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分享行为培育措施的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分享行为培育措施的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白居易有一言甚好,“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其说的就是分享之道。分享对于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培育幼儿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教育;分享行为;教学举措

分享,简而言之,就是将自己心爱的物品、独特的情感以及不易的劳动成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共享的过程。在幼儿教学中,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的培养是帮助幼儿亲近群体生活,促进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消除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性格缺陷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刚刚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学生,经常会发生抢玩具、占桌椅、夺食物、争是非等现象,而缺乏分享意识就是其发生的根源所在。因此,我认为,在幼儿教学中渗透分享意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并发展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尤为必要的。在教学探索中,我主要根植于幼儿园教育,尝试从创设温馨环境、强化以身作则、创造合作活动三个教学层面出发,就幼儿分享行为的培育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措施

一、创设温馨环境,让教室也会说话

在幼儿教学中,教室的布置文化对幼儿的个性成长与行为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幼儿的道德情感与审美情趣的陶冶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温馨和谐、闪耀知识之光芒、散发道德之芬芳的教室布置,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真实情感,引发师生之间的自然互动,并起到引导、规范幼儿行为习惯的正面教育作用。由此,我认为,我们在分享教育中,与其大张旗鼓地命令孩子们去与人分享,强制地将分享意识灌输到他们的脑海里,并要求他们做出具体的分享行为,不如将分享教育巧妙地渗透到教室的布置中,以温馨的教学环境渲染分享氛围,感染学生,引发学生们真实的情感体验,让“会说话”的教室去督促孩子们的分享行为,强化孩子们的分享意识。

在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即将到来之即,我以此为契机,设计了以感恩节为主题的活动周。在这个活动周前夕,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动画视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感恩节,了解了感恩节的由来及意义,引发孩子们对“感恩・爱・分享”的自觉关注,同时,为感恩节主题活动周造势助阵。在热身之后,我发出“让我们的教室充满爱”的倡议,在装饰活动中,我将教室分为几个区域,引导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所在区域进行装饰打扮,并说明设计的意图。在这个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动手装饰自己的教室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小组设计了一个贺卡园地,收集了班级同伴动手设计的感恩节卡片,这些卡片充满爱意,创意无限,充分了反应了孩子们对感恩这个主题的认识;有的小组给教室的门窗穿上了“新衣”,贴上了表达爱意的爱心窗花,表达友谊的橄榄枝;有的小组则精心地设计了以感恩节为主题的黑板报,并在板报中加入生活中的分享小故事。

二、强化以身作则,让分享成为常态

幼儿有着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往往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榜样,有意无意地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乐此不彼。然而,虽然他们喜欢模仿,却还不具备甄别是非、筛选好坏的思维加工能力,对于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往往采取“通盘接收”的模仿态度,导致榜样作用适得其反。因此,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我们要强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教学意识,时刻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有意识地在孩子们面前树立榜样。并充分地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引导、影响我们的学生。让孩子们逐渐形成自觉的分享习惯,让这样的“正能量”蔚然成风,让孩子们逐渐地改掉以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学会分享,乐于分享。

例如,在面对荣誉时,教师应以平常心对待,不能有失教师操守地进行比较、争抢,对幼儿产生负面的影响;在获取珍贵教学资源的时候,应主动与其他班级的教师及学生进行分享、交流,积极推进教学互动、资源共享,努力营造和谐友爱的园内学习氛围,以实际行动感染、影响学生;在幼儿对教师提出要求时,教师要适当满足他们的需求,主动和幼儿们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收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等等。通过这样实际而又富有成效的教学举动,引导学生们融入到群体中,让分享成为一种教学常态。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还要注重家校之间的互动与沟通,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儿行为养成与人格塑造的影响作用。通过园内开放日、家长会、家长讲座等形式,构筑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桥梁,强化家长们对学生分享行为的培育意识。引导家长们对自身行为举止的关注与规范,让分享真正成为学生们学习与生活中的常态。

三、创造合作活动,让分享自然生成

幼儿活泼好动,即使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他们也很难“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规矩”,不由自主地就是喜欢“动一动”“跳一跳”“玩一玩”“做一做”。因此,我认为,再多关于“分享故事”的说教,都不如将教学融入到以“分享”为主题,或者是蕴含在分享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尤其是以两至三人以上为小组的合作性活动,更加能够让孩子们在亲身的摩擦、协调、包容中,学会替他人着想,主动要求分享,让分享的行动在合作活动中自然地生成。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在最初接触合作活动的时候,经常为因观点不同、以自我为中心等而产生分歧。这个时候,教师应当循循善诱,给予正确开导与鼓励,引导孩子们坚持完成合作活动,而非随即叫停,让分享戛然而止。

为了提高幼儿的语言感知能力与阅读水平,并强化幼儿资源共享的学习意识,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我决定在班级设立“我们的图书园地”。为了更好地创设“图书园地”,我设计了一份草案,对园地书籍的来源、管理与阅读时间做出了相应的安排。在活动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并指导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图书园地”的草案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建议。随后,我将“图书园地”的创建任务分配给各个小组,有的小组负责向班级同学们征集书籍、报刊与绘本,并对征集的书籍进行编号、登记与分类。有的小组负责设计并制作“图书园地”的借书小卡片,有的小组则负责装饰“图书园地”,有的小组负责以海报的形式制作“图书园地”的规章制度与倡议书等等。在这个班级合作活动中,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小组成员们互帮互助,共同出谋划策,分享在充满摩擦与包容的实践中自然生成。

总之,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与分享行为的塑造对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养成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长期、缓慢的过渡过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精于教学研究,不断为孩子们营造弥漫浓浓分享意味的教学氛围,还要做到家校联合,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作用。实现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强强联手,为幼儿的分享行为提供实践与探究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罗显南.浅谈幼儿活动中的“分享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2(10).

[2]杨淑萍,杨俊平.幼儿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发展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江苏省苏州市苏大吉的堡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