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而时习之”解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而时习之”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语》开篇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论语》中一段很有名的话,大凡读过书的人都知道。然而对其理解未必一致。大多的解释为:学习了并且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感到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然而自己并不因此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对于此种理解从字面上似乎也说得过去,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推敲,按照依字推意的原则,就会发现这种理解失之肌肤。

任何语言对话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孔子的这段话究竟是针对什么问题而言,因无文字记述,也就给人们留下诸多疑问,这也正是引起理解不一的原因。

孔子既是著名的思想家,更是伟大的道德楷模。这段话中“学”之后无宾语,没有言明所“学”的具体内容。这可能也是引起理解不易的另一原因。孔子自己曾经说过:“予以四教,文、行、忠、信。”四项之中除“文”指古代典籍文化知识外,其余三项均为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思路推论的话,很明显所学的内容肯定包括这些,而且更偏重于道德修养的内容。

这三段话三层意思,渐次深入,分指道德修养的三个问题。“习”原写作“”,许慎《说文解字》为:“习者,鸟数飞也。这里指的是小鸟在练习翅膀以增强飞行技能,因而有实践之意。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实践”。这个意义还保留在现代汉语“练习”一词中。其实第一段意思应该指的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学习和实践。通过道德修养内容的学习,且及时付诸实践,这是感到喜悦的。这种喜悦是由学习而引起学习者内心的一种快乐,是自悦,这种理解与孔子一贯所主张的“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正相吻合。道德修养仅停留在知识的学习上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具体的人生实践中,按照所要求的准则运用于个人的生活实践。第二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似乎把朋友的到来看得过重。难道可以说无朋自远方来,就不乐乎?这种解释未免滑稽。既然这“乐”源自远朋的到来,必定有可乐之处。古人以同道为朋,朋的到来引起主题的快乐这是悦他。远方朋友的到来带来的是道德修养的新鲜内容并且又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因而必将引起自己的喜悦;那么这喜悦为什么来自远方的“朋”呢?

因为近处的“朋”他们所知道的道德修养的内容作者也一定了解,并且近处的“朋”或许为同门弟子,不可能有什么新鲜的见闻。那么远方的“朋”带来的可能是闻所未闻的新鲜的内容,有些见解或许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第二层其实讲是道德修养的外部影响,当远方的朋友来到带来有关道德修养的新闻,对自己有所启发时,因而必将引起内心的快乐。第三层讲的是道德修养的自我内化。当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即使自己的言行为别人所暂时不理解,然而自己毅然以道德准则行事,不气愤,不恼怒,用严格的修养规范约束自己,使之达到君子的要求。

很明显孔子的这段话讲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次:道德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外部榜样的启发作用,道德要求的自我内化。三位一体,合而为一,逐层阐示,讲述了个人道德修养的完整过程。这种理解可能更接近孔子讲话的原意。不过理解上的不一致更能说明人们对孔子这段话的重视以及孔子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