,就在大片路上一路狂奔,《十面埋伏》《黄金甲》,一部“大”过一部,到了《黄金甲》终于大到兜不住。恰逢此时,北京奥运开幕式来了,张艺谋华丽转身,把银幕上装不下的“大”,放在了大了无数倍的鸟巢呈现,居然恰到好处。从此,艺谋被网友尊成国师。

现在,机会出现在冯小刚眼前,春晚来了。

还有什么好挣扎

在总导演人选正式公布的新闻会上,冯小刚说他接到邀请时,第一个想到的是,为什么是我,第二个想到的是会挨骂,但是他不怕挨骂。

如果你仔细研读一下冯小刚近年来的“开炮”记录,你会发现,“小刚炮”从来不怕挨骂――不怕被民众骂。“猪狗不如”“丝”“畜生”……他在骂战中活力十足,创意横生。

冯小刚到处开炮的言行,营造了一个“叛逆”的愤怒青年形象。其实他不叛逆,也不愤怒,即使在他早期的草根电影中,他也从不过界――所有的黑色幽默都小心翼翼、避重就轻,有如清风拂面,既讨好了观众,又不至于引来麻烦――他和官方的关系就像言情小说中倔强的女主角和她多金的情人,偶尔发一下小脾气,闹一下小别扭,只是为了增加小情趣,而不是分道扬镳。

到了《唐山大地震》,他的电影技巧和意图更加明显――在一个敏感的题材里,他聪明地避过雷区,将之拍成一部感动人心的主旋律作品。对于如何赢得官方肯定,他炉火纯青。

他媚俗得很有技巧,这点,和春晚追求的境界也许有暗合之处。

冯小刚说他不会为了春晚的审查而自我,这样的声明未免有点虚张声势――他有什么可的?将他之前擅长的草根幽默和他现在正努力学习的高端大气全都端出来,不就齐活了吗?

在这个情投意合的故事里,谦虚和挣扎反倒显得多余和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