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阐述了生产绿色食品玉米的意义,并从选用优良品种、深翻深松整地、合理施肥、起垄覆膜塘(沟)播、规范化间套作、加强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时晚收等方面介绍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玉米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绿色食品;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032-02

宣威是农业大县、产粮大县,是国家粮食高产创建整县推进、玉米增产模式攻关和玉米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之一,玉米常年种植面积8.67万hm2。玉米营养丰富,且是家畜、家禽的优质精饲料,所含饲料单位高达1.35,有“饲料王”之称。自我国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和入世以来,绿色食品,特别是绿色肉、奶、蛋备受国内外市场欢迎;加之宣威市又是生猪生产大县,要加快宣威火腿产业发展壮大,必须按照绿色食品生产准则规定使用来自绿色食品产地或经过检验测定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的饲料。故提高宣威市玉米生产水平,生产出合格绿色食品玉米,提升品牌影响力十分必要。

配套相应的生产措施是生产合格绿色食品玉米的关键。根据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肥料、农药使用准则,控制面源污染原则,配套“膜面集雨、覆盖抑蒸保温抗旱、规范化间套种、合理施肥、垄塘(沟)播、农机农艺有机接合”等技术措施,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为绿色玉米稳产、高产、高效创出了一条新途径,提高了玉米产量和品质,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现将玉米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 适应范围

该技术适合春播玉米干旱、出苗困难的滇东北地区。要求产地环境条件优良,土壤、水、大气符合《绿色食品合理控制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1―2000)质量标准,要求四周环境尤其是上风口没有工业污染源。

2 选用优良品种

选择抗逆抗病性强,优质高产,播种时期、品种熟性(早、中、晚)等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经专门机构审定推广的优良品种。宣威市目前常用的品种有宣黄单5号、华兴单7号、宣宏2号、靖单12号、云瑞999、云瑞505等。同时,在栽培中采用相应的栽培方法,做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

3 深翻深松整地

结合农机深翻深松整地项目,积极实施深翻深松,加厚土壤耕层,提高蓄水保墒能力,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分解[1]。深耕应在秋收后及时进行,一般深度以25~35 cm为宜,熟土层薄的地块逐年增加耕深,每次加深3~5 cm。做到墒平、垡细,有利于玉米出苗、扎根、抗倒。

4 合理施肥

科学合理施肥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关键。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土地规模化经营迅速推进,施肥技术也正向机械化方向转变,通过农机农艺有机结合,降本增效。生产绿色玉米,需要优化肥料结构,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推进秸秆还田,开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施肥应以基肥为主,有机肥和测土配方肥配合早施;重施有机肥,控制化肥使用量,并严格遵照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AA级绿色食品玉米生产不使用化学肥料,A级绿色食品玉米生产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肥料严格使用硝态氮肥。

4.1 合理施用有机肥

有机肥是生产绿色食品的优质肥料,常用的有机肥有农家肥、堆肥、沤肥、沼气肥、绿肥、饼肥、秸秆肥等。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水、肥、气、热状况,增强土壤的营养保蓄及供o能力。但施用的有机肥必须经过高温发酵无害化处理(50~55 ℃发酵18~20 d),消灭其中的病原菌和虫卵。禁止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禁止生活、工业和医院垃圾等有害物质进入地块。

4.2 合理控制施肥用量

施肥量应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来确定,一般施腐熟优质农家肥30.0~45.0 t/hm2和测土配方玉米专用肥600~900 kg/hm2作底肥,尿素450~600 kg/hm2作追肥。AA级绿色食品玉米生产可根据玉米苗情和地力适当追施发酵完全的沼气肥或腐熟的人粪尿、饼肥以及绿色食品专用肥。对长势较差的玉米可喷施尿素3.00 kg/hm2+磷酸二氢钾2.25 kg/hm2。

5 起垄覆膜塘(沟)播

5.1 有水源地块

采用槽式育苗移栽或三潮下种方式种植。①育苗前先配制营养土。1 kg细土加腐熟细化的农家肥300~400 g、尿素5 g、磷肥10 g,充分混合制成营养土。②移栽。玉米2叶1心时移栽成活率最高。墒面整成“W”型,移栽时要求错塘移栽,叶片伸展方向与行向垂直,以利于田间通风透光,提高光能利用率。移栽后浇透定根水,覆盖地膜,并及时破膜放苗,然后用细土盖严破口,防止水分蒸发。三潮下种则在墒面上按定距打塘覆膜播种,方便人工浇水和膜面集雨。

5.2 无水源地块

可先抽双沟、施底肥、合墒起垄,或用农机一体化完成抽沟、施肥、合墒、起垄。一般垄高15 cm左右、宽50~60 cm,按株距大小均匀打双行塘(或在墒面种植行处各开1条浅沟)、覆盖地膜,用细土压塘(沟)上的膜,形成一个“灯盏塘”(塘边高、中间低)或“W”型(三高两低)模式,有利于抗旱集雨。人工在塘(沟)内打孔播种,每孔播3~4粒,出苗后留双株。塘(沟)覆膜种植能起到增温、保湿、集雨、防风、防寒、增光照、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作用[2]。

5.3 控残膜

在覆膜栽培技术推广中要控制微膜使用,示范推广0.01 mm以上普通厚膜或降解膜。建设残膜回收利用企业,实行残膜回收补贴政策,建立责任考核机制,最大限度收购残膜,控制残膜污染,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6 规范化间套作

间套作种植模式利于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及施药次数,改善生态环境,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

间作方法:一是玉米间豆。双行玉米间双行豆,播幅1.3~1.4 m,大行距90~100 cm,小行距40 cm左右;或4行玉米间2行豆,播幅2.6~2.7 m。种植密度5.55万~6.75万株/hm2。二是马铃薯套种玉米。双行马铃薯套种双行玉米,播幅2 m左右;或4行马铃薯套种4行玉米,播幅4 m左右,各占1/2。种植密度玉米为5.25万~5.70万株/hm2,马铃薯为2.7万~3.3万塘/hm2。

7 加强田间管理

7.1 及时查苗补苗与间苗

玉米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在3叶前完成补苗成活率最高,效果最佳。补苗方法有补播种(浸种催芽后播种)和移苗补栽(移栽后浇足定根水)。

为防止幼苗相互拥挤,争夺水、光、肥,在玉米3~4叶及时分次间苗,间密留稀、间弱留强、间小留大、间病留健。一般4~5叶时定苗。

7.2 中耕除草

及时中耕除草,可防止土壤表面板结,增强土壤通透性;可减少病虫卵菌寄生源。中耕除草应结合追肥进行,一般于苗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中耕3次。土壤肥力好的地块4~5叶时易发生分蘖,为减少养分损耗、促进主茎果穗分化,需及时去除分蘖,但尽量避免把主茎叶去掉。AA级绿色食品玉米种植过程中禁止使用化学除草剂;A级可在出苗前用50%扑草净750 g/hm2,兑水450 L/hm2喷施[3]。

7.3 追肥

按照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进行科学合理追肥。根据土壤肥力、苗情和目标产量确定玉米追肥时间及追肥量。一般不追苗肥,重点在大喇叭口期深施追肥;若地块苗弱、地瘦、底肥少,可在定苗后酌情施肥[3]。

生产AA级绿色食品玉米可根据苗情和地力,适当追施经完全发酵腐熟的沼肥、人粪尿或饼肥及绿色食品专用肥。

生产A 级绿色食品玉米可追施尿素450~600 kg/hm2。土质好,基肥、种肥充足,植株生长健壮的田块追肥量少,可作促穗肥,在大喇叭口期一次性施入。反之需分2次深施:第1次在六至七叶期,追施尿素135~180 kg/hm2,占追肥量的30%;第2次在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15~420 kg/hm2,占追肥量的70%。

7.4 浇水与排水

玉米生长期需水量大、不耐涝。如遇干旱天气需结合追肥灌水;如遇洪涝积水则应及时排水除涝,必要时进行浅中耕松土。

8 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

绿色防控是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引导农户采用诱虫灯、昆虫性诱剂、色板、防虫网,保护利用好自然天敌,恶化病虫害的生存条件,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宣威市玉米病虫害主要有锈病、大斑病、小斑病、灰斑病、小地老虎、粘虫、螟虫、蚜虫等。在强化监测预报的基础上,防治方法应按照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优先采取农艺措施、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4],化学防治为辅。在通过选用抗病品种、规格化间套种、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防治病虫害的基础上,适时适量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对口农药防治病虫害,积极开展社会化统防统治服务,提高防治效果,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严格控制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如甲胺磷、对硫磷、六六六、氧化乐果、呋喃丹等,确保玉米的安全品质,AA级绿色食品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

9 适时晚收

玉米成熟期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完熟期植株下部叶片变黄,玉米苞叶呈黄白色且松散,籽粒变硬,此时选择晴天及时进行人工或机械收获。收回的玉米穗堆放在干净的场地摊晒。晾干后及时脱粒、分装并建立田间技术档案,对生产全过程进行详细记载,以备查阅[5]。

10 参考文献

[1] 周世兴,关淑萍,于明彦.绿色食品玉米生产关键性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0,30(3):81-82.

[2] 高连彰,杨艳芬.宣威市玉米“五配套”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10(2):34-35.

[3] 师仰彬,王雪融,王洪晶.种植绿色食品玉米的关键性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11(12):10.

[4] 耿娜.G色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0):72-73.

[5] 赵敏.绿色食品玉米生产栽培技术[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