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写作背景下的阅读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但是阅读什么样的作品或书籍才可以真正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写作诸种能力的提高,在目下的写作教学中却少有人探究。本文即对在写作背景下如何进行阅读指导作一探讨,试图建立起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阅读体系。
【关 键 词】写作能力 阅读 环状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99-04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劳于读书,逸于写作”……这些话基本道出了我国传统写作理论对阅读的认识与重视程度。要想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写作境界,就需要大量的阅读,由此可以看出,阅读对于写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显然是正确的,但是博览群书是否就可以写出好文章呢?尤其对于现在课程繁多,时间紧张的中小学生来说,读哪些书,怎么读,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阅读对于写作能力的作用
写作能力是由包括语言、思维、逻辑、视野、想象以及情感等多方面的基础能力组成的综合能力。阅读对于以上诸种写作能力的影响如下:
(一)阅读可以积淀语感,提升文章的语言魅力
所谓语感就是指“个体的人与言语世界的直接联系。它表现为对作用于她的言语作品的内在反应能力,即听和看(读)的能力;也表现为因表达个人情意的需要或者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在感觉层面直接生成言语作品的能力,即说和写的能力。”[1]通过大量阅读,可以使学生有较好的语感素养,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游刃有余地进行词语的有机组合与搭配,在写作中便可以提高语言的魅力,使文章语言更有张力、智性、滋味和深意。
(二)阅读可以积淀文感,提升文章的逻辑魅力
所谓文感是“指一个人(读者)对于文本的感觉、领悟和直觉把握,是个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通过长期的读写积累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是对于文本直接快速感悟与理解的一种心智技能。”[2]阅读也可以积累文感,让学生可以拥有一个对文章整体感知的能力,掌握谋篇之法和奇妙的整体构思,从而使其在写作前对自己的文章结构和逻辑有个明确的安排。
(三)阅读可以开阔视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中的“米”,单靠从生活中体验和汲取是远远不够的,尽管我们经常说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源泉,但一个人的生活范围毕竟有限,要打开写好作文的广阔天地,必须要学习、掌握更多更广的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为此,学生要广泛阅读,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便可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慢慢开阔视野。学生还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自己的想象,发散思维,冲破个人生活的局限,冲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也是基础写作能力的一种,通过阅读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启发学生灵感,打开学生写作的新思路。
(四)阅读可以提高思考力,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思想是写作之魂,而提升思考力则是写作教学之魂。阅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逐渐养成自己的思考意识和思考方式,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有了深入独特的思考,才会有表达和书写的欲望。
马正平先生也总结了三条阅读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功能:“首先,从经典性文章中获得人格、修养、精神、灵性方面的积淀、陶冶,培养学生高远、空灵、博大的主体境界,这种写作主体的境界会产生浩然大气,使文章具有肉身化的审美境界的规范,使文章具有美感;其次,大量的阅读会积累大量的文章材料和语言词汇,以供写作时调配、驱遣,使文章材料和词汇丰富多彩;再次,大量的阅读会积累文章章法、句法的写作图式和语感,也可以积累写作技能、技法。”[3]
总之,阅读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阅读。但是,应该怎么指导学生在写作背景下的阅读呢?长期以来,这却是一个看似明了,实际充满误区与误解的问题。
二、写作背景下阅读的误区
目前,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方面,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们要多看课外书,但是并没有给学生指明该读哪些书,该怎么读,只是笼统地泛泛要求,语焉不详,缺乏具体目标和方式。另一方面,一些教师或极力推崇大量阅读名著与经典,或视“作文选”为圭臬,却不及其它。这些观念都有其偏颇之处,也正是这些偏颇,使阅读难以良好而快捷地对写作实践施加作用。
(一)“唯名著论”
首先,虽然名著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典范之作,并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余秋雨先生也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名著的高尚性――“名著其实是知识堡垒上的制高点,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但是,名著对于学生写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格养成和人文素养的积累上,而且即使对写作有帮助,那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以立竿见影。
其次,名著大多体现为小说,而小说以人物性格塑造与情节吸引读者,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的小说语言常常口语化,不可能句句珠玑。显然,这部分阅读对写作诸能力中语言能力的培育是无力,或者说是过于漫长的,它无法担当起学生写作中快速建立语言、改造语言的重任。
因此,名著阅读对中小学生写作来说,是一种发育缓慢、过程漫长、难及当下的阅读生态。
(二)“唯作文选论”
一些老师和家长要求学生多看作文选,尤其是家长,往往热衷给学生买大量的作文选――现在,书店里各种作文选层出不穷、分外抢手就是明证。他们认为只要孩子们多看这些“好作文”,就可以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其实,普通作文选阅读存在着巨大的局限性。
首先,普通作文选缺乏可读性与趣味性。传统作文选之文章篇幅都比较短小,几百字或者千把字,很难将故事和人物刻画细致和生动,于是,此类文章因缺乏情节、人物故事以及思想而魅力减少,容易让人生厌。而且市面上的大多作文选,基本上是话题老套,选材老套,语言老套,很难勾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现在的作文选良莠不一。在书店里,我们会看到各种名称各种出版社出版的作文选,比如《满分作文选》、《高分作文选》、《名家点评作文选》等等,我们无法验证所选作文是不是真正的“高分”、“满分”,其实,极可能是商家为了出版效益而策划、炮制出来的文章;对于这些以“满分”、“高分”为噱头评选出来的文章,却往往缺乏语言、思考力等写作价值标准的考量,难以成为写作语言与思考力等价值追求的真正典范;还有所谓“名家名师点评作文选”,我们姑且认为是一些名家和名师点评的,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却发现大部分点评都是从文章学的角度或理论来进行的,很少是真正从现作学理论出发进行的点评。
因此,“唯作文选”阅读也是很成问题的。这种“浅阅读”,如果成为写作背景下唯一的阅读生态,将无法建立学生的写作可持续发展力,是一种只见眼前不及将来的功利化阅读。
三、如何指导学生写作背景下进行有效的阅读
综上,我们认为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但指导阅读应该有策略――应该充分考虑写作的学科特点,设计综合的既有长远积累和准备,又有立竿见影效果,既培育思想底蕴,又改善语言技术的良性循环的立体阅读体系。
(一)写作背景下的环状阅读体系
写作背景下的阅读,实际上是在充分认知了写作能力由诸种基础能力构成的前提之下,针对不同能力培养而进行的一种分类阅读配置。换言之,针对不同的写作能力建立,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指导,对症下药,才会效果显著。
我们提出的写作背景下的阅读体系,是一个由内到外,由直接到间接的环状体系――外环为各种名著,以养成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的;中环为各种杂书、杂志、报纸之类,以扩充学生的视野为目的;内环,也是离写作语言和技术最近的一环,为学生同龄人的习作,这个习作的选择是有讲究的,特别是它的语言,要求是具有张力的、质地的、智性的、滋味的成熟语言,以改造学生的语言为目的,但实际也是改造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与习惯,改造学生的语感,改造学生的思维。见下图所示:
(二)环状阅读体系的指导方法
根据上述设计的环状阅读体系,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写作能力的建立向学生们或要求或建议阅读不同的读物,并指导他们采取与之相应的阅读方法。
1. 内环阅读。内环阅读是最紧迫的阅读方法,离我们的写作语言、写作技术最近,因此影响也最直接。上文已经论及此环阅读为同龄人的习作,但这个习作的选择是有讲究的,特别是它的语言,要求是具有张力的、质地的、智性的、滋味的成熟语言,以建立或改造学生语言为目标。所以,普通作文选难堪大任,我们推荐的是历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奖赛获奖作品选”。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奖赛获奖作品选”,从1999年开始,每年出版一套,虽然它也是中学生作文选,但是它与传统作文选有着本质的不同。“新概念作文”的主旨是“两新一真”:新思维、新表达和真体验。语言上,提倡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思想思维上,提倡创造性、发散性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提倡无拘无束,尊重并给予学生写作个性的极大自由。
仔细品味“新概念作文”中的语言,就会发现这些作者的语言“竭力追求动态感、色彩感、质地感和新鲜感,力图摆脱陈词滥调,有的语句甚至超越常规的语言组合规则,虽有悖于常规却赢得了灵性。”[4]如《窗外有棵天堂树》、《马可以是蓝色的》等等,文章语言突显张力和智性,匪夷所思,却又合情合理,是语感上佳之作。而且小作者的思考也是比较深刻的,富有情感的语言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深刻,相得益彰。在多次的写作教学实验中我们发现,阅读“新概念作文”的学生比不阅读的学生更容易建立或改造自己的语言,因为是同龄人的作品,讨论或抒发的均是他们自己的心声,学生倍感亲切,对“新概念作文”式语言的模仿或说借鉴也来得更直接且迅猛,效果奇好。当然,伴随着语言或语感的进步,学生们思维方式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改变,习作面貌亦日新月异。
内环作品不可快速阅读,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精读、细读和悟读。细细品味作品中有弹性、有质地、有滋味的语言,感受作者别致的思考方式,有意识地学习描写、切入、层次等写作技术。
2. 中环阅读。中环阅读是最必要的阅读方法,主要是为了扩大视野和信息量,所以应该多看包括各种杂志和报刊在内的杂书,当然这些杂书首先必须是健康的。种类繁多的杂书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和知识,其中一些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社会性,可以让学生不致脱离社会,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在看书的同时,也了解了世界、了解了社会。这些东西不但可以引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则在于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以期为将来写作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做好材料上的准备。
《中国国家地理》、《环球人文地理》、《读者》、《青年文摘》等就是一些可以推荐给学生们读的杂志。如《中国国家地理》,就是以中国地理为纵线,融文学、历史、政治、社会、民俗、动物、植物等诸种学科为一体的专业型“综合”刊物。其实,图文并茂的《中国国家地理》还不仅仅如此,美丽的山川河湖让学生滋生行走天下的梦想,酝酿呵护建设的心愿,显然,这对于建立一个中小学生柔软、知性、坚定的心灵世界是有极大好处的。
对于这些杂书的阅读方法应该是泛读。学生们不用花太多时间去仔细琢磨里面的东西,能够大致了解所讲的内容和知识就可以了。
3. 外环阅读。外环阅读是最重要的阅读方法,其名著阅读主要是促进学生人格养成和人文素养的积累,培养情感能力。中学语文新课标就非常重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规定:“(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5]《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学生应该)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6]
关于名著,我们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一个人的精神底子就是由各种传承或千年或百年的名著打造而成的,但是,由于电子产品的泛滥,现在学生们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很差。另外,一些所谓的名著价值被严重高估,尤其那些曾经因为意识形态而被推崇的作品,如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当然,与其说是名著的“固执”和“缺乏变通”,不如说是某些阅读指导者的画地为牢、观念老化和不思变通。所以,在名著阅读生态日趋恶化的今天,阅读的趣味性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读下去,推荐或指导者只考虑作品的思想意义,而放弃对作品趣味和可读性的考虑,很可能会沦落到一相情愿的自说自话。
我们试图推荐一些当下状态的“新名著”――曹文轩在他的成长系列小说中,表达着对少年儿童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的关怀,追求着永恒的文学情感与美学价值,特别贴近儿童的心理,深受小学生欢迎也就不奇怪了。金庸小说系列,则比较适合小学高年级,以及中学生阅读。金庸小说是已经脱离了旧武侠小说意义上的新文学,他的小说情节曲折,让人不忍释卷,塑造的人物形象立体饱满,尤其是一些正面人物,极具人格魅力,而且小说熔西方现代哲学、儒、佛、道等中西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于一炉,文本极具思想内涵。学生们阅读这些名著,不仅可以树立起对阅读的兴趣,而且能逐渐亲近人文,养成博大深厚的心灵背景。
由于大多名著是以小说的方式呈现的,篇幅比较长,所以建议学生用快读的方式进行阅读,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当然,名著所特有的“气场”,往往会让阅读者沉浸其中,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陶冶吧!还有一类名著名作,比如诗歌,则需要诵读、记背,以达到积累、内化的作用。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设计的这个环状阅读体系是有讲究的。不同的环对写作有不同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式――内环的影响力直接,但是影响面却比较小,中环和外环相对来说影响力比较间接,但是他们所辐射的区域大、时间长,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起着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综合考量,平衡用力,不能顾此失彼。
(三)教师指导阅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虽然上文已经给出了写作背景下指导学生阅读的对象和方法,但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必须让阅读者清楚地意识到不同阅读对象对写作不同能力的建立作用。教师推荐学生阅读的书目是针对不同写作能力的,并且阅读方法也不一样,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书籍的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哪些是提高基础能力的,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会有的放矢,目标清晰,方法得当。
2. 阅读是同时进行的,并没有孰先孰后的分野。虽然上文提到不同的阅读对象是针对学生不同写作能力建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应该先读内环,再阅读中环,最后阅读外环。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诸写作基础能力是需要同时培养的,所以只有阅读的针对性,没有阅读的先后之分。
3. 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最好的阅读时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有了阅读兴趣的引导,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去。所以,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和家长还要抓住最好的时机,让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据教育学家研究,学生阅读养成的黄金年龄大致是9~12岁,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内,能够养成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大多将会终身热爱阅读,否则,将会终身排斥阅读。这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广大家长与教师警醒的规律性结论。
总之,写作背景下的阅读指导,是针对写作能力的几种核心基础能力来进行的,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做到心知肚明,方法得当,目标明确,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为写作教学的深入、持续、有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
[2]蔡伟.走向“文感”:后“语感”时代语文教学的出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8,(2).
[3]马正平.中学写作教学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9.
[4]任富强.透视“新概念”作文[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2.3.
[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