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罗哌卡因用于下肢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罗哌卡因用于下肢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寻找较低的有效浓度,降低局麻药中毒的可能性。

方法 90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Ⅰ、Ⅱ、Ⅲ组均采用PNS引导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25%、0.375%、0.5%;容量均为55 ml,其中腰丛阻滞30 ml,坐骨神经阻滞25 ml。结果 三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依次是37.1±7.2 min、25.4±4.6 min、19.3±5.5 min(P<0.05)。Ⅱ组对闭孔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的阻滞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Ⅱ组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Ⅱ、Ⅲ组各项指标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0.375%的罗哌卡因用于PNS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时阻滞完善,同时减少局麻药物用量。

ぁ竟丶词】 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外周神经刺激器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3-0291-02中图分类号:R 614.4文献标识码:Aお

腰肌间隙麻醉加坐骨神经阻滞可取得下肢单侧肢体的完全麻醉,同时避免了椎管穿刺,对循环影响轻微,适用于单侧下肢的手术、尤其适用于椎管内麻醉禁忌或合并严重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外周神经刺激器(PNS)的问世使这一方法更为简便,成功率大大提高。但由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所需局麻药用量较大,有潜在局麻药中毒的风险。本研究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的阻滞效果,旨在寻找较低的有效阻滞浓度,降低局麻药中毒的可能性。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5月~2007年12月间ASAⅠ~Ⅱ级择期单侧下肢手术患者90例,年龄16~58岁,体重52~65 kg,身高155~172 cm;手术部位在大腿中下1/3以下;患者既往无骨盆外伤史,无下肢神经损伤病史。90例随机分成0.25%罗哌卡因组(Ⅰ组),0.375%罗哌卡因组(Ⅱ组),0.5%罗哌卡因组(Ⅲ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2.麻醉方法 三组病人术前30 min均给予鲁米钠0.1 mg;入室后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开放静脉通路给予6%贺斯10 ml•kg-1•h-1;神经阻滞前给予咪唑安定0.02 mg•kg-1、芬太尼2 μg•kg-1。先行腰丛神经阻滞:患者屈膝收腹侧卧,把要阻滞的腿放在上面,第三腰椎的棘突向阻滞侧旁开5 cm即为穿刺点;三组均用德国贝朗公司STIMUPLEX-DIG神经刺激器和长100 mm电刺激针,以矢状方向进针,碰到第3腰椎横突的骨面时,针尖朝着尾侧避开横突;电流达到0.3 mA时股四头肌仍出现颤搐即可注入3 ml罗哌卡因,3分钟后如果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则再注入其余剂量,总容量30 ml。再行坐骨神经阻滞:患者侧卧,阻滞侧腿在上,另一条腿伸开,上面的髋关节约弯30~40度,膝关节约90度;由股骨大转子和髂后上棘两点连线中点往内侧做一条垂直线,沿此线5 cm处即为穿刺点;刺激电流达0.3 mA仍有跖屈出现时,即可注入3 ml罗哌卡因,3分钟后如果未观察到不良反应,则再注入其余剂量,总容量25 ml。Ⅰ、Ⅱ、Ⅲ组分别采用0.25%、0.375%、0.5%的罗哌卡因。

3.观察指标 ①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完成后每5 min评估一次感觉阻滞效果,阻滞起效以针刺股神经支配区域皮肤痛觉消失为准。②感觉阻滞范围:神经阻滞完成后30 min感觉阻滞范围。③运动阻滞程度:神经阻滞完成后30min进行运动阻滞评估:髋、膝、踝关节均不能运动的为完全阻滞,有一个以上关节尚能轻微活动的为部分阻滞。④神经阻滞成功率:术中无需辅助局麻或改为全麻的为阻滞成功。

4.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Bonferroni ANOVA统计方法;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果

1.感觉阻滞范围 Ⅱ组对闭孔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Ⅰ组,差异有显著性(χ2=8.531,P=0.003;χ2=4.344,P=0.037);Ⅲ组对闭孔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的阻滞效果明显优于Ⅰ组,差异有显著性(χ2=10.335,P=0.001;χ2=6.944,P=0.008);Ⅱ、Ⅲ组间无显著差异。对股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阻滞效果三组间无明显差异。见表2。

2.感觉阻滞起效时间 Ⅱ组起效时间为25.4±4.6 min,明显慢于Ⅲ组(P<0.05),但较Ⅰ组快(P<0.05),见表3。

3.运动阻滞程度 Ⅱ、Ⅲ组运动完全阻滞的例数均明显多于Ⅰ组(χ2=5.455,P=0.02;χ2=8.076,P=0.004),Ⅱ、Ⅲ组间则无明显差异,见表3。

4.神经阻滞成功率 Ⅱ、Ⅲ组阻滞成功率均明显高于Ⅰ组(均χ2=5.554,P=0.018),Ⅱ、Ⅲ组间则无明显差异,见表3。

讨论

两支粗大的神经干负责腿部的神经支配:来自腰丛的股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来自骶丛的坐股神经。只要阻滞了这两个神经干就可取得单侧下肢的的完全麻醉。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避免了腰椎穿刺,且无交感阻滞作用、不影响循环的稳定,适用于禁忌椎管内麻醉或全身情况较差的单侧下肢手术的病人。由于下肢外周神经解剖结构上不如上肢的成束且位置较深,技术要求高,使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未能应用广泛。随着PNS的问世,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逐渐被麻醉医生接受,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临床。

腰丛神经行走于腰大肌间隙,完全阻滞所需局麻药容量不能少于30 ml;坐骨神经干粗大,位于臀大肌深面,所需局麻药容量超过20 ml。国内外文献报道,施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时均采用浓度不低于0.5%的罗哌卡因超过50 ml,总量达到250~300 mg[1,2]。罗哌卡因为高效、低毒的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其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较布比卡因轻,是目前外周神经阻滞的首选药物。尽管如此,但在短时间内注入如此大剂量,仍有可能出现毒性反应。有文献报道,罗哌卡因3.5 mg•kg-1局部浸润麻醉时,其血浆浓度达到4.33~5.6 μg•L-1 ,已超过可容忍的范围[3]。所以,如何有效的预防毒性反应是开展该项技术的关键。

本文比较了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在容量一致的前提下用于PNS引导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根据PNS的原理,当刺激电流降至0.3 mA时如果仍见肌颤搐,那么刺激针距相关神经距离不超过2 mm,这就为较低浓度局麻药取得完善的阻滞效果提供了可能。坐骨神经在臀大肌深面没有分支,0.25%的罗哌卡因也取得了完善的感觉阻滞。闭孔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都属于腰丛,其中闭孔神经支配的皮肤感觉,股外侧皮神经支配大腿外侧皮肤感觉;下肢手术外周神经刺激仪定位时是以股四头肌颤搐为标志,局麻药主要注射在股神经周围;0.25%的罗哌卡因浓度过低,扩散能力差,虽然可良好的阻滞股神经,对于较远处的闭孔神经和股外侧皮神则效果不理想;下肢手术时往往要在大腿中上部上止血带,闭孔和股外侧皮神的阻滞不全会造成缺氧性疼痛,这就造成0.25%的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时成功率不高。本研究发现,0.375%的罗哌卡因的感觉、运动阻滞效果和成功率与0.5%的罗哌卡因相似,能够满足临床需要;尽管起效较慢,但仍可被临床医生接受。

综上所述,0.375%的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大大减少了药物总量,又保证了麻醉效果,值得推广。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复合用药,如局麻药复合可乐定以加强镇痛效果、减少局麻药用量[4],这应是今后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徐仲煌,黄宇光,潘 华,等.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17(5):278-279.

[2]Wulf H,Behnke H,Vogel I,et al.Clinical usefulness,safety,and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ropivacaine 0.5% for inguinal hernia repair in regional anesthesia[J].Reg Anesth Pain Med,2001,26(4):348-351..

[3]张富军,邓小明.罗哌卡因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0,19(4):317-319.

[4]刘俊杰,赵 俊.现代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85-293.

[5]Paut O,Schreiber E,Lacroix F,et al.High plasma ropivacaine concentrations after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in children[J].Br J Anaesth,2004 Mar,92(3):41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