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刘辰翁文学评点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刘辰翁文学评点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刘辰翁是一位诗、文、词兼擅的文学评论家,在文学史上尤其是文学评点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近二十年来,关于刘辰翁的评点研究,目前学界关注较多的是对其诗、文、小说等的评点及其评点特点的研究,同时也探讨过其评点目的及其在评点史上的地位问题。

关键词:刘辰翁 诗歌评点 小说评点 散文评点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南宋庐陵人。作为一位评点家,刘辰翁不仅评点过的著作、作家非常多,而且他评点的范围甚广,涉及诗、文、小说等领域。就目前研究状况来看,学术界对刘辰翁评点的整理和研究还不够充分,与其取得的巨大成就相比极不相称。一方面,对刘辰翁评点著作的整理还只是零星地出现。另一方面,针对刘辰翁的评点进行的研究评论也还不够充分。为将刘辰翁文学评点研究引向深入,有必要对近二十年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本文将从诗歌评点、小说评点、散文评点、评点目的与地位四个方面探讨近二十年学界对刘辰翁评点研究。

一.诗歌评点研究

在诗歌评点方面,刘辰翁除了对李白、杜甫、王维、王安石、苏轼、陆游等唐宋名家进行评点外,《唐诗品汇》中还保存有他对二三流作家,甚至无名氏诗人、诗作进行的评点。而学界对刘辰翁的评点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诗歌评点的整体研究、杜诗的评点研究以及对王维、孟浩然、李贺、王安石等人的评点研究上。

从宏观角度研究刘辰翁诗歌评点有周兴陆的《刘辰翁诗歌评点的理论和实践》[1],周兴陆论文以西方文论话语来关照刘辰翁的文学评点,立意与角度较为新颖。

刘辰翁是杜诗研究史上的一个大家,焦印亭指出其贡献在于继宋代整理杜诗、集注杜诗、编年杜诗、分类杜诗之后,又兴起评点“杜诗”一派。[2]邱旭《试论刘辰翁杜诗评点的特点》[3]、赵星《刘辰翁的杜诗评点初探》[4]在他们的论文中论及其评点特点。张静的《刘辰翁杜诗批点本的三种形态》[5]、焦印亭的《刘辰翁评点杜诗著作叙录》[6],这两篇论文都是梳理刘辰翁评点杜诗的版本情况,对于研究杜甫诗歌及刘辰翁都有较大意义。

赵爱荣、焦印亭梳理了刘辰翁评点孟浩然诗的版本情况。宗瑞冰则指出刘辰翁全面评述了孟诗的艺术风格、语言修辞技巧、篇章结构特点等。[7]

焦印亭指出刘辰翁是第一个对李贺诗歌做全面评点的诗评家,极具代表性与时代意义,并论述了刘辰翁评点李贺诗歌的显著特点及其成因。[8]刘辰翁评批李贺诗歌偏重于文学的内部研究,鲜及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典故来源、句意的疏解等外部问题。

焦印亭《刘辰翁评点王维诗著作叙录》[9]通过实地考察与目录记载,梳理了刘辰翁评点王维诗的版本情况,对进一步研究刘辰翁评点与王维诗有重要意义。

汤江浩教授在《论刘辰翁评点荆公诗之理论意蕴》[10]不仅指出刘辰翁评点荆公诗的特点,而且对刘辰翁评点荆公诗的成败得失做了全面的总结,对其理论产生的渊源背景进行了纵横两方面的比较与探讨,颇有思想深度和理论意义。

二.刘辰翁小说评点研究

刘辰翁对《世说新语》的评点,开了小说评点的先锋。他的小说评点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修辞观念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着开创的意义。

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开了小说评点的先河,“为我国小说评点的创始人”[11]。他“不仅注目于人物、语言、情节,开始探索小说与历史的区别,还认识到小说与现实生活有联系”[12]。曾垂超和李军均认为刘辰翁的小说评点,摆脱了史传规范和儒家伦理价值相结合的标准,是以小说作为一种独立于史学的门类来进行评点,具备浓厚的文学性。[13]陈金泉在《刘辰翁小说评点的美学思想》中肯定了“刘辰翁不仅是小说评点史上的先行者,也是中国小说美学史上真正的开山者”[14]。曹新华在《论刘辰翁的小说评点修辞思想――以评点为例》一文中指出:“刘氏小说评点在修辞学史上的开创意义不容忽视”[15]。

张璇《评刘辰翁》是对刘辰翁的小说评点进行的专题研究。这篇文章从训释疏通、指出归类不当、指漏纠谬、质疑欠妥四个方面对刘辰翁评点特点、成就及不足作了详尽的论述,对刘辰翁小说评点做出了一个较为公允的评价。[16]

三.散文评点研究

刘辰翁对散文的评点主要见诸《班马异同评》,以及他对《老子》、《庄子》、《列子》、《荀子》等的评点。学界对刘辰翁散文评点研究主要集中于《庄子》评点研究,近年来有学者关注了《班马异同评》,目前暂时还没有学者对刘辰翁评点的《列子》、《荀子》进行研究。总体来说研究并不是很全面、系统,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拓展。

潘贞清在《刘辰翁评点的几个概念》一文深入剖析了刘辰翁评《庄子》散文的真、奇、画外意等特色。[17]万欣《刘辰翁开评点之先》、李波《刘辰翁散文评点略论》、杨秀达《刘辰翁刍论》这几篇文章都与潘贞清的论文观点一致,几乎没有提出新的见解。此外,还有万欣的学位论文《刘辰翁老庄评点研究》,从思想阐释和文学评点两个方面研究刘辰翁的老庄评点。这篇论文创新的地方在于指出刘辰翁通过以儒解老庄、以佛解老庄、老庄互释等方式,试图还原老庄的思想本质。值得注意的是,杨春旭的学位论文――《刘辰翁文学评点研究》没有对散文分章探讨,而是将《庄子》等散文放入小说这一章节中讨论。

可永雪认为,刘辰翁从赏鉴角度比较全面、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史记》塑造人物的一些经验和“决窍”,如传记文学写人不仅要写“功状”,还要写出展示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写人必须绘声绘色,婉曲尽情,写出人的“意态”;写人还要突入人的灵魂,洞见人的肺腑, 出人的“心事”[18],等等,这对于后世作家和文学理论家都产生过相当的影响。王晓鹃《研究三题》[19]注重考证方面,考证了《班马异同》的作者、版本,总结了一些刘辰翁评点的特色,总体看具有一定的价值,为以后的学者研究《班马异同评》作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国建松的硕士论文《与对比研究》[20],从整体和具体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比较研究两者的异同。

四.评点的目的与地位

与同时代的评点家相比,刘辰翁评点文学作品的目的有独特性:他逐渐摆脱了科举的功利性。他评点范围的广泛性与评点的深刻性使他在评点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评点这一文体的产生与科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宋代出现的一些评点著作,如吕祖谦的《古文关键》、楼P的《崇古文诀》、真德秀的《文章正宗》、王霆震编的《新刻诸儒批点古文集成前集》、谢枋得的《文章轨范》等,都与科举考试论文联系密切。张静、焦彤在《论刘辰翁的评点目的》一文中认为:首先,刘辰翁的评点已渐渐脱离了科举的功利性。其次,刘辰翁是身处乱世而批书的,他的才华不能用于治国安邦,只能转而求诸文学,借评点以抒发心中的愤懑。再次,他在濂溪书院讲学,所作评点也是传授儿子门生。[21]张、焦二人较为全面地归纳了刘辰翁评点文学作品的目的。

孙琴安说:“在刘辰翁之前,还没有一个人能象他这样对诗歌、散文、和小说进行过如此广泛而深入的评点。”[22]他指出刘辰翁评点诗歌经常能提出一些创见性的意见,除抒发己见以外,他还喜欢提出一些与前人或时人意见相左的看法,带有辩驳的倾向。刘辰翁对历史散文如《班马异同》等的评论大都是从文学的角度加以评论,极少从撰文体例、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批评。刘辰翁评点小说能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进行评价,虽未及小说本义,也未成体系,却自有其独到之见。孙琴安在《中国评点文学史》中肯定刘辰翁对于文学家和文学作品能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评点,并且能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刘辰翁不仅是宋代诗文评点家中的集大成者,而且是我国评点文学的奠基者。”[23]焦印亭的《文学评点的奠基人――刘辰翁》[24]、吴承学的《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25]都肯定了刘辰翁在评点史上的地位。

近年对刘辰翁评点研究的论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所突破,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于刘辰翁评点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杜诗评点研究、《世说新语》评点研究、《庄子》评点研究、《老子》评点研究。对于《班马异同评》、《史汉方驾》等评点未能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学者研究刘辰翁评点的《越绝书》,《荀子》,《阴符经》,陶渊明、韦应物、孟浩然、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的诗歌。此外,有关其诗文评点的论述,大同小异附和雷同的多;对他的诗文理论仍要做进一步的挖掘,他的文学创作与其评点之间有何关系?他的文学评点对后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从元明两代前人的序跋和评论中可以看出,刘辰翁在元明两代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但何以在清代受到冷落?其大量的诗文词赋都散佚了,而其评点却保留下来很多,这其中的原因都需要做进一步深入的探索。

注 释

[1]周兴陆:《刘辰翁诗歌评点的理论和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2期,第110-113页。

[2]焦印亭:《刘辰翁批点杜诗论略》[J],杜甫研究学刊,2008年第1期,第65-69页。

[3]邱旭:《试论刘辰翁杜诗评点的特点》[J],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36-40页。

[4]赵星:《刘辰翁的杜诗评点初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第78-81页。

[5]张静:《刘辰翁杜诗批点本的三种形态》[J],杜甫研究学刊,2004年第1期,第47-51页。

[6]焦印亭:《刘辰翁评点杜诗著作叙录》[J],杜甫研究学刊,2009年第3期,第48-52页。

[7]宗瑞冰:《评点视野下的孟浩然诗歌艺术――以刘辰翁评点孟浩然诗为例》[J],殷都学刊,2005年第4期,第83-85页。

[8]焦印亭:《⒊轿唐琅李贺诗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08年第1期,第46-49页。

[9]焦印亭:《刘辰翁评点王维诗著作叙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2期,第59-61页。

[10]汤江浩:《论刘辰翁评点荆公诗之理论意蕴》[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98-102页。

[11]黄霖、韩同文选注:《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8―79页。

[12]杨星映:《刘辰翁在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上的地位》[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第28-33页。

[13]曾垂超、李军均:《小说评点文体的独立:从子史之评到文学之评――刘辰翁评点的源流及意义论析》[J],蒲松龄研究,2011年第1期,第141-152页。

[14]陈金泉:《刘辰翁小说评点的美学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第88-93页。

[15]曹新华:《论刘辰翁的小说评点修辞思想――以评点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6]张璇:《评刘辰翁》[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29-32页。

[17]潘贞清:《刘辰翁评点的几个概念》[J],大众文艺,2010年第12期,第173-174页。

[18]可永雪:《与人物形象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年第3期,第35-39页。

[19]王晓鹃:《研究三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66-75页。

[20]国建松:《与对比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1]张静、焦彤:《论刘辰翁的评点目的》[J],中州学刊,2006年第5期,第246-248页。

[22]孙琴安:《刘辰翁的文学评点及其地位》[J],天府新论,1997年第6期,第70-74页。

[23]孙琴安:《中国评点文学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第70页。

[24]焦印亭:《文学评点的奠基人――刘辰翁》[J],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第58-62页。

[25]吴承学:《评点之兴――文学评点的形成和南宋的诗文评点》[J],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第24-34页。

(作者介绍:欧阳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