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找次品”教学实录与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找次品”教学实录与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案例描述:

数学是抽象的,生活是具体的,怎样的操作才是真正有效的呢?下面以“找次品”(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34页―135页例题1、 2)一课为例谈谈笔者对此的实践与反思

一、相声引路,导入新课

师:(左手拿秤盘,右手敲着秤盘,走上讲台)同学们,我像老师吗?

生1:你不像老师,像个卖糖的。

生2:你不像老师,你像一个推销员。

生3:你不像老师,你像一个卖菜的。

……

师:哼!看来,我真的不像老师啊!那就算老师中的次品?可以了吧!(同学们哈哈哈地笑起来)

同学们,在工作中往往因为粗心或者质量等问题,使物品中混有比合格品“稍重一些”或“稍轻一些的物品”,这些 “稍重一些”或“稍轻一些的物品”就叫次品。这些混入的次品有的好找、有的不好找。但是无论怎样,我们都需要把它找出来,像这类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找次品”。这节课,我们就来当好一名“质检员”,利用天平秤来“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二、实验操作,感知策略

1.对3瓶进行实验操作。

这里有3瓶木糖醇(出示三瓶木糖醇),其中一瓶被少装了两颗,怎样才能把少装了两颗的那瓶(次品)找出来呢?

生:(学生齐答)可以秤秤看。

师:谁来秤一秤,最少需要秤几次?

生:(边演示边说)一边一瓶,如果平衡,那么第3瓶就是少装的那瓶,如果不平衡,那么翘起来的那边就是少装的那瓶。

2.小组合作,对5瓶进行实验操作。

师:刚才是在3瓶中找次品,3瓶太少了,如果是5瓶中混有1瓶次品(这瓶的质量轻一些)是不是还称呢?至少称几次才能找到少装的那瓶次品?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先确定称的方案,再动手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各个小组要安排好操作员、记录员。(各小组用准备好的5个圆片代替木糖醇,在简易天平上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先把5个圆片编上号,把1号放到天平一边,再依次把其他圆片放到天平的另一边。当放到3号时,天平不平衡,翘起的一边就是次品,我们组秤了2次就找到了次品。

师:真是好运气!如果排在最后一个圆片5号是次品,秤2次能找到次品吗?

生:不能,要称4次。

师:对,用这种方案,要保证能找到次品,就要称4次。还有哪个组有不同方案吗?

生2:把5个圆片分成3组,两边各放2个,天平刚好平衡,说明剩下的一个是次品。(师板书:方案一:5(2,2,1)――平衡,秤1次)

生3:万一不平衡呢?

师:问得好!每称一次,我们都要考虑到平衡与不平衡两种情况。 如果不平衡,说明了什么?

生(齐答):说明次品在翘起的2瓶中!

师:该怎么办呢?

生4:就把翘起的这两瓶分成两份,再秤,又翘起的那边就是次品。所以,秤2次就找出次品了。

师:用这种方案,要保证能找出次品,要称几次?

生(R答):2次。

师(追问):要保证一定能找到次品,为什么要称第2次?

生4:因为天平秤不平衡,就得再称一次,才能找到次品。所以,要保证一定能找到次品,至少要秤2次。

师:天平秤平衡时,是不是最终只要称1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呢?

生5:不是,那只是一种巧合。

……

其他小组又汇报出一些方案:

方案二:5(1,1,3)

方案三:5(1,1,1,1,1)-------(1,1)第1次

(1,1)------(1,1)第2次

师:以上称的方法至少需要称2次,而且以上三种方案的分组都分成几份?(三份)。为什么不分成(3,2)或(4,1)两份来称呢?谁来说以说理由。

生:两边称的瓶数不一样,不能区分出次品。

师:也就是说,两边称的瓶数不一样,称了也白称。

4.小结。

同学们真了不起!又学会了从5个物品中找出1个稍轻的次品,大家能想到这么多称的方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但老师要再次提醒同学们:每称一次,必须要从天平秤的平衡与不平衡两个角度来全面考虑,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哦!

三、深入探究,寻找策略

1.设计方案,简洁记录------对9瓶进行实验操作。

师:同学们刚才在3个和5个物品中找出次品,表现都很好!现在的活动更具有挑战性(出示例2:在9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至少要称几次?)。现在必须从9个物品中找到次品,至少要称几次?请大家动手试一试、想一想。设计出称的方案,并用文字或图示表示出来,要求要简洁易懂哦!

2.同桌交流。

3.汇报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如下):

9(1,1,1,1,1,1,1,1,1),至少称4次;

9(2,2,2,2,1)――(2,2)平――(2,2)平,称第2次;

(2,2)平――(2,2)不平――(1,1),称第3次;

(2,2)不平――(1,1),称第2次;

9(4,4,1)――(4,4)不平――(2,2)――(1,1),称第3次;

(4,4)平,只称1次;

9(3,3,3)――(3,3)不平――(1,1),称第2次;

(3,3)平――(1,1),称第2次。

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如果没有,一起看结果,哪一种最简便?

生: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成3个的最简便。

师:是啊!你看:

师:照此下去,如果物品是3的倍数,均分成3份都最简吗?以18为例,大家试一试。

4.再次设计方案对18进行实验操作。

生:18(6,6,6)――6(3,3)――3(1,1,1),3次;

18(6,6,6)――6(2,2,2)――2(1,1),3次;

师:几次?是否真的最少?用笔、纸找找,看一看还有无更少的?

生:18(6,6,6)――6(3,3)――3(1,1),3次;

18(2,2,2,2,2,2,2,2,2),5次;

18(8,8,2),4次;

18(3,3,3,3,3,3,4次;

18(9,9)――9(3,3,3)――3(1,1,1),3次。

师:利用天平来“找次品”,有这么多的方案!在这些方案里,要保证能找到次品,有的要称3次,有的要秤4次……,为了更好观察比较什么样的方案更简单,我们把这些称的方案填在表里。大家找一找,哪种简单?为什么?

5.观察比较,总结策略。

(师生共同逐一填写下表)

(1)第三、四两列的优化策略。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填表(只填倒数第二列),比较表中的数据,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与“分成的份数”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同桌讨论后汇报)

生1:我发现在两种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中,都是平均分成了3份。

生2:我发现在两种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中,平均分成了3份后,每份都是3的倍数。

生3:我还发现要想使称的次数最少,所测物一定要分成3份最好。

……

师:对!在9个所测物、18个所测物中,最优化的策略是把所测物平均分成3份。哪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看表中9个所测物和18个所测物中的最后一列(教师指着各个方案的第二种方案讲解)。

师:在9个和18个所测物中,第一次称的时候,如果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

生(齐答):次品在剩下的几个中。

师:也就是天平上的3个(所测物是18个时是6个)零件都是正品,次品就锁定在剩下的3个(所测物是18个时是6个)中。这样称一次,就能排除6个零件(所测物是18个时是排除12个)。那么,如果天平不平衡呢?

生:次品在翘起的哪个秤盘中。

(2)第四、五列的优化策略。

师:我们接着把表填完。(只填第五列)观察表的最后这一列,观察“所测物的最少次数”与“排除所测物的个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什么?

生1: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多,所秤的次数就越少。

生2:我还发现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少,所称的次数就越多。

生3:我还发现有的方案虽然没有平均分,但它也是分成了3份,这种方法可以排除的个数也比较多,称的次数也是最少的。

师:你这个发现很好,而且很重要!但是,它排除的零件个数最多吗?称的次数最少吗?

生:都不是。

师:对!那么,“所y物的最少次数”与“排除所测物的个数”以及“最优化方案”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齐答):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多,所秤的次数就越少,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少,所秤的次数就越多一次排除的个数越少。

师:是啊!每次对次品锁定的范围越大,则所需要称的次数就会越少。那么,我们要对物品进行怎么样的分组,才能使称的次数最少呢?这里有什么样的优化方案?

生1:平均分成3份的最简单、最优化的方法。

小结:你说得非常好。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以后,在解决“找次品”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把所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那就是最优化的方法。但是,这种最优化的策略如果遇到物品个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我们该怎么办呢?

例如:8个零件中有一个稍重的次品,应怎样分呢?

生:分成3份:3,3,2。(教师板书):8(3,3,2)

……

师:我们仍然要把它分成3份,每份的数量仍然尽可能相差最小。也就是说:这种情况,我们不能把所测物平均分成3份,但是每份物品的个数却很接近,像这种情况我们就叫它“尽量平均分”。以后,我们在找物品中的次品时,只要把物品平均分成3份,或尽量平均分成3份,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就能用最少的次数保证找到次品,这就是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师: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又知道些什么?

四、巩固运用,深化策略(优化)

出示课件:

1.有10瓶水,其中有9瓶质量相同,另有一瓶是盐水,比其他的水略重一些,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这瓶盐水?称2次有可能找出来吗?

2.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1盒少了几块,如果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3.在12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秤,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师:题中哪些是关键词?各是什么意思?

生1:“至少”就是最少的意思。

生2:用最少的次数保证找到盐水或者次品。

师:对!“至少”也就是要求我们用最优化的策略来称。这就要求我们在称的时候必须要全面考虑,即要考虑到天平秤平衡的情况,同时也要考虑到天平秤不平衡的情况。

师:个人单独尝试后到黑板上来与同学们分享你们的分法。

生1:分成3份,10(3,3,4)――3(1,1,1)(师板书)。

生2:也是分成3份,即:15(5,5,5)――5(2,2,1)(师板书)。

生3:仍然把它平均分成3份,12(4,4,4)――4(1,1,2)――2(1,1)(教师板书)。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用优化的策略,简洁地说一说称的过程。

课后反思:

1.挖掘教学资源,让学生初步感知“找次品”策略的可操作性。

在日常生活中,虽说学生对“次品”这一概念并非一片空白,会从平时家长的一些谈话中有所耳闻,但都停留在字面的感觉上,并没有和数学产生联系。因此,我的课堂教学便从“次品老师”引入课题,并且对次品做详细的介绍,接着出示三瓶木糖醇中一瓶被少装了两颗,怎样才能找出少装了两颗的那瓶呢(也就是次品)?W生回答“可以称称看”在让学生操作实验、亲手称一称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3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用秤称一称找次品的表象,建立了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简单策略。

2.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历“找次品”策略的多样性。

本节课采用的归纳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本课首先从所测物是3的倍数中找次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多样性的数学分析模式,完善“找次品”的基本策略和方法。然后再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让学生独立思考,采用图示、文字列表的方式进行抽象的分析,得出“找次品”的多种策略,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感知5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秤时策略的简单多样化,还是让学生“感知9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18瓶木糖醇中有一瓶是次品”,称时策略逐渐多样的各个环节,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耳倾听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找次品”策略的多样性,体验“找次品”策略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从而为学生后面总结规律优化策略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3.总结规律,让学生深化“找次品”策略的最优化。

体会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这也是本课的重要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课设计了两个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总结、探究规律。首先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填表(只填倒数第二列)、比较表中第三、四两列数据之后提问: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与“分成的份数”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回答是“我发现在两种所测物要称的最少次数中,都是平均分成了3份”。然后再让学生接着把表填完。(只填第五列)观察表的第三、第五列,“所测物的最少次数”与“排除所测物的个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你发现什么?学生的回答是“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多,所称的次数就越少”“我还发现每次排除的零件个数越少,所称的次数就越多”。

在列表比较的基础上,从“排除”与“锁定”的角度解释最优化策略,使学生探究并且得出“找次品”策略最优化的结论,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紧接着再让学生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分析模式,从而完善“所测物不是3的倍数”找次品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最后让学生巩固并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在学生总结与探究的过程中,始终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比较、总结、归纳等进行数学思考,可谓层层递进,而且体验数学问题始终坚持时时有挑战性、趣味性、探究性和有效性,这才是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