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看网络情绪传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看网络情绪传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可以说是社会互动层面追求自身存在价值的某种路径,也是确保自身与他人进行平等沟通的基础,传递出较为强烈的情绪性表达立场。微信朋友圈的发帖特点、点“赞”文化及其动机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众的网络情绪传播方向与特点。微信朋友圈的“点赞”文化不仅在体现了一定的传播效能,更是传达出了群体之间的关系、他们的意见表达及情感诉求,我们应从多角度、多维度对这当中传达出的网络情绪进行分析、考察。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网络情绪

一、朋友圈发帖特点分析

(一)“我型我秀”

有些人渴望通过朋友圈跟帖进行自我展示,这一类“我型我秀”主要是指人们在微信朋友圈主动发帖,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日程、兴趣爱好等。

在“我型我秀”中,绝大多数人是秀出自己的情绪在心情愉悦时,渴望通过朋友圈的分享使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愉悦,似乎幸福能被多倍放大;在产生负面情绪时,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安慰。正因为微信与其他社交软件相比,塑造了一个“熟人社会”,在这个“熟人社会”中,人们能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各种情绪,并且获得较大程度的关心。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个体会按照一种完全筹划好的方式来行动,以一种既定的方式表现自己,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给他人造成某种印象,使他们做出他预期获得的特定回应”。[1]

(二)人际关系秀

有一部分人通过微信朋友圈展现自己日常的社交生活,在信息内容上,与朋友、同学、亲人之间有明显的互动;在语言表达上,为增强双方的关系,通常会采用适当的调侃或昵称。此时,与这条朋友圈内容有关的人则会纷纷点“赞“或评论,而第三方(即与此条朋友圈内容无关的人)往往能够通过这条朋友圈了解者的日常生活动态及其人际圈。

(三)分享与链接

该类信息主要以转发为主,包括直接转发(内容转发)和间接转发(链接转发)。转发的内容可以分为:社会信息、生活情趣、调侃搞笑、活动通知等,这些信息跟人们的生活、学习、甚至未来的发展都紧密相关。同时,在这类信息中,往往还存在一系列的投票行为。

二、微信朋友圈的特征

(一)微信朋友圈是熟人的圈子,只有互为好友的三个人才能看得彼此的动态,而且微信越来越被当作一种私密的圈子,只有双方关系达到某种状态时才会互加微信,这也使得人们在朋友圈中的安全感逐步提升。

(二)微信朋友圈不仅是一个虚拟交往的场所,也是现实交往在社交网络上的体现。在微信朋友中,个体会考虑网络交往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同时的内容也是真实生活的反映与再现。

(三)微信朋友圈的高到达率和高回应度,是人们愿意在微信上交往的主要动力。人们信息后,希望特定的人群能够看到,并且给予回应。而微信“熟人社会”的特性能够保证这一点,进而保证了人们使用微信朋友圈交往的交往黏度,即在朋友圈上交往已经形成了习惯。

三、朋友圈点“赞”现象分析

(一)朋友圈点赞的行为特征分析

“点赞”其实是用来表现用户对某一信息的喜爱度与认可度,以此种更加直观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分享此类观念与信息,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清楚使用“点赞”的基本初衷。人类学学者保罗・威利斯认为:“所有那些在‘文化’领域中被提起的,都被认为包含着复杂的人类形态和关系:从微观人际交往到群体规范过程,以及交流形式的价值,它提供文本和形象;并且扩展到制度形式与规范、社会表现和社会形象,扩展到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2]

(二)朋友圈点“赞”的心理状况分析

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用户是基于某种需求使用媒介的,当媒体不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时就会离开不再使用该媒介。朋友圈的点赞文化也可运用这一理论进行解读,人们通过朋友圈为朋友、同学、亲人点赞,一方面是进行正常的人际关系维护,并且了解熟人的动态,另一方面,通过点赞表示对对一些态度的认可,当自己在朋友圈发帖时,也渴望得到对方的回应,增强双方关系。

四、微信点赞文化与网络情绪考察

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背后的情绪传播大致包含个人情绪传播和群体、社会情绪、传播等层面,有时处于一种杂糅与混沌的状态,从个体情绪、群体情绪再到社会情绪传播,贯穿其中的是情绪表达的流动曲线。这里需要明确的是,“社会情绪是指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各种情况的知觉,通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这种知觉和体验对个体或全体产生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3]

某种情境下的“点赞”行为其实并不属于真实沟通,有学者认为:“‘赞’一字在社交网络中使用的频率非常之高,特别是网友看见别人的帖子想评论又无话可说的时候,只能用这一字归纳态度上的所有含混不清与暧昧。一时间点“赞”成了一个褒贬不明的词汇,你喜欢可以点赞,讨厌可以点赞,无语可以点赞,有话要说也可以点赞,总之,点赞在社交圈中成为了继‘呵呵’之后的又一个‘敷衍工具’。”[4]尽管此种说法看起来有点言过其词,但其中反映出来的某些宣泄、变异心态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身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社会化媒体将我们每个人都变成“沉默的螺旋”。加上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使得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容易,一个想要更好地荣誉社会,包括虚拟社会,并且获得社会的认可,对我们的判断能力与理解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下,如何构建良性的社会化媒体,对媒体以及用户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用户能从多个维度来积极营造微信朋友圈环境,或许能够引导朋友圈的点“赞”文化与网络情绪传播朝有利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冯钢,欧文・戈夫曼.[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150.

[2]孔敏,克里斯・巴克.[英].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沙莲香,冯伯麟等.社会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周婕.“点赞”并非真实沟通[J].新闻战线,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