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校新型科研机构是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和目前科技工作的重要力量,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探究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而提出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加强实验队伍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为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建立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开启新视角。

关键词:实验技术人员 队伍建设 新型科研机构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 46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技体制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内许多知名高校涌现出一大批以PI制(PI为英文“Principal Investigator”一词的缩写,即学术带头人制或课题组长负责制)为基础组建的新型科研机构。这类机构突破了高校传统的以教研室为单位的管理体制,是我国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有益探索。实验技术人员作为高校新型科研机构的重要支持力量,其整体水平直接影响高校新型科研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硬、服务意识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新型科研机构的主要特征

本文所指的高校新型科研机构,是近年来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所涌现的以PI制为基础组建的专门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实体机构。这类机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在运行机制上,采用国际通行的学术带头人制或课题组长负责制,学术带头人或课题组长享有充分的科研主导权、人事自;二是在发展战略上,立足学科前沿,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学、研结合和协同创新;三是在资源配置上,拥有相关领域一流的高端仪器设备和良好的实验室工作条件。

区别于高校传统的以教研室为中心的组织架构,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具有起点高、要求严、理念新等特点,深入了解把握这些特点,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和长远发展。

二、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现状及存在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很多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往往滞后于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需要,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作用发挥。目前,高校新型科研机构中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自身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技术人员一直被定位为教辅人员,主要从事实验教学和管理,社会认可度不高。在以PI制为基础组建的高校新型科研机构中,实验技术人员主要从属于PI团队,PI对实验技术人员把握学科前沿、开展实验室管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这与高校对一般教辅人员的定位区别较大。这一错位导致一部分实验技术人员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加上薪资待遇与工作压力不匹配,极易产生心理落差和职业倦怠。

(二)培训机制不完善

在以PI制为基础组建的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内,相比教学科研人员,大部分实验技术人员获得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较少,与外界的交流沟通也较少,因此,对实验室建设管理的理解比较肤浅,实验技能和科研水平往往停留在初级阶段,设备管理也只停留在基本操作和日常维护水平。缺乏系统、健全的专业培训,导致其各方面能力和水平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职称考核不健全

由于高校新型科研机构以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工作的核心,实验技术人员往往会同时承担一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但大多数高校现行的考核和职称晋升指标仍沿用以往的标准。有些985、211高校针对新型科研机构的特殊情况,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允许实验技术人员申报研究系列或教学系列的相应职称,但其评价的标准基本很少体现科研机构实验技术岗位的工作特点和业绩指标。有些专业水平达到甚至高于教学科研岗位的实验技术人员,在申报同样职称时,往往要达到更多标准才能晋升。这些不平等待遇,极大挫伤了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很难全心投入创新性的工作,直接影响高校新型科研机构的健康快速发展。

上述这些原因直接导致实验技术人员职业压力偏大,部分人员对自身工作缺乏认同感、归属感,有些甚至产生自卑倦怠情绪,结果或频繁出现离职,或转岗从事其他行政工作,队伍人员流动过于频繁。

三、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为促进高校新型科研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高校应积极探索,以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为目标,有规划、有系统地推进各项体制改革,解决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改变思想认识,做好整体规划

学校各级部门和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建设高校新型科研机构的重要支持力量,认真做好整体规划布局,积极学习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在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管理上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建立与新型科研机构相适应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新型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先进仪器设备使用与功能开发等方面的作用。以培养中青年实验技术骨干为重点,建设一支素质好、水平高、相对稳定、结构合理,能适应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发展所需的专业化实验技术队伍。

(二)优化选聘制度,严把入口关

根据高校新型科研机构的实际需求,合理设置招聘条件,明确具体岗位职责,采用合同聘任制、项目聘任制等多种形式选聘人才,确保引进的实验技术人员了解岗位的职责,帮助其找准定位。只有当实验技术人员对岗位形成基本的认同感,才能更好地避免后续的工作矛盾。此外,也可以吸引校外科研院所或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团队,拓展优化队伍来源。

同时,针对不同岗位,各有侧重考查不同的能力。如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内公共服务平台的实验技术人员,侧重考查其管理沟通能力、大型仪器管理等能力;针对PI团队平台内部的实验技术人员,根据PI实际需求,侧重考查其专业技能、科研素养、实验室管理等方面能力。

(三)完善培养机制,把好发展关

根据目前高校新型科研机构普遍实行的二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建立实验技术队伍“学校―新型科研机构―平台”三位一体的培养机制。学校人事部门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全面负责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开展岗前培训、安全培训、业务培训、高级研修等,提升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整体水平。作为基层和培养组织,新型科研机构充分利用现有的优质资源,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联合学校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活动,如实验技能培训、仪器设备操作管理培训、科学文献阅读技能等,不断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的专业素养。各平台则应加强对实验技术队伍的指导和支持,鼓励其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技术交流,创造条件让青年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攻读学位,引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四)改进考评标准,完善晋升机制

改进现有的以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实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内容,逐渐建立与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实验技术岗位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制。根据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实验技术岗位的性质和实际承担的不同工作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既要考虑到高校实验技术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又要兼顾新型科研机构的特征。考核结果可作为实验技术人员作为评奖评优、职称评聘、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同时,积极创新职称评聘办法,根据实验技术人员的个人兴趣和平台需求,鼓励一部分实验技术人员投身教学科研工作,允许符合条件的人员转评教学科研岗,建立多渠道晋升机制,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稳定队伍。

(五)搭建交流平台,营造和谐环境

以服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为主旨,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工具,通过工作坊、沙龙等多种形式和手段,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讨论或交流,搭建多渠道沟通交流平台,增进沟通了解,营造团结互助、友爱协作、和谐共进、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

此外,畅通沟通渠道,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为高校新型机构建设发展建言献策,表达对相关切身利益的关注和看法,增强其归属感和使命感。

高校新型科研机构是我国科研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从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变的有益探索。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力量。高校各级领导应提高认识,根据新型科研机构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培训开发,建立并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现有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为高校新型科研机构开展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文倩,宋军,战永佳.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索与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30(03):190- 192.

[2] 刘思亮,田传军,邱炜韬,顾亚萍.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职业幸福感缺失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对策[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29(01):178- 180.

[3] 肖耀峰,何源.浅谈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31(08): 417-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