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策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产业升级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大力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文章在分析了我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模式基础上,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及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和课程设置、平台搭建及保障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基于中高职院校依托地方产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重要命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以期对推动现代职业院校内涵建设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

[关键词]产业轻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策略

[DOI]10.13939/ki.zgsc.2017.09.043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整体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职教不仅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也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在分化中孕育与成长的趋势,职业教育将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将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6〕19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国家教育部门已从宏观层面为现代高职教育指明了大方向,并在着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那么,各个职业院校就应紧跟形势发展,有效对接,加紧落实,尽快解决好中高职有效衔接问题,为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基础保障。

1 中高职产学研衔接中的关键点

1.1 中职和高职在培养目标的衔接上缺乏一定可操作性

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国家教育发展的规划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现代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振兴民族传统工艺的一线技能技术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是促进企业发展创新、产业升级转型需要的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的技能技术人才。如此描述在某种程度上显得很宽泛,没有实施细则,广大职业院校只有根据自己情况在实践中慢慢摸索。[1]

1.2 中高职未形成有利于产学研合作协同的系统化教学方案

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独立于企业的生产,在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方面与区域企业沟通不太多,很少考虑和企业的研发、生产、服务等实践的衔接问题。中职教育更多强调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具有独立性和一定的封闭性,很少考虑如何与高职进行衔接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而高职开设的课程也很少考虑中职学生的基础,具有随意性和重复性。因此,中高职在衔接过程中和区域产业发展相融合缺乏系统化课程体系支撑。

1.3 中高职产学研贯通专业设置未能有效衔接

中高职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一,利益均衡需要协调。中高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无论是在学制、专业、管理、师资等方面大都是从自身利益和角度出发,很难考虑和中职专业的有效衔接。其二,中高职学校在基础办学条件上也不统一,导致专业发展不平衡。因为不同的学校所处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会使学校在专业投入、办学设施等方面产生很大差异,这就使得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会发生专业不太对口、衔接不够有效。

2 中高职产学研衔接的几种主要模式

诚然,中高职在衔接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这在实践与改革中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引导下,很多地方在中高职衔接的实践过程中也k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模式。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主要有两种模式:分段式和一贯式。分段培养比较普遍,主要是三二分段,一体化设计,分段培养。整个过程分成两个阶段,中高职各自培养和管理。一贯式模式的实施主体多是高职院校,学生5年学习时间都由一所高职学校来完成。但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少数学校走“学习在中职,文凭发放在高职”的路子。

不管哪种培养模式,其目的主要有:一是摆脱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各自为政、课程重复等现象,使教学内容合理化,促进学生快速提高职业能力;二是用多样灵活的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为了实现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职业教育有吸引力,中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2]

3 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对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影响

3.1 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趋势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改革。依次是产业的加速发展、深化发展和提升发展。在发展阶段中,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第二产业以工业为主,在产业比重中基本持平。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它的比重在大幅上升。国家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协调中,产业内部也在优化与升级发展。落后产业不断被淘汰,符合时展的新兴资本、技术密集型、新型产业不断出现。

3.2 产业变化对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产业变化的发展使得技术含量低的一些传统工作逐步被取代,随之而来的是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人员供过于求,传统就业岗位的数量减少,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受到影响。但是产业升级又会给毕业生带来一些新机遇。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就职人员的素质、能力、技术水平等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各个中高职院校应在和地方产业紧密配合、协调情况下,确定各自办学的重点和方向,办出自己的特色,符合产业需求,促进学生就业。[3]

4 中高职应对产业变化的人才培养对策

4.1 依托地方产业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同岗位需要不同层次人才。人才的规格和能力形成递进发展,学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可以对人才的培养进行分层,在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呈逐步递进,让学生在完成整个教育过程后能让从业能力得到提高,就业范围得到扩展。

4.2 依托产业加快“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处于产业价值链上一环,单个企业处于孤军奋战状态,在发展过程中会造成信息沟通不及时、资源浪费等现象。职业院校本着服务地方的原则,为企业搭建“协同生产服务平台”,将“设计、加工、生产、运输、营销、售后”协调起来,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企业合作,共建联合服务中心或校中厂。多维立体“产教协同生产平台”使学校和企业共享资源,共同培养不同层次人才。

4.3 依托产业,及时调整相应专业和课程

职业院校需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变化,与时俱进,对过时专业、课程进行调整。中高职衔接过程中,不同学校进行沟通,使专业设置具有一定衔接性,课程具有一定互补,学分弹性衔接,相互认可。

在课程设置上能够打破传统一些概念束缚,围绕技术技能型、多层次人才培养构建灵活的实践项目体系,达到中职学生能够“深造有门”,而高职学校能够“招生有道”。而在考核评价方面,能够与地方发展协调统一,和企业合作实行第三方评价和考核,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发展跟踪评价,实现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多元主体评价考核。[4]

4.4 依托地方产业,加强中高职衔接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人才保障体系的建设制约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学生培养的质量。富有成效的保障体系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院校、院校系部以及相关专业等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分工明确、层次清晰、相互促进的保障系统。

中高职发展新形势下,在保障w系建设过程中,不仅制度建设必不可少,还要创新中高职衔接制度,包括升学制度、分级制度、学习制度等,不断拓展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而政府的政策导向机制、物能支持机制以及有效的信息反馈和监控机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能有力保障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这无疑需要各部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云秀,陈保荣.从产业需求视角分析中高职人才培养及有效衔接[J].职教论坛,2014(12).

[2]顾明智.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1).

[3]湛年远,谭永平.中高职衔接体系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1).

[4]张建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中高职一体化视阈下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优化――以浙江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