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尺讲台一生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尺讲台一生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3年6月21日,静宁县威戎中学的师生们度过了普通而又不平静的一天。因为,他们熟悉而尊敬的吴凡老师在重病中给他的学生们上了一堂意义非凡的课。

这堂课是吴凡在两年与病魔抗争中所备的一节课。

往日讲课的激情,学生天真的眼神以及感动与泪水……凝聚成了这堂不同寻常的课。下课铃声响起,课还在继续,不少学生噙着泪水用心体会着吴老师的一言一语。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此时的吴凡已是大汗淋漓,但他还在拼尽全力讲着课,丝毫没有察觉到时间的流逝。最后,硬是被妻子从讲台上拉了下来。

为了这堂课,他准备了两年,为了这堂课,他再三请求领导和学校,为了实现他再为同学们上一节课的愿望,学校破例为他安排了这节课。因为,他实在太爱课堂了。

吴凡说:“我从事教学已有31个年头,在病中的这两年中,我多次梦到给学生们讲课。”

从病床来到课堂,他往日讲课的激情再次燃起,表现出了两年来从未有过的精神状态,对教育的执著,对学生的热爱,使他数度热泪盈眶,哽咽难言……

课间,他对同事和同学们说:“我非常感谢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和学生,他们为我治病想了很多办法,甚至从国外捎来了特效药。不过,今天我发现给同学们上课才是最好的药,如果有奇迹发生,我一定重返讲台,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奉献余生。”

上了讲台就有了激情

“吴老师对课堂的热爱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说起吴老师的爱好,同事刘老师这样评价道:“从学校到家,他的生活就是两点一线。如果非要说吴老师最大的爱好,我觉得那就是上课。”

“他舍不得他的学生,舍不得走下讲台,病了的这两年多来,老吴每天做梦都在讲课。他经常在梦中因为找不到学生、找不到教室而惊醒。”吴凡老师的妻子柴兰州说。

同事杨德宏说,吴老师在课堂上精神百倍,神采风扬。“讲课有激情,非常投入,自己都陶醉在课堂中。”这是很多同事对吴凡共同的评价。

马旭以前是他的学生,而今成为同事,吴老师上课时的投入让她至今都难以忘记。她说:“每节课上,吴老师都是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了擦,擦了写,一节课下来,不知写了多少,也不知擦了多少遍,经常是满身粉笔灰,而他在灰尘中忘我地挥舞着手臂,激情而又投入地讲解,这么多年下来,也不知吃了多少粉笔灰。”

“我从事了一辈子教育,现在虽然病了,但再不行也能说成话,趁着能说话,我就要去讲课,现在不去讲,以后就更没有机会了。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离开了讲台,如果有可能,我一定要再去课堂。”采访时,吴凡老师哽咽着说道。

在教学上,吴凡给同事们的印象是爱钻研、爱学习。每天课外活动成了吴老师指导学生的时间,这在威戎中学几乎成了一个惯例,就连很多其他班的学生也常去吴老师那里请教问题。

同事张天时回忆道,有一天晚上,他到吴老师的房子去请教一个问题,推门进去一看,屋子里床上、桌上堆满了资料,满地都是演算完的稿纸。

演算习题是吴老师多年来坚持的一个习惯。虽然吴老师带了多少年班,课也带了好多轮,但只要给学生讲的题,他都在课前演算一遍。演算不是说他不会做这道题。他说,演算的目的是,在演算的过程中,自己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道题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哪里会出现问题,某一步骤可能会出错,这样给学生讲的时候就有了重点,就会有的放矢。

我的信念是无愧于学生

汗水不会白流,辛勤必有收获。这些年来,吴老师凭借着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在业务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在学校老师们眼里,吴老师是公认的“补差”能手,学生和老师们都称吴老师为“吴教授”。

1988年的秋季,按照学校的安排,吴老师担任高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并担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当时的情形是:这两个班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大多数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已经达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为了挽救这届学生,学校决定由吴老师接任这两个班的数学课。面对学校的信任,吴老师勇敢地承担了下来。从那以后,为了这些学生,他成了学校最忙的人。每天的空节课、自习课都有他的身影。

两年时间一晃而过,两年里,他的学生由原来的怕数学、厌数学,变成了爱数学,并主动探索,自主学习数学。那一届学生成绩揭晓后,吴老师所带的两个班在当年的全国统考中数学成绩优秀率居全县第一。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把大量时间用在了学生身上,而给家庭以及孩子的时间却少了。

他的儿子说,小时候总感觉父亲比较忙,就连开家长会也大多是母亲参加。

但一有时间,吴凡就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背古诗词。对孩子还是比较娇惯。

儿子回忆说,好多次去外面转,回家的时候就懒着不走,特别是上楼的时候,就死缠烂磨找各种理由让父亲背,父亲总是依从,等背到家后,他就连蹦带跳地哈哈大笑,以为又“骗父亲成功了”。但母亲很少这样去娇惯他。

等长大后,他发现父亲把对他的爱都装在心里。他说,父亲的病检查出来后,一直瞒着他,怕他在学校里分心,一直到大二那年“五一”节回家时,他才知道了父亲的病情。

吴老师的姑娘经常给人说,父亲也是拿工资的人,几年都舍不得给自己买一身新衣服,经常穿一双布鞋。

朴素是吴凡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一位和他多年的老同事们说:比如说早餐,吴老师吃得非常简单,经常是一个煮鸡蛋加上一个大饼。

家是温馨的港湾,吴老师患病后,每当看到被病痛折磨着还拼命工作的吴老师,妻子柴兰州心痛不已。他常劝吴老师不要操劳过度,把自己的生命放在首位。当知道吴老师病情的时候,老母亲心痛地说:“娃啊,你教了几十年书了,写了半辈子了,再不要写了,我还指望着你给老娘脸上盖一把土哩。”

爱校如家,贻误治疗

校长胡志鹏与吴凡同事多年,他说:“这么多年来,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吴老师从未请过假,准确地说是吴老师害怕请假。”

有一年,女儿生病,他怕耽误教学,一拖再拖,以至于女儿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由于吴凡和妻子工作在不同的地方,两地分居。平时,吴老师每天还要回家给老人做饭,老人一生病,吴老师就更加忙了,除了每天做饭、洗衣,侍候老人打针、吃药,还要烧炕,料理家务。但就算再忙,吴老师还是从不请假。“学校安排任何事情,他从不推诿”。

“吴老师关心学生远胜过关心自己的家庭和家人,吴老师老家就在威戎,他回家都是吃饭时间短暂的一会,他是丈夫,他也需要为自己的家庭操劳;他也是儿子,需要尽自己的孝心;他是父亲,还有两个孩子等他去疼爱。带我们的时候,两个孩子也正好处在学习的关键期,都在高中学习,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吴老师把精力义无反顾地给了我们。”吴老师的学生们这样评价道。

在病未确诊的前三四年,同事经常说:“你走路都有点飘了,是不是有什么病了。不少人建议他到医院去检查一下。”

吴老师自己也感觉到身体不适。在给学生长时间辅导后就会感觉到下身瘫软无力。

他也曾想去医院检查一下,有几次走到了医院门口,思来想去最终没有进去。因为他每年承担着学校高三复读班的教学工作,吴凡觉得,自己出去看病,自己班的学生就没人带,怕耽误学生的课。一想到学生他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在吴凡的内心当中,一直有一个信条,那就是对学生负责。他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说:“粮食一茬不成还有下一茬,但学生一旦错过一年,就会贻误一辈子。”

由于吴老师放不下工作,积劳成疾,多次错过治疗的机会,直到有一天上厕所时发现尿血,不能继续支撑上课时,他才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才急忙去了医院,这时,病情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医生说,这病如果早来半年,也不止如此。

2010年他被确诊为“右肾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2011年肾癌细胞肺部转移,2013年4月以来,吴老师胸闷气短加剧,无情的病魔折磨着他,但他没有惊慌失措,他以豁达的心态、顽强的意志,坦然接受着病魔的考验和煎熬,在病榻前还翻阅着与教学有关的报纸和资料。

学生的成功是最大的幸福

在吴老师的眼里,课堂和学生是第一位的。他从来不让别人说自己的学生差,他把学生的成功当成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他经常说:“这药有效,那药有效,都不及学生在课堂上的收益有效,学生是我心情舒畅的开心果。”

说起这些年自己最高兴、最荣耀的事,吴凡兴致很高,他向记者讲述了多年前他和学生之间的一件往事。

有一天早上,一名学生来到他办公室说,他不念书了。他告诉吴老师:哥哥、嫂子都出外打工去了,家里只有他和父母,父母身体不好,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他要帮家里干活,亲戚们借钱给他买了十只羊,让他放羊挣钱贴补家用。说完就把书包放到办公桌上。

吴凡劝说了半天,这位学生还是决意要走。无奈之下,吴凡就建议这位学生先不要退学,回家自学,有不懂的问题就来学校问,学籍的事就先替学生隐瞒。学生听了吴老师的建议回家了。

于是,每到遇集的时候,学生就把自己的作业和不懂的问题写在作业本上,托赶集的人带到学校的门房。

吴凡说,每当逢集他就到门房去,一看门房里放着的破旧的军用书包,就放心了,他知道学生在努力学习。吴老师把学生的作业和不懂的问题一一回复好,又把书包放到门房,赶集的人回去时就带回去。

就这样,破旧的军用书包就成了他们交流和指导的“雁鸿”,一传就是一年多。后来,学校查学籍,发现了他隐瞒的事。

在吴老师的建议下,学生按社会考生参加了高考,并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学校。这让吴凡高兴了很长时间。

过了几天,一天早操时分,这位学生满头大汗跑进了学校,来到吴凡的办公室,拿出了一包煮好的玉米,玉米棒子还冒着热气。他说是家里也没有什么好东西,就煮了点玉米,特意来感谢吴老师。吴凡知道,学生家离学校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学生是跑到学校的。

此时,师生二人相对无言,彼此都知道对方心里想着什么。

吴凡老师爱学生,学生也爱吴凡老师。

学生吴田田说:“那个微胖,一脸严肃却没有人会怕他的数学老师,那副在数学课上认真又焦急的表情…… 年少的时候也许我们都笑过他,惹过他生气,可是谁也不能否认,我们都爱过他,那个像父亲一样的老师。”

吴老师的学生,已经走上教师岗位的戴永斌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诙谐幽默的语言,写满黑板的密密麻麻的字,时时用衣袖擦汗的动作是吴老师给我留下的最大印象,但是,吴老师从来没有说过累,也没有因为身体原因而放松自己的工作,他心中惦记的都是学生的学业和前途,作为学生,我们太幸福了,因为我们有像吴老师这样认真负责的老师。”

学生陈艳妮在日志中说:“吴老师是个很好的人。人的一生中能遇上的老师本来就不多,好的就更少。自己也当了好多年的教师,每每想起吴老师那认真样,人就汗颜。多少年了,还能清楚地记起在他办公室里做题时的情景,吴老师是老师,更是父亲。点点滴滴的恩情,总在心中荡漾。到了今天,不敢奢求奇迹的出现,但却祈求着老师能坦然地活着。”

吴老师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在病中,他常常忍受着巨大的疼痛,不时对学生进行辅导和讲解,在治疗过程中,一旦病情稍有好转,他就去学校看望学生。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他还在时时研究新教材,研究教学的新动向。在采访时,吴凡还特意拿出他最近写的一篇关于新课程的论文,他的爱人说,就这篇文章,他写了几个月。

三十一年来,他用纯真和良知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他为学生的成功而自豪,但常常忘却了自己。吴凡这位平凡的乡村教师在自己所钟爱的三尺讲台上忘我耕耘,用平凡的一生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传奇。他的身后留下的是一串坚实的足迹和对教育难以割舍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