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山水画的传承与写生创作浅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山水画的传承与写生创作浅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盛唐时期,亦是中国山水画与人物画等分离出来后,进入了发展繁荣的高峰期,逐步奠定了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上它是东方绘画中最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所以说越是具有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才是世界性的。

山水画在唐代开始繁荣和发展,相继涌现出了一些杰出的画家,创造和推出了一些不同风格的流派。主要的画家有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王维、吴道子(人物画家亦擅长山水画)等。其中有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勾斫一派,即“北派山水画”;另外还有以王维、卢鸿一、郑虔等为代表的水墨渲淡为一派的“南派山水”,从而奠定了中国山水画在发展中的两大体系,影响延续了一千余年。

北派山水注重线条色彩,发展到宋代的代表画家有赵干、赵伯驹、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到明代的代表画家有吴伟、戴进、仇英、唐伯虎;到清代的代表画家有兰瑛等。

南派山水则注重水墨韵味的运用,传至五代的荆浩、关同,到宋代董源、巨然、李成、范宽;到元代的黄公望、王蒙、倪赞、吴镇;到明代的沈周、文征明、董其昌;到清代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E、王原祁)及龚半千,释弘仁等。都是代代传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注入新的生命力,创造并完善了中国山水画雄厚的基础与辉煌,才有了今天的更全面的发展。

古人在山水画的写生中,由于时代和在使用绘画工具上的制约,不可能像今天那么方便,他们都是以游览、观察、用心记忆,返回后根据记忆的概念和印象来绘画的。在现时中国山水画的写生上,则比古人的条件优越多了,有钢笔、铅笔、泡沫笔、一次性笔和速写笔等,也可以用毛笔画板直接写生。写生能在大自然中学到更多深层次的东西,有很多问题像古人光靠记忆作画是不能完全解决的。有时写生就能画出一幅好的山水作品,如用毛笔水墨就可以直接完成,或用线描也可以完成一幅完整的白描山水画作品。所以说对景写生本身就包含着一定的初步的创作思维,把景观根据构图的需要作出完美的调整和安排。当然没有扎实的笔墨功夫,就没有对景描写的能力。

写生不等于照相,笔者有深刻的体会,如我在九寨沟、峨嵋等地照了几十个胶卷的照片,而到创作时,却起不了构图所需的作用。因为写生动笔动脑、经过思维过滤的构图才是再创作的依据。写生不是简单的景物照搬和依样画葫芦,它包含了画家在写生时的灵感和传统技法的运用。写生的景物只是作为创作时一定的绘画依据和在作画时的思维启发。

总的来讲,写生是画家内心面对其景的自我感受与真实景物的结合,即写其意、抓其神。

不论写生或是创作,所画的景物总得有地域特色。如画三峡的瞿塘峡入口“夔门”,只要将桃山这个标志性山头画出来,而其它表现的环境可以千变万化,然观画者一看便会认定那是三峡的“夔门”;又如画三峡的巫峡,只要有神女峰列入画面,那必定就是三峡之巫峡的一段。这就是在创作画中的地域特征。

在画大幅山水时,画面的构成和处理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很深的基本功,因其场面宏伟、内容较多,所以要有驾驭画大画(巨幅)的画面组织能力,而且还要表现出大画的气势来。

画小幅画、册页、小品则需画面轻松一些,因画面内容要少些,但却要求笔墨上的使用恰当,画得精确到位,具有一定的气质韵味和内涵。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布置也是关键所在,笔墨功夫再好,若构图不理想也画不出好的作品。

所以山水画有很多讲究,要注重水墨浓淡的变化,用笔起伏转折的变化和整体布局的虚实对比、大小空间对比、用笔的枯润对比、山岩的大小对比等,做到巧妙构思,在结构上力求变化,这样才能画出好的、经得住推敲的山水画作品。画家对作品怎样表情达意,也体现了山水画家的心胸,因为一幅山水画也就是一首表达景物情感的诗,诗言志,画亦如此。所以常说画如其人就是这个道理。

唐王维作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有机结合,形成传统山水画中的“文人山水画”,讲究立意上境界高雅,具有浓重的书卷气,这是画家内心气质的自我体现。如在他的画中诗句有“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等写景色的诗与画的相互融合。这些都是与写生时去深入观察景物的四时变化分不开的。所以作画应是未曾下笔,意在笔先,对画面有一个通盘的布局设想,对构图和创作要达到什么境界和目的,心中有数。

我在不断学习传统笔墨功夫的基础上,通过几十年的写生与创作实践,在向大自然的学习中,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自己的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如各种树木、森林、河流、泉瀑、岩石结构,山体、坡、滩、山脉走势的转换,风晴雨雪的表现,还有具象、抽象、肌理效果等都作了很多的尝试、探索、研究,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和独特的个人风格。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八个字给我带来很多启示和收获。“古为今用”即是传统的吸收,“洋为中用”则是吸取外来文明的精华为我所用。如在大景巨幅山水画创作中可借鉴西画的素描关系和透视方法来解决厚重、深度、层次效果,解决江河、瀑布中的光形和结构透视问题等,这就是“洋为中用”吧。

以上浅议,来自笔者多年亲身实践所体会的一点点心得,用以交流,并盼专家们指教!

(作者系中国当代美术全集入籍山水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