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现状与改革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现状与改革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对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现状进行评价,指出通识教育实践的成效与问题。从课程建设、制度保障、教学改革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对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227-03

广东工业大学自上世纪90年就开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进入新世纪,广东工业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06年12月成立通识教育中心,负责全校通识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通识教育实施得到广泛的认可,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相关制度建设渐趋完善。但在通识教育的实践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与困境。本文对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实施现状进行评价,为本校进一步的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成效与问题并存

(一)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成效

广东工业大学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通识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及相关制度建设也日渐完善,通识教育实践取得一定成效。

首先,通识教育的理念已为大部分师生熟知。学校领导层和教师对通识教育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愈加重视。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早已写入广东工业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已经深刻认识到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其次,广东工业大学非常重视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经过教务处和通识教育中心的共同努力,2007年至今,已开设出涵盖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含工程技术类)领域的通识选修课262门课,有效地保障了通识教育课程有较为充足的课源。其中通识教育中心承担人文社科类大部分课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由理工类专业学院的老师开设。从课程的选择、规划到教学方式、授课师资、学习要求等方面都比较规范,课程数量也基本满足学生需求。除覆盖全校的通识教育理论课程外,通识教育中心成立了各种类型的工作室,开设体验实训类和文化艺术鉴赏类,通过艺术团、戏剧团等社团方式为学生提供小班的艺术指导课程。经过七年的建设,通识教育在学校的“专业教育+实验教学+通识教育”的品字型结构的课程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避免自由选修课的弊端,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经过全校性调研和多次组织研讨会的基础上,在明确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基本做法的前提下,自2012年9月份开始,学校对以往全校公共选修课进行调整和改造,重新构建了由“核心课程+单选课程+讲座与网络课程”共同组成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广东工业大学与暨南大学出版社合作,2010年开始出版通识教育系列教材。

再次,为保障通识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务处和通识教育中心共同制定了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和教学制度,学分修学要求和教学评价等相关制度,为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通识教育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在教学上,通识教育课程列入学校本科生教学计划,每个自然班的学生选课人数为30~170人,选课低于30人的课程自动淘汰,选课结束由教务处根据学生选课人数、批次安排学生上课。学生通识课程选定后,原则上不允许调课,特殊原因调课者,须报学校教务处批准。通识教育课程修毕,由通识教育中心组织全部教学活动。教学方案中关于任课教师、开设课程名称、选用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学分与学时、考察及考试、教学档案等教学管理计划必须经过通识教育中心和教务处审批,方可施行。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由教师申报学校教务处批准确定。在学分选修上,学校要求本科生须修满通识教育课程12个学分方能毕业,考试不及格者须重修。

(二)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问题

第一,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师生中仍然缺乏准确的理解和认可。虽然通识教育日益得到学校大部分师生的重视,但受传统专业教育思想和就业压力的影响,通识教育依然处于专业教育的附属地位,许多教师对通识教育漠然,学生更是如此。面对工科院校长期牢固的专业教育思想和学生专业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情况,通识教育在工科院校的开展仍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

第二,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具体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通识教育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中心和各院系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方向和个人特长申报,课程的学科分布过于广泛,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有些课程就是把某专业的课程降低要求后拿来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的内容专业性较强,对于非本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有些课程应用性比较强。这类课程对于整合学生的知识、能力、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更达不到通识教育的目的。通识教育中心一直呼吁教师对学生多开“设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综合性课程,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跨学科课程相对较少。在教学方式上,通识教育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大班授课,老师常常忽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学生也缺乏必要的思考和感悟。

第三,选课制度不稳定和教学监控不力使得课程建设质量和数量下降。自2007级开始,通识课程实施捆绑式的模块选修,理工科学生选修的“8+l课程模块”和文科学生选修的“7+2课程模块”两大类,其中“8”和“7”课程是该模块的固定课程。捆绑式的模块选课方式限制了学生的自由选课,使部分学生不得不选修自己本来不愿选修的课程。从2009级开始全面自主选课,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专业课和实验课较多的情况下,学生往往选修容易学习并能取得高分的课程,使得部分文史哲类的需要费时间阅读和学习的课程和教师要求严格的课程逐渐被学生弃选。同时,加之工科学生专业课程压力大,部分学生因实验、实习等原因造成与通识课程的上课时间(晚上与周末)有冲突,一些学生经常逃课,缺课率高达三、四成。由于大班上课,老师随机抽点的学生名单有限,也给了学生逃课的机会,很多学生平时经常缺课。开卷和小论文的考核方式使得一些学生平时不上课,最后一次课的时候上交一篇小论文就可以获得相应学分,使得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构建新的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加强教学监督势在必行。

二、对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改革的建议

广东工业大学的通识教育实践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就整体和长远而言,真正把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教学改革中发挥其应有作用,还有一段长路要走。通识教育实施与改革仍是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确保未来通识教育的顺利开展,建议相关领导与部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和普及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的顺利开展首先必须有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做指导,更重要的是在师生中间宣传和普及通识教育的理念。目前,通识教育一词已为师生熟知,但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远没有成为大学的办学理念,广大师生对通识教育的理念缺乏正确与深入的了解。因此,可以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学术研讨会、学报开辟学术专栏,通识课程交流会等形式来宣传和普及正确的通识教育理念,广泛地介绍通识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传播实践经验等相关信息,借此改变长期的专业教育模式下形成的功利主义的观念和制度,克服专业教育给通识教育实施带来的困境与挑战,并最终将通识教育的理念与思想转化为师生的思想与行动。

(二)精心构建以“核心课程”为主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单选课,由各个学院开出,学生自由选修,修完一定学分即可。为了避免单一的选修课的弊端,有些院校实施核心课题,限定学生必须选修某类课程,而在每类必修课程中又给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核心课程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通过对某一学科领域学科前沿和思维方式的了解,培养学生跨学科、跨领域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核心课程曾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在理念上最完满体现通识教育精神的一种实施方式。针对目前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出现的问题,建议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取消与通识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相距甚远的课程,精心构建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在核心课程的遴选上,要体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重视科学与人文知识领域的整合与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素养;重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学习与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放眼全球,了解当今世界各大文明,培养学生的文化内涵和国际视野。以此为依据设计“人文精神、国际视野、社会认知、创新思维、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六大核心模块。从满足学生选课需要出发,每类核心课程都不应少于10门,在10~15门为宜。其中的单选课程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艺术鉴赏、审美体验类课程和经典阅读类课程,前者提升理工类学生的艺术修养,后者是通过对人类文明的精髓与文化典范的学习,启迪智慧和激发人文情怀。讲座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程,应为学生提供不同学科领域的系列专题讲座,拓展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气氛。

(三)完善与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与机制

相比国内很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是较早成立通识教育机构来领导规划通识教育发展的高校,这就为通识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通识教育中心与教务处共同负责全校通识课程的设置规划、内容组织、教学模式、质量跟踪、教学效果、教材编写与选用等。具体包括:课程设置是否符合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课程内容是否能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是否灵活,任课教师是否胜任,教学评估结果是否优良,考核方式是否得当,教材选用是否合适等。尤其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必须对课程质量和效果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核心课程首先应建立相应的教学团队,由教授、专家作为教学组的召集人,召集人主要负责组织研讨该领域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与架构,组织小组会议的讨论,把握教学的重点、讨论的主题以及清楚了解与掌握各自课程所在领域内的方向等,帮助任课教师更好地驾驭通识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还应建立课程督导和淘汰机制,定期对通识课程进行抽查和评估,对于未达到通识教育标准的课程应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必要时予以淘汰。

(四)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广东工业大学的通识课程都采用大班授课方式,受学生人数多等各种因素的限制,通识课程教学依然是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效果不佳。为此建议学校给部分课程部分教师以自愿的方式选择小班上课,以50~80人最佳,这样可以增加教学互动,实施课堂分组讨论、课外考察等方式配合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如有条件,可向学校其他专业院系征募研究生作为课堂助教,通过助教帮助学生缩短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在助教的帮助下弥补平时课堂为主的单向教育的不足。同时也满足了学校要求研究生修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要求,研究生在当助教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学分。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通识教育的师资水平

通识课程不同于专业课,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通识课程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又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融会贯通的能力,更要有跨学科、跨专业的驾驭能力,能够运用不同学科、专业的思维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这都是在专业教育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知识面较窄,跨学科能力弱的高校教师难以胜任的。目前对通识课程以传统的专业课的教学方式授课,学生对此要求改革的愿望比较强烈,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师资水平不高。而且,学校往往把一流的教师安排在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上,通识教育师资整体水平不高是普遍现象。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解决大学通识教育师资问题,一方面学校可聘请国内外著名通识教育专家对本校的通识教育师资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举办通识教育的讲习班或培训班。另一方面,学校内部各院系之间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鼓励教师跨专业上课,建立跨专业跨院系的师资与课程整合模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开发利用闲散的教学资源,共同完成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并提高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湘伟.广东工业大学公共课程体系设置的理念与实践[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

[2]骆少明,刘淼.2009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报告[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222.

[3]骆少明,刘淼.2008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报告[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176.

[4]广东工业大学教务处.广东工业大学本科公共选修课教学大纲汇编序言[C].2006.

[5]德里克・博克,乔佳义.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34.

基金项目:广东工业大学2012年高教研究基金项目“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402130021)。

作者简介:黄素芳(1979-),女,广东广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从事大学通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